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以江苏省两个典型工程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海洋大学》 2012年
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
朱永贵
【摘要】:集中集约用海,是寻求海洋开发与保护的结合点和平衡点,是促进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理念,相对于单个围填海项目或工程,集中集约用海是一种更为高效、生态和科学的用海方式。但集约用海也不可避免会干扰海洋生态系统,甚至带来海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如何将集约用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降到最低,进行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科学评价是十分重要的。 本文从海洋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两个角度构建了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体系,海洋生境包括水环境、表层沉积环境和生物质量,生态响应包括生物群落结构评价因子和生态敏感区结构及功能评价因子;确定了生境质量和生态响应状况评价等级、标准和评价因子权重,建立了基于综合指数法的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评价的模型。并对莱州湾海洋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评价。 莱州湾海域2004~2010年生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为53.1(40.6~67.2),属于轻度污染,莱州湾4个区域生境质量综合指数比较接近,位于黄河口和小清河口附近的1区生境质量综合指数为46.4,处于中度污染水平,其余区域水质综合指数超过了50,,处于轻度污染水平,但莱州湾西部和南部近岸的1区和4区海域生境质量综合指数低于中部和东部的2区和3区海域;水质和生物质量污染严重,水质的主要污染因子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COD,无机氮的含量均已超过海洋水质一类标准,其对水质综合指数的贡献率平均为41%,生物体内As、Cd等重金属含量超标严重;沉积环境质量良好,仅2008年和2010年个别站位沉积物中As和Cd含量超过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环境整体属于清洁水平。 莱州湾海域2004~2010年生态响应综合指数为31.6(16.25~51.26),生物群落受到了中度到重度扰动,受黄河和小清河影响较大的1区和莱州湾南部近岸的4区,其生态响应指数ERIj≤25,表示这两个区域生态受到严重扰动,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偏离标准值较大,底栖生物物种数和生物量总体偏离标准值不大,但底栖生物的物种组成已发生了变化,例如,在污染严重的小清河口底栖生物以多毛类占显著优势,已经表现出明显河口污染的特征。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2区和3区的生态响应指数ERIj≤50,表明该区域生态属于中度扰动状况。 莱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37.31(24.12~57.67),评价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一般”到“差”的等级,位于近岸的1区和4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9.7和26.1,生态环境质量接近“极差”的等级,表明莱州湾西南沿岸海域受人类开发活动影响较严重;位于莱州湾中部和东部的2、3区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8.4和45.1,生态环境质量接近“一般”的等级,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优于莱州湾西南沿岸,但人类活动对该区域也产生了一定影响。2004~2010年,莱州湾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2005年至2009年下降趋势最明显,生态环境变差,2010年与2009年相比生态环境综合指数略有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有好转的趋势。 总体上,莱州湾西南沿岸海域生态环境质量污染严重,水质、生物质量、浮游植物群落和浮游动物群落等受影响最大,莱州湾中部和东部海域生态环境各指标因子明显优于西南沿岸海域,2004至2010年,莱州湾海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表现出变差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826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潮滩围垦对海岸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2 高文斌;刘修泽;段有洋;董婧;;围填海工程对辽宁省近海渔业资源的影响及对策[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年S1期
3 罗章仁;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J];地理学报;1997年03期
4 黄明健;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现状及对策研究[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刘伟;刘百桥;;我国围填海现状、问题及调控对策[J];广州环境科学;2008年02期
6 刘育,龚凤梅,夏北成;关注填海造陆的生态危害[J];环境科学动态;2003年04期
7 苗丽娟;;围填海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失评估方法初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3期
8 孙书贤;关于围海造地管理对策的探讨[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4年06期
9 李荣军;;荷兰围海造地的启示[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6年03期
10 ;日本围填海管理的启示与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斯亮;围填海造地及其管理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保良;廉州湾入海排污口沉积物重金属污染与生态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2 寇苗;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杨凡;航道工程疏浚物倾倒对湛江临时性海洋倾倒区海洋环境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4 李晓涛;辽东湾低密度冰区溢油的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5 张义龙;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6 王余;海洋功能区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7 陈斯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范式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8 汤立君;辽滨临海工业区区域用海规划编制设计及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2009年
9 孟昭彬;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伟;A市电厂2期扩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正碧;王志坚;;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2 胡晴晖;;海岸带环境综合管理问题探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1期
3 孙永光;李秀珍;何彦龙;贾悦;马志刚;;基于PCA方法的长江口滩涂围垦区土地利用动态综合评价及驱动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4 肖建红;陈东景;徐敏;于庆东;;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以江苏省两个典型工程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5 肖建红;陈绍金;于庆东;陈东景;刘华平;;基于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的生态补偿标准[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6 潘少明,施晓冬,王建业,PeterTanner,LaiShingLeong;围海造地工程对香港维多利亚港现代沉积作用的影响[J];沉积学报;2000年01期
7 张建新;;沿海城市围海造地的综合效应分析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发展研究;2011年03期
8 聂源;羊天柱;许雪峰;;基岩海岸围填海工程后的流场变化[J];海洋学研究;2009年04期
9 曾相明;管卫兵;潘冲;;象山港多年围填海工程对水动力影响的累积效应[J];海洋学研究;2011年01期
10 李加林;杨晓平;童亿勤;;潮滩围垦对海岸环境的影响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晏正碧;王志坚;;水下爆破对渔业资源的影响研究进展[A];中国南方十六省(市、区)水产学会渔业学术论坛第二十六次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高会旺;冯士;;渤海初级生产年变化的模拟研究[A];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刘宪斌;李崑毓;;天津临港工业区围海造陆工程对周围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伟琪;王萱;;围填海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货币化评估技术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5 花利忠;崔胜辉;郭青海;吝涛;张国钦;;快速城市化进程中海岛型城市的景观格局演变——以厦门岛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凤华;;广西重要海湾海洋生态健康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7 连娉婷;陈伟琪;;海洋生态补偿类型及其标准确定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8 王志勇;杨细根;李皑菁;;天津港北大防波堤围海造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影响[A];第十二届中国海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陈培焕;佘小建;季荣耀;;泉州湾滩槽演变及深水航道的回淤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张长宽;陈君;;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开发与保护[A];第十五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静;深圳湾水环境综合评价及环境容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史经昊;胶州湾演变对人类活动的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刘文全;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曹春晖;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郝锵;中国近海叶绿素和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环境调控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洪亮;颗粒物对藻华生物的絮凝作用及其分形数值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9 孙永光;长江口不同年限围垦区景观结构与功能分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林军;长江口外海域浮游植物生态动力学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琴琴;基于3S技术的广东省围填海调查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于大涛;填海工程悬浮物扩散及环境生态影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建波;胶州湾60年岸线变化对水动力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冲;南海北部浮游生态系统对台风过程响应的模拟研究及影响因子的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王鹏;辽宁省海岸带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刘洁;渤海海域海上石油平台溢油污染等级评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姚晓;黄河三角洲南部潮间带底栖生产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邱照宇;基于FVCOM模拟河流输入对胶州湾水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黄兰芳;围海工程后评价与潮滩资源再生能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黄君;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黄玉明;;我国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行为和相关效应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3期
2 岳平;;灰色聚类评价法在海口湾近岸海域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3 曹卫东,曹有挥,李海建;港口体系区域基础的综合评价研究——以长江下游干流沿岸港口体系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鹏,李志军;冰区溢油行为的初步数值模拟[J];冰川冻土;2003年S2期
5 王金宝;李新正;王洪法;;胶州湾多毛类环节动物优势种的生态特点[J];动物学报;2006年01期
6 鲍毅新;胡知渊;李欢欢;葛宝明;程宏毅;;灵昆东滩围垦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变化和功能群的比较[J];动物学报;2008年03期
7 曹德友;郭强;程海静;;港口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年05期
8 翁朝红,洪水根;鲎的分布及生活习性[J];动物学杂志;2001年05期
9 唐承佳,陆健健;围垦堤内迁徙鸻鹬群落的生态学特性[J];动物学杂志;2002年02期
10 贾振邦,梁涛,林健枝,吕凤伟;香港河流重金属污染及潜在生态危害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伟琪;王萱;;围填海对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负面影响分析及其货币化评估技术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2 代晓松;;辽宁省海洋产业关联分析与发展趋势展望[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文全;基于GIS的海上石油平台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结构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3 欧海若;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4 王菊英;海洋沉积物的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5 朱庆林;海岸带功能评价数学模型研究与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瑞军;大连湾船舶溢油损害评估及索赔系统[D];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
2 张静;基于GIS的海面溢油控制与清除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3 刘圣勇;船舶溢油事故应急组织体系研究与决策处理[D];上海海事大学;2005年
4 李晓涛;辽东湾低密度冰区溢油的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5 赵所毅;基于GIS的山区高速公路环境信息系统[D];长安大学;2006年
6 贾怡然;填海造地对胶州湾环境容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6年
7 陈维皓;海上溢油应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8 叶龙;基于GIS的海上船舶溢油应急资源调运系统的开发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9 孙雪景;渤海海域船舶溢油风险管理框架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7年
10 张玉好;基于GIS的应急指挥系统的程序设计[D];北方工业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晓原;;理解卡森:从海洋到寂静的春天[J];全国新书目;2010年05期
2 程刚;;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进展[J];考试周刊;2008年10期
3 王麦全,张建华,丛义祥;成山头省级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获批准[J];现代渔业信息;2003年03期
4 ;废旧电池 海洋生态杀手[J];生态经济;2003年03期
5 李泽民;;海洋生态补偿山东出《办法》[J];共产党员;2010年18期
6 王淑荣;;保护海洋生态漫述[J];海洋世界;1996年12期
7 卢秀容;制度、技术、道德与海洋生态环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3年05期
8 黄宗国,吴启泉,颜德宇;大亚湾核电站海洋生态零点调查大纲评述[J];海洋环境科学;1988年02期
9 江刚;海洋CO_2浓度上升可能会影响海洋生态[J];中国环境科学;2004年06期
10 钱鲁闽;徐永健;王永胜;;营养盐因子对龙须菜和菊花江蓠氮磷吸收速率的影响[J];台湾海峡;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跟踪;邱彭华;谌永生;;基于PSR模型的海南岛生态环境综合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建设》论文集[C];2006年
2 仁品一;;上海生态环境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经济高速增长与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专辑[C];2006年
3 林乐维;蒋林;郑国栋;杨洋;乐敏莉;;广陈皮基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第三届中国·新会陈皮产业发展论坛主题发言材料[C];2011年
4 魏丽;黄淑娥;李迎春;贺志明;;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5 王顺久;杨志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投影寻踪模型[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张好奎;王文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市,促进我市制造业快速健康发展[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7 冯之坦;龙如银;;中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比较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8 谷嵩;张丰;唐晓青;曹亚明;;基于RS与GIS的河北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华北五省市区环境科学学会第十六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9年
9 高珊;黄贤金;;基于PSR框架下的1953-2008年中国生态建设成效评价[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韦新良;;开发生态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与对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陈媛媛;[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N];中国海洋报;2010年
3 厦门记者站 史蔓蓉 吴越;[N];中国旅游报;2003年
4 记者 洪韬亮;[N];闽南日报;2009年
5 蔡湛 李劲;[N];中国石化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张艳;[N];中国海洋报;2010年
7 ;[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8 李斌 吴晶晶;[N];人民日报;2005年
9 郑峰;[N];农民日报;2002年
10 红怡;[N];中国渔业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纪安;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及数据库研建[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2 任广鑫;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3 窦勇;基于RS、GIS调查资料的青岛市海岸带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4 熊晶;海洋生态本体的建模方法研究及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云红艳;设备功能视点下的海洋生态本体构建及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石晓勇;长江口营养盐、石油烃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7 贾欣;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廖炜;丹江口库区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安全调控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晓印;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分析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10 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永贵;集约用海对海洋生态影响的评价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王鹏;汾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3 任娜;海洋生态损害的赔偿责任及索赔机制探析[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尚涛;长治市建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崔姣;我国海洋生态补偿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常俊杰;基于时空动态的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郭永芳;芜湖市热岛效应演变及其对植被生态环境质量的响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8 钱贞兵;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及案例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贾文娟;永定河流域(河北—北京段)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何静;惠州东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围填海工程的生态环境价值损失评估——以江苏省两个典型工程为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05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5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