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装置研究与数值模拟
本文关键词: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装置研究与数值模拟
【摘要】:工业生产中的大约一半热能以低品位余热的形式未经进一步处理就排放出去,不但浪费能源而且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还影响了人类健康。目前各国制订工业废气排放标准愈来愈严格,对低品位余热进一步回收利用对节能减排而言意义重大,在节能领域,如何更加充分高效地利用中工业余热资源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同时由于静电旋风除尘器本身具有阻力损失低、除尘效率高、结构简单等优势成为除尘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提出一种工业锅炉用的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总体方案,使余热利用技术与电旋风除尘技术一体化,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在本文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中,详细探讨了该除尘器的的除尘机理和换热机理,就余热利用就来说,利用电场力强化换热,通过流场、温度场和电场之间的复合场的协同作用来强化换热;在除尘方面在原来的电旋风除尘的离心力、电场力加入热泳力达到多力复合除尘的效果。本文基于自行设计、制造和和搭建除尘器除尘换热试验平台,除尘器内筒除尘部分以含尘空气为工质,除尘器夹层换热部分以水为工质,通过模拟试验发现在该除尘器中,电场强化了换热效果,在所加电压为15000V,空气流量为2500L/h条件下,电场强化系数增加到最大,可达1.84,证实了电场对以空气为工质的对流传热有较好强化作用。同时,在所加电压为20000V,空气流量为1350L/h的条件下,通过改变水与烟气的温差值,证实了烟气温度越高,水的温度越低,即温差所形成的热泳力越大,热泳力在除尘过程中所起脱除作用越好。然后本文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除尘器的初始状态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其流场特点探究其影响因素,为该装置后续可能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关键词】:余热利用 节能减排 电旋风除尘 试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1.2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12-14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 本课题的来源17
- 1.4 本课题的意义17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17-18
- 第二章 电除尘基础理论18-29
- 2.1 静电除尘器基本原理18-19
- 2.2 烟气在高电压下的电离19-21
- 2.3 尘粒荷电过程21-23
- 2.3.1 电场荷电21-22
- 2.3.2 扩散荷电22-23
- 2.3.3 反常的尘粒荷电23
- 2.4 荷电粒子的运动与沉降23-24
- 2.4.1 粉尘颗粒的理论驱进速度24
- 2.5 电场强度分布24-26
- 2.6 电晕放电电流与电压的关系26
- 2.7 影响静电除尘器性能的因素26-28
- 2.8 除尘效率28
- 2.9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烟气换热计算的基本原理29-36
- 3.1 热量传递的形式29
- 3.2 传热方程29
- 3.3 热传导和傅立叶定律29-31
- 3.3.1 单层和多层平壁的稳定热传导30
- 3.3.2 单层和多层平圆筒的稳定热传导30-31
- 3.4 对流传热31-32
- 3.5 传热过程中平均温差的计算32
- 3.6 流体经间壁传热系数K计算32-33
- 3.7 流体经间壁时壁温的计算33-34
- 3.8 增强传热的基本途径34
- 3.9 流体流动状态34-35
- 3.10 本章小结35-36
- 第四章 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的探究36-51
- 4.1 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的工作原理36-37
- 4.2 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的收尘板尘粒沉降受力分析37-43
- 4.2.1 收尘极板颗粒的受力分析37-42
- 4.2.2 粉尘颗粒的受力分析42-43
- 4.3 换热型电旋风除尘机理分析43-46
- 4.3.1 粉尘颗粒运动微分方程43-45
- 4.3.2 换热对除尘的促进作用45-46
- 4.4 换热型电旋风除尘器的换热性能—电场强化换热46-50
- 4.4.1 流体在电场、流场和温度场受力分析47
- 4.4.2 耦合场基本方程47-48
- 4.4.3 电晕风强化传热关联式48-49
- 4.4.4 电场强化传热作用下的对流换热系数49-50
- 4.5 本章小结50-51
- 第五章 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的试验设计与研究51-66
- 5.1 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器试验目的51
- 5.2 试验模型的设计51-55
- 5.3 除尘试验系统设计55-61
- 5.4 试验方法介绍61-63
- 5.4.1 试验原理61
- 5.4.2 试验步骤61-63
- 5.5 试验结果和分析63-65
- 5.6 本章小结65-66
- 第六章 除尘器的数值模拟66-76
- 6.1 数值模拟与CFD技术概论66-67
- 6.2 Fluent软件简介67-68
- 6.3 基于Fluent除尘器流场模拟68-75
- 6.3.1 对研究问题模型的化简68-69
- 6.3.2 网格的生成69-70
- 6.3.3 除尘器边界条件以及计算方法70-71
- 6.3.4 计算模型的选择71-75
- 6.4 本章小结75-76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76-78
- 参考文献78-8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82-83
- 致谢83-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多包化铜好处多 余热利用收效大[J];铸工;1971年05期
2 吴介正;;我省小硫酸余热利用的初步设想[J];化工设计通讯;1980年04期
3 张传志;全国硫酸余热利用座谈会在四川召开[J];硫酸工业;1982年06期
4 张忠基;;余热利用形式及其技术经济分析[J];辽宁化工;1982年01期
5 ;简介七种余热利用制茶灶[J];茶叶科技简报;1977年10期
6 ;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的余热利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1988年11期
7 邓贤祯;;浅谈造纸企业的余热利用[J];四川造纸;1990年03期
8 黄爱群;;水泥立窑的节能潜力[J];现代节能;1992年02期
9 许逊,王健民,何超英,李登年,张艳癸;煮茧余热的利用[J];纺织学报;1993年03期
10 康峰;矿热炉余热利用与探索[J];铁合金;2001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灵州电厂电除尘余热利用节能提效改造顺利实施[A];《电站信息》2012年第5期[C];2012年
2 杜守虎;;连铸坯余热利用技术现状及困境[A];2013年全国冶金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志国;王凯志;朱广庆;白杰;孙俊杰;;空压机自身运转余热及工业循环水余热综合利用系统[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曹雪平;黄炜;;回风源热泵在矿井余热利用方面的应用研究[A];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孟志明;张荣静;;锅炉余热利用的分析与实践[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6 张延平;赵志星;程富全;徐建良;左广传;;首钢烧结机环冷热风余热利用的实践与探讨[A];2010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军;武国峰;雷震东;吴坪杨;;高炉冲渣水余热利用的现状及其技术发展的初探[A];2010年全国冶金安全环保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8 田淑霞;刘庸;薛万青;;首钢烧结厂烟道气的余热利用[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上卷)[C];2001年
9 张爱华;张红;;发射机房的通风与余热利用技术[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8年
10 邓胜祥;周孑民;;某厂乏汽余热利用与冷凝水回收新方法研究[A];2006全国能源与热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晓明;国内首例箱体式余热利用装置投入使用[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2 记者 焦同喜 实习生 姜薇;长城长公司余热利用项目一年节煤5000吨[N];河北经济日报;2006年
3 记者 柳尧杰 通讯员 刘高德;鄂庄煤矿发挥“余热”[N];莱芜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潘卫平 通讯员 杜晓明;中铝山东分公司余热利用成效显著[N];淄博日报;2009年
5 张秀凤;余热利用“集腋成裘”[N];中国化工报;2009年
6 记者 李丙驹;缪双大:双良的责任就是变废为宝[N];经理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祥 通讯员 魏忠民 张娜;河北钢铁承钢饱和蒸汽余热利用工程启动[N];中国冶金报;2010年
8 记者 赵引德;金大地开辟余热利用新途径[N];中国化工报;2010年
9 李兰伟;铁合金生产余热利用现状[N];中国冶金报;2009年
10 柳景常 沈立娜;电厂余热利用“热度”升温[N];中国电力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妍;废水余热利用技术建筑区域适应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2 郭少朋;移动式余热利用系统蓄热器实验和模拟研究及经济性分析[D];天津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欢;隧道窑余热利用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2 刘浩;多能互补与余热梯级利用的冷热电联产系统集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15年
3 陈强;砷化镓聚光系统的构建及其太阳能电池温度的余热利用分析[D];广西大学;2015年
4 张鑫;锅炉烟气余热利用系统分析与优化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5 蒋晴晴;余热利用型电旋风除尘装置研究与数值模拟[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6年
6 冀涛;国泰热电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技术经济问题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7 李钰;低品位余热利用过程控制[D];华北电力大学;2013年
8 苏喜庆;热电厂余热梯级利用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李君;电站锅炉深度余热利用系统设备选型以及经济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10 高建军;300MW供热机组循环水余热利用项目改造和优化[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895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089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