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6-09-06 15:07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吉林大学》 2013年

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

吴佳曦  

【摘要】:水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因素,是人类生存、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生态环境需水是保护和维持水环境功能正常运转的重要因素。辽河流域一直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量分配不均衡以及河流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所以,开展吉林省境内东辽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对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是依托于《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河流主题—辽河流域水体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集成于工程示范项目》,开展对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计算与分析。 本文探讨了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理论与技术方法,剖析其特点,总结生态环境需水的分类。结合研究区的地理特点和生态系统类型,确定其生态需水量是由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和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组成的。其中,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河道基础生态流量、河流自净需水量、输沙需水量、蒸发需水量和渗漏需水量。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包括湖泊生态环境需水量、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 选择合适的计算模型和计算方法,对各项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计算。采用Tennant法和最枯月流量等方法计算了东辽河、招苏台河和条子河的河道内生态环境需水量,得到结果分别为2.416×10~8m~3、0.12×10~8m~3、0.026×10~8m~3。采用最小水位法计算了研究区内二龙山、上山台和下山台水库的最小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75×10~8m~3、0.03×10~8m~3和0.07×10~8m~3。运用ArcGIS软件解译了研究区2000年和2008年的卫星遥感影像图,得出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提取各植被的覆盖面积。采用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等核算出植被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出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65.53×10~8m~3和62.06×10~8m~3。汇总河道内外的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区2000年和2008年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别为68.09×10~8m~3和64.62×10~8m~3。划分并计算了河岸两旁1km和2km缓冲区的生态环境需水量,2000年和2008年1km和2km生态环境需水总量分别为14.47×10~8m~3、22.89×10~8m~3和12.39×10~8m~3和19.10×10~8m~3。8年间,水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使生态环境需水量呈减少趋势。 综合研究区生态需水的计算结果,与河流径流量和区域水资源量进行水量平衡分析,得出东辽河是研究区内缺水最严重的河流,缺水量为0.183×10~8m~3,其中泉太水文站连续十年都表现为生态缺水。2000年是枯水年,研究区整体表现为生态缺水,缺水量为7.84×10~8m~3,2008年是丰水年,流域生态需水量得到满足。对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各地类的面积变化对生态环境需水量变化的贡献率表明,水田的变化对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影响最大,草地最小,水田的大量减少可有效缓解生态缺水的现状。水田和草地的变化对需水量变化起正效应,旱田和林地起负效应。研究结果为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合理配置水资源量和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X171.1;TV213.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2 罗玉红;沈俊星;;三峡大学文思湖生态需水量估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0期

3 李强坤;丁宪宝;胡亚伟;孙娟;;基于生态功能考虑的西北干旱地区生态需水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9期

4 曾晨;刘艳芳;张万顺;汤弟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研究的起源和发展[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2期

5 高凡;黄强;畅建霞;;我国生态需水研究现状、面临挑战与未来展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6期

6 吉利娜;刘苏峡;王新春;;湿周法估算河道内最小生态需水量——以滦河水系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0年03期

7 汤洁,佘孝云,林年丰,麻素挺;生态环境需水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2005年03期

8 李丽娟,郑红星;海滦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地理学报;2000年04期

9 朱会义,李秀彬;关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方法的讨论[J];地理学报;2003年05期

10 叶朝霞;陈亚宁;李卫红;;基于生态水文过程的塔里木河下游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J];地理学报;2007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丰华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李海毅;3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省土地退化动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马乐宽;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4 李群;河流生态和环境需水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晓林;松花江流域重点支流—伊通河生态环境需水及生态补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孙丽娜;辽河源头区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3 张丽;黑河流域下游生态需水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4 张雪梅;城市河流生态需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5 龙平沅;汉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6 英晓明;基于IFIM方法的河流生态环境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龙邹霞;基于生态系统健康的湖泊生态需水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2007年

8 杨军;水库生态需水的研究与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9 宋兴;有机污染物和氨氮在辽河源头区典型水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的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张晓晓;流域生态需水理论和生态需水过程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Farmland Protection in Urumqi-Changji Economic Zone,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7期

2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Land Use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County in Mountainous Areas in Sichuan Province of China——A Case Study of Rong County[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5期

3 高欣荣;;浅谈玛纳斯河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及保障措施[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13期

4 谷峰;何俊仕;林秋;李崇;;鞍山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1期

5 冉珑;田义文;;建立流域水资源环境管理的新机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5期

6 魏国;何俊仕;武立强;;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7 何俊仕;孙博;温福波;朱军;;沈阳市水库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8 邵金花;刘贤赵;;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主成分分析法及应用——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9 年福华;史守正;;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10 赵博;王铁良;周林飞;杨培奇;;河口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概述与应用实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成龙;;阜阳地区地下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影响及控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金倩楠;;水环境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3 杨桐;杨常亮;毛永杨;;水环境容量研究进展[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4 邹进;何士华;张友权;;水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开发与潜力挖掘[A];全国水资源合理配置与优化调度及水环境污染防治技术专刊[C];2011年

5 揣小伟;黄贤金;郑泽庆;王婉晶;;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且末绿洲生态需水量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陈华;汪小文;;水系在城市规划中取舍探析[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谢剑峰;刘力敏;;京津冀水资源保护与利用跨区域协调机制探讨[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宁满江;段红;;北京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法律制度研究[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10 ;Studying on Method for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Ground Water[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兴东;徐州市城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遥感监测与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戎丽丽;水权质量与水资源经济效率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王雄师;讨赖河流域水资源演变及其合理配置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5 周莉荔;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市场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6 何英;干旱区典型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7 刘宏;镇江市水环境安全评价及风险控制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8 金笙;北京市节水草坪用水量预测及推广对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胡元林;高原湖泊流域可持续发展理论及评价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10 宋云民;毛乌素沙地主要树种水分特征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占;基于CA模型的城市用地扩张模拟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春霞;泰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晓东;淄博市计划用水指标体系与管理制度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武文红;基于BP神经网络的半湿润平原井灌区土壤墒情预报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姜春黎;谢寨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经济评价[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高凯;葫芦岛市建设用地时空演进及驱动力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京;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空变化及驱动力分析[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8 王法磊;流域生态需水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玉乐;天津市灌溉水利用率测算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聂成良;邯郸市峰峰矿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利用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水兵;;农业非点源污染与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2 张鑫;史奕;赵天宏;王美玉;张巍巍;;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研究现状及控制措施[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0期

3 梁剑鸣;周杰;荆治国;;基于生态足迹的西安市2005年可持续发展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4 王潜;李海涛;梁涛;顾晨洁;王佰梅;;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程红;汪家权;肖莆;郑志侠;;巢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现状及控制策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6 侯新文;尹志轩;张建伟;袁西龙;尹明泉;李清平;董杰;;基于模糊数学法的青岛市农村城市化地质环境适宜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7 马宁;王宇;史春梅;王继红;;氨氮在底泥中的吸附-解吸行为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24期

8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9 曾慧娟;潘文斌;;基于RS/GIS和RUSLE的福建武步溪流域土壤侵蚀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5期

10 巩增泰,徐中民;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配置数学模型[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钱正英;;中国可持续发展水资源战略研究综合报告[A];中国水利学会2001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王慧敏、高云才、彭俊;[N];人民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丰华丽;河流生态环境需水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2 陈华林;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不可逆吸附行为[D];浙江大学;2003年

3 王娟;RS-GIS-EIS技术支持下的吉林西部生态环境集成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4 徐志侠;河道与湖泊生态需水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夏继红;生态河岸带综合评价理论与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6 张远;黄河流域坡高地与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规律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赵凤琴;吉林西部土地生态环境安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8 苏飞;河流生态需水计算模式及应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贾宁凤;基于AnnAGNPS模型的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定量评价[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卫国;基于RS和GIS的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魏彦昌;海河流域生态用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3 卞戈亚;南方地区河流系统生态需水量研究[D];扬州大学;2003年

4 李若华;空心四面体框架群减速特性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5 王瑞莲;生态用水及用水水平评价探讨[D];河海大学;2005年

6 罗小兰;基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7 薛素玲;基于GIS的黑河流域非点源氮磷模拟[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8 龙平沅;汉江上游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陶国芳;向海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界定及调控[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陈伟韦;AnnAGNPS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在双阳水库汇水流域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敬梅;黄成敏;;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年05期

2 史方方;黄薇;;河道内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10期

3 陈在妮;黄川友;吴双江;李华国;;浅析拉鲁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及保护对策[J];水利科技与经济;2008年11期

4 刘占宝;魏晓妹;张艳妮;白静;;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北方大型灌区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年01期

5 王笑梅;傅先兰;方凤满;;六安市生态环境需水评价[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1年12期

6 吴洁珍;王莉红;王卫军;;生态环境需水在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水资源保护;2006年01期

7 雷德林;张东江;张可义;;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6年S2期

8 宋明伟;张仁陟;李宗礼;周振华;;石羊河流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概算[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9 常福宣;陈进;张洲英;;汉江上游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年06期

10 高素芳;王绪根;;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云;黄锦楼;张海涛;;汉石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以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为案例[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2 姜德娟;王会肖;;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动态[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3 李丽娟;郑红星;;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21世纪中国水文科学研究的新问题新技术和新方法——中国地理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第七次全国水文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4 曹明明;雷敏;;陕北地区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5 张东江;冯鹤信;;南大港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析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07学术年会湖泊健康与水生态修复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6 毛军;;北京市生态环境用水安全探讨[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7 何晓壮;陈杭;;嘉兴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初步探讨[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8 郑世武;拾兵;;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探讨[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2009年

9 张小林;周明耀;丁煜诚;储有明;姚莉;;里下河地区湖荡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2005年

10 尤平达;刘涛;孙宝林;冯国华;;吐鲁番盆地水资源量计算及可利用量分析[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陶丽琴;[N];中国水利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高立洪;[N];中国水利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刘海涛;[N];中国环境报;2003年

4 李坤 席晶;[N];中国水利报;2004年

5 李建章 夏海霞;[N];中国水利报;2003年

6 记者 张金慧 朱涛 王磊;[N];中国水利报;2002年

7 ;[N];中国水利报;2004年

8 党连文;[N];学习时报;2005年

9 祖士保;[N];黄河报;2008年

10 靳辉 本报记者 王笑梅;[N];辽宁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涛;湿地生态环境耗水规律及水资源利用效用评价[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2 张鑫;区域生态环境需水量与水资源合理配置[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3 杨薇;城市河流生态环境需水优化配置理论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周林飞;沼泽湿地生态环境及水循环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许文杰;城市湖泊综合需水分析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6 赵然杭;城市水资源利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7 齐悦;大型水库生态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李群;河流生态和环境需水理论与实践[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廖四辉;洪水资源利用与生态用水调度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10 胡德秀;黄河上游梯级开发的生态与环境风险分析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佳曦;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张惠芬;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3 罗小兰;基于生态环境需水量的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及应用[D];四川大学;2005年

4 王勇泽;长沙市水资源承载力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7年

5 郑世武;黄河三角洲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6 英晓明;基于IFIM方法的河流生态环境模拟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7 宫少燕;黄河干流河南段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8 辛良杰;南四湖湖泊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初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邱红;辉发河干流河道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焦璀玲;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吉林省东辽河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106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106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bb3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