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蓝功能材料合成及铯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本文关键词:普鲁士蓝功能材料合成及铯离子吸附性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吸附 铯 普鲁士蓝 SBA-15 温敏聚合物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为了解决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近年来各国的核电事业飞速发展。然而核电站会产生大量的放射性废料,若处理不当将会危及周边甚至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作为放射性废液的主要组分,137Cs具有较长的半衰期(30年)、高挥发性、高活性及高溶解性等特点。2011年,福岛核电站事故造成大量的放射性废液泄漏,其中137Cs的泄漏和污染尤为严重。因此,研究新材料和技术用于有效去除水体中的铯离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众所周知,普鲁士蓝及其类似物对铯离子有着很强的结合力。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期间,普鲁士蓝就已经被有效运用在处理铯离子泄漏中。本论文拟利用普鲁士蓝对铯离子较强的结合能力,合成新型普鲁士蓝功能化的复合材料,并考察其对铯离子的吸附分离性能。本论文的具体研究如下:(1)点击反应合成普鲁士蓝衍生物修饰的介孔材料用于铯离子的吸附首先合成普鲁士蓝衍生物五氰基(4-乙烯基吡啶)亚铁配合物,将其作为与巯基反应的功能化试剂。在室温水溶液中,通过带巯基的SBA-15与普鲁士蓝衍生物之间的光引发巯基-双键点击反应合成普鲁士蓝衍生物功能化的SBA-15。通过透射电镜和比表面积测试证明成功合成介孔材料,且修饰前后介孔结构保持不变,比表面积从487 m2/g减小到277 m2/g,而孔径从8.7 nm减小到5.8 nm。X射线粉末衍射表明普鲁士蓝衍生物是无定型态的结构存在于介孔中。XPS谱图Cs3d5和Cs3d3峰的出现证明铯离子吸附在了SBA-15@FC的表面。研究了接触时间、共存离子、不同普鲁士蓝衍生物百分比以及铯离子初始浓度等因素对介孔材料吸附性能的影响。普鲁士蓝衍生物百分比越高,吸附容量越大。吸附动力学结果表明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过程,为化学吸附过程。吸附可以在2小时内达到平衡,298.15 K温度下通过朗格缪尔吸附模型计算出其最大吸附量(qmax)为13.90 mg/g,高于文献报道的吸附容量。SBA-15@FC再生重复利用五次后仍具有较高的吸附效率。因此,这种普鲁士蓝衍生物功能化的介孔材料在去除水体中铯离子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2)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合成及铯离子吸附性能研究首先合成普鲁士蓝衍生物五氰基(4-乙烯基吡啶)亚铁配合物(VPFC),用于共聚合反应。其为共聚单体与甲基丙烯酰乙基磺基甜菜碱(SBMA)无规共聚,并加入Fe3+交联,得到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热重分析表明得到的无规共聚物P(SBMA-co-VPFC)中SBMA链段与VPFC链段的摩尔比例大致为1.13:1。通过变温动态光散射得到聚合物的相转变温度UCST为62℃。研究了接触时间、温度对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铯离子吸附性能的影响。在pH=7、吸附剂用量为1.0 g/L条件下,温度越高,普鲁士蓝-聚磺基甜菜碱复合吸附剂对铯离子的吸附效果越好。吸附过程遵循二级动力学过程。吸附可以在6小时内达到平衡。这种温敏性无机-高分子复合材料在环境水溶液中铯离子的去除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吸附 铯 普鲁士蓝 SBA-15 温敏聚合物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703;TQ424
【目录】:
- 中文摘要4-6
- Abstract6-12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2-50
- 1 引言12
- 2 铯离子性质及分离方法12-22
- 2.1 铯离子的来源和性质12-13
- 2.2 铯离子富集分离的方法13-15
- 2.3 铯离子吸附材料15-22
- 3 温敏性高分子的应用22-25
- 3.1 检测与吸附领域的应用23-24
- 3.2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24-25
- 3.3 化学催化领域的应用25
- 4 介孔硅基材料改性及应用25-33
- 4.1 介孔材料的制备26
- 4.2 介孔材料的修饰改性26-29
- 4.3 介孔硅基材料在吸附中的应用29-33
- 5 点击反应33-36
- 5.1 巯基-双键点击反应33-34
- 5.2 巯基-双键点击反应的应用34-36
- 6 文献总结36
- 7 本论文设计思路36-38
- 参考文献38-50
- 第二章 点击反应合成普鲁士蓝衍生物修饰的介孔材料用于铯离子的吸附50-75
- 2.1 引言50-51
- 2.2 实验部分51-56
- 2.2.1 原料及试剂51-52
- 2.2.2 测试表征52-53
- 2.2.3 五氰基单氨铁(II)酸钠合成53
- 2.2.4 普鲁士蓝衍生物(五氰基(4-乙烯基吡啶)铁酸钠)合成53
- 2.2.5 介孔硅(SBA-15)合成53-54
- 2.2.6 巯基修饰的介孔硅(SBA-15@SH)的合成54
- 2.2.7 普鲁士蓝衍生物修饰的介孔硅(SBA-15@FC)的合成54-55
- 2.2.8 铯离子吸附实验55-56
- 2.2.9 脱吸附与循环研究56
- 2.3 结果与讨论56-68
- 2.3.1 普鲁士蓝衍生物的表征56-57
- 2.3.2 普鲁士蓝衍生物修饰的介孔硅的表征57-61
- 2.3.3 pH值和吸附剂用量的影响61-62
- 2.3.4 接触时间的影响及吸附动力学研究62-64
- 2.3.5 共存离子的影响64
- 2.3.6 吸附等温线研究64-67
- 2.3.7 脱吸附与再生研究67-68
- 2.3.8 真实样品的应用68
- 2.4 本章小结68-70
- 参考文献70-75
- 第三章 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合成及铯离子吸附性能研究75-89
- 3.1 引言75-77
- 3.2 实验部分77-79
- 3.2.1 原料及试剂77
- 3.2.2 测试表征77-78
- 3.2.3 普鲁士蓝衍生物(五氰基(4-乙烯基吡啶)铁酸钠)合成78
- 3.2.4 无规共聚物P(SBMA-co-VPFC) 合成78
- 3.2.5 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材料制备78-79
- 3.2.6 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材料对铯离子的吸附79
- 3.3 结果与讨论79-85
- 3.3.1 P(SBMA-co-VPFC)的表征79-81
- 3.3.2 普鲁士蓝温敏聚合物的对铯离子的吸附81-84
- 3.3.3 吸附机理探讨84-85
- 3.4 本章小结85-86
- 参考文献86-89
- 第四章 全文总结89-91
- 4.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应结论如下89-90
- 4.2 论文的创新点90
- 4.3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90-91
- 在读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91-92
- 致谢92-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肖陶;;普鲁士蓝和滕氏蓝同物说浅谈[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1988年02期
2 宋之刚,彭金华;对普鲁士蓝和滕氏蓝结构之管见[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1期
3 杨志宇,李建平,彭图治;普鲁士蓝在化学传感器中的研究及应用[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4年06期
4 杨志宇,李建平,方成;掺杂纳米普鲁士蓝溶胶-凝胶修饰葡萄糖生物传感器[J];分析化学;2005年04期
5 余新武;复分解反应法制备普鲁士蓝溶胶[J];黄石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84年01期
6 裴国仁;;从废液中制取普鲁士蓝[J];浙江化工;1959年05期
7 唐明华,龚诒芬,申成瑶,叶常青;普鲁士蓝加速人体内铯排出效果的观察[J];辐射防护;1989年03期
8 刘彪;普鲁士蓝薄膜的电积法制备及其化学组成[J];无机化学学报;1990年04期
9 祝心德,祁守仁,王一举;普鲁士蓝和滕氏蓝是两种不同的物质[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1期
10 丘思畴;刘晖;黄汉尧;徐彦忠;钟平;丘睦钦;;普鲁士蓝单膜电致变色器件[J];功能材料;199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艳艳;程鹏;;水热法合成普鲁士蓝类纳米晶体[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2 赵力民;夏军;刘海洋;赵斌;程鹏;;两个新颖的杂化型普鲁士蓝配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晶体工程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3 张熙之;周杨;张宇;顾宁;;普鲁士蓝纳米结构的制备及其在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2分会:化学生物学[C];2014年
4 周庆美;谢青季;姚守拙;;纳米金-壳聚糖-血红蛋白/普鲁士蓝/金电极检测过氧化氢[A];第四届海峡两岸分析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边秀珠;罗红群;李念兵;;类普鲁士蓝纳米/碳纳米管/葡萄糖氧化酶修饰的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尤雅;左彤彤;殷雅侠;郭玉国;;普鲁士蓝类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C];2014年
7 华卉;朱杰;陈yN玮;金万勤;徐南平;;普鲁士蓝自组装薄膜的制备及表征[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8 胡鸣;姜继森;蒋冬梅;杨燮龙;;普鲁士白的制备及其穆斯堡尔谱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穆斯堡尔谱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9 杨德志;许婧;廖小珍;马紫峰;;普鲁士蓝类正极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储能科学与技术大会摘要集[C];2014年
10 杜贤龙;方建;薛德胜;吕辉鸿;郭丹;沈伟国;安学勤;赵继华;;微乳液法制备纳米光致磁性材料Co-Fe普鲁士蓝类配合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康琦;千里急寻“普鲁士蓝”[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2003年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分子实体药物[N];医药经济报;2004年
3 柴枝楠;同室操戈相煎何急[N];健康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苏云燕;基于新型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乳腺癌诊疗一体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6年
2 井立佳;癌症诊治用普鲁士蓝纳米制剂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评价[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3 付光磊;普鲁士蓝纳米材料的医学诊治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王宇;类普鲁士蓝基复合材料及贵金属掺杂改性材料的制备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杨晨;电催化材料的原位光谱研究及其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倩倩;合成方法及新型碳材料对普鲁士蓝类配合物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2 卿云花;普鲁士蓝类化合物对模拟放射性废水中Cs~+和Co~(2+)的吸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3 孟琪;普鲁士蓝和鞣花酸介晶的合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钱骏;普鲁士蓝功能材料合成及铯离子吸附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5 张维敏;普鲁士蓝纳米粒子过氧化物模拟酶及其在过氧化氢和葡萄糖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6 韩素芳;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碳纳米管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7年
7 韩薇;普鲁士蓝类分子磁体的磁性及穆斯堡尔谱学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8 姚瑶;基于普鲁士蓝复合材料的生物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及分析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9 邱静霞;普鲁士蓝复合纳米颗粒的电化学研究及生物电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永刚;基于普鲁士蓝的热化疗纳米复合物的合成及功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29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129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