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发布时间:2017-11-05 23:21

  本文关键词: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


  更多相关文章: 能值足迹 生态承载力 三峡工程 生态效应


【摘要】:应用水电工程的能值足迹模型,构建生态盈余(EP)、生态影响系数(γ)、生态平衡时间(Te)、生态盈余时间(Ts)参数,实现对三峡工程建设期和运行期生态效应的定量评价。研究表明:1)三峡工程建设期的能值足迹占用为5.92×10~8hm~2,水库移民是其主要方面(占56.12%),做好移民工作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2)2014年,三峡工程的生态承载力供给为4.38×10~7hm~2,对社会、经济和环境贡献最大的是水力发电(占59.48%),其次是库区航运、对下游的补水和防洪效益,分别占15.45%、9.74%和7.36%。3)库区水质污染是三峡工程运行期的最大影响因素,每年的能值足迹占用为1.04×10~7hm~2(占70.94%),其中,COD、TN、TP和Hg分别占28.7%、26.50%、5.75%和5.37%;其次是生态及地质灾害等的防治(占21.68%);泥沙淤积的影响比预计的小(占6.20%)。控制入库水污染物并对已经入库的水污染物采取减量化措施,是控制和减小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关键。4)在维持2012—2014年平均投入产出、合理使用年限为150 a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将在2026年实现生态平衡;生态影响系数为0.15,影响等级为Ⅰ级,三峡工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是积极有利的。
【作者单位】: 嘉兴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4YJAZH030)~~
【分类号】:TV632;X524
【正文快照】: 长江流域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年际、年内分配不均,需要面对防洪安全和水资源安全等问题。三峡工程的建设,在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巨大效益举世公认,为国民经济稳增长作出了积极贡献[1]。与所有水电工程建设一样,三峡工程也存在水库移民、生态环境影响、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雨果;J.LLORET;李钟杰;张堂林;叶少文;李为;苑晶;H.A.C.C.PERERA;刘家寿;;Status of two Coreius specie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China[J];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2016年01期

2 何伟;宋豪;;三峡库区的水源新特点及涵养模式创新研究[J];探索;2015年06期

3 叶少文;杨洪斌;陈永柏;刘家寿;胡征宇;毕永红;李钟杰;;三峡水库生态渔业发展策略与关键技术研究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15年05期

4 王树文;祁源莉;Farhed A.Shah;;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影响及政策分析模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年05期

5 WU JianHua;HE ChengLong;XU WeiLin;;Emergy footprint evaluation of hydropower project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3年09期

6 倪九派;邵景安;;The Drivers of Land Use Change in the Migration Area, Three Gorges Project, China: Advances and Prospects[J];Journal of Earth Science;2013年01期

7 许秋瑾;郑丙辉;朱延忠;李涵;蒋丽佳;;三峡水库支流营养状态评价方法[J];中国环境科学;2010年04期

8 吕怡兵;宫正宇;连军;王强;邢核;李国刚;;长江三峡库区蓄水后水质状况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7年01期

9 肖建红;施国庆;毛春梅;邢贞相;;三峡工程生态供给足迹与生态需求足迹计算[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06年05期

10 李秀清,李宏松;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概况[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冯杰;;陕西省能源足迹动态变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2017年02期

2 贺成龙;;三峡工程的能值足迹与生态承载力[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02期

3 陈秀秀;宋林旭;纪道斌;吕W,

本文编号:11463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1463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f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