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钝化修复效应

发布时间:2017-11-13 19:36

  本文关键词: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钝化修复效应


  更多相关文章: 重金属 沉积物 生物炭 PBET 植物毒性


【摘要】: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大量重金属污染物通过大气沉降、水土流失、废水排放、雨水淋溶与冲刷进入了水环境,最终汇集到湖泊并富集到沉积物中,造成湖泊重金属污染不断加剧。作为新型环境功能材料,生物炭因其特有的性质,通过静电吸附、离子交换、表面络合和共沉淀等方式能有效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活性和毒性,起到修复土壤的作用。然而,目前关于生物炭运用到湖泊沉积物中进行重金属的修复效果研究甚少,本研究以大冶市矿区典型的重金属污染湖泊作为研究对象,展开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的调查,探讨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特性,利用稻杆生物炭模拟研究了沉积物的重金属钝化修复,研究生物炭修复后水体重金属含量与形态变化,并结合植物毒性实验和生物可利用性实验(Physiologically Based Extraction Test),探讨生物炭修复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可行性,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对大冶湖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湖北省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进行现状评价,4种重金属的污染程度排序为CdCuPbZn。最主要的污染物是Cd,极强污染;其次是Cu,主要为强污染,然后是Pb和Zn,分别以中污染和轻污染为主。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4种重金属的风险程度排序为CdCuPbZn。风险最高的污染物是Cd,均达到极强风险;其次是Cu,有强风险和中等风险;Pb、Zn的风险轻微。所有采样点的综合风险等级都属极强。(2)通过对生物炭吸附特性的研究发现,随着溶液pH值的增加,生物炭对Pb~(2+)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在pH为5时达到平衡。重金属在生物炭上的吸附过程可以被划分为快吸附和慢吸附两个阶段,4种重金属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二级动力学方程,吸附速率主要由化学吸附控制。对比不同重金属的吸附速率和平衡时间可以发现,稻杆生物炭对Zn~(2+)的吸附最快,对Pb~(2+)的吸附最慢。生物炭对Pb~(2+)具有最高的吸附容量,其次是Cd~(2+)、Zn~(2+)和Cu~(2+),可以作为吸附剂应用于水体重金属污染的治理。(3)通过施用不同添加量的生物炭对重金属污染沉积物进行钝化发现,生物炭能提高沉积物的pH值,同时,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沉积物Eh值也有升高的趋势。上覆水的溶解态重金属浓度随着生物炭添加量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相比,5%生物炭添加量使间隙水中溶解态Cu和Zn的浓度随着生物炭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从而减少了由间隙水向上覆水的释放风险。生物炭的钝化使沉积物中酸溶态重金属浓度显著降低,且酸溶态随时间呈现减少的趋势。在5%生物炭添加量时,酸溶态Pb降低幅度高达79.4%,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酸溶态整体均有下降,可氧化态和残渣态出现显著增加的现象。(4)生物炭对家独行菜(Lepidium sativum)的发芽率没有显著作用,但是对家独行菜生长有显著的改善。在生物炭添加量为5%时,茎长、根长分别比对照增加25.7%和32.6%。通过生物可利用实验(PBET)发现,PBET Cu、Zn、Pb和Cd随着生物炭用量的增加显著减少,PBET Cu降低幅度达到9.8%,沉积物渗滤液重金属浓度显著降低,说明生物炭的添加降低了重金属的植物毒性和生物可利用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52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力;刘娅;陆宇超;梁中耀;张鹏;孙红文;;生物炭的环境效应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环境化学;2011年08期

2 杨放;李心清;王兵;程建中;;生物炭在农业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地球与环境;2012年01期

3 张千丰;王光华;;生物炭理化性质及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进展[J];土壤与作物;2012年04期

4 陆海楠;胡学玉;刘红伟;;不同裂解条件对生物炭稳定性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08期

5 张晗芝;黄云;刘钢;许燕萍;刘金山;卑其诚;蔺兴武;朱建国;谢祖彬;;生物炭对玉米苗期生长、养分吸收及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11期

6 李飞跃;梁媛;汪建飞;赵玲;;生物炭固碳减排作用的研究进展[J];核农学报;2013年05期

7 孟军;陈温福;;中国生物炭研究及其产业发展趋势[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郭文娟;梁学峰;林大松;徐应明;王林;孙约兵;秦旭;;土壤重金属钝化修复剂生物炭对镉的吸附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9 关连珠;周景景;张昀;张广才;张金海;禅忠祥;;不同来源生物炭对砷在土壤中吸附与解吸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10 王晓佩;薛英文;程晓如;刘芸;;生物炭吸附去除重金属研究综述[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3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国清;;生物炭影响土壤生态系统功能的生物学机制[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2 杨丹;刘限;刘鸣达;张玉龙;;生物炭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环境改良作用的研究进展[A];发展低碳农业 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黄苹;潘波;焦杏春;;滇池底泥制备的生物炭对菲的吸附-解吸[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戴中民;刘杏梅;吴建军;汪海珍;徐建明;;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生物炭基本性质的表征[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上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闫智培;李十中;;生物质热解生产生物炭研究进展[A];全国农村清洁能源与低碳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陆海楠;胡学玉;陈威;;生物炭添加对土壤CO_2排放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孟静静;刘静宇;黄少鹏;;低碳经济下的生物炭研究[A];低碳陕西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王震宇;郑浩;李锋民;;湿地植物芦竹生物炭的制备及特性表征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9 陈再明;陈宝梁;;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松木屑生物炭对萘的吸附动力学行为[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李程;李小平;;生物炭对滩涂盐碱土中黑麦草生长的影响初步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十二章)[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本报记者 刘霞;生物炭能否给地球降降温?[N];科技日报;2009年

2 记者 王靖tD;把生物炭还给农田[N];沈阳日报;2012年

3 白云水;唐山农民发明秸秆提取生物炭新技术[N];江苏科技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张晔;生物炭能让土壤更肥沃吗?[N];科技日报;2013年

5 记者 耿建扩 通讯员 常云亮 王小胜;农民王有权将秸秆变成“香饽饽”提取生物炭和焦油新技术获国家专利[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班玮;二氧化碳变害为宝的新妙招[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7 罗冰;生物炭渐火 农林废弃物就地一“焖”变成宝[N];粮油市场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郝晓明;为子孙留一片沃土蓝天[N];科技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鄂洋;生物炭表面有机小分子及其活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张杰;秸秆、木质素及生物炭对土壤有机碳氮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孙大荃;生物炭碳源驱动土壤微生物区系代谢作用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洁;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与秸秆生物炭施用对农田温室气体排放和土壤固碳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谢淘;生物炭的特性分析及其在黄水资源化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5年

6 刘宁;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在农业中应用的基础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4年

7 NGUYEN THI HUONG;生物质炭对西北地区土壤质量及作物产量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江琳琳;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9 程效义;生物炭还田对棕壤氮素利用及玉米生长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宗海英;花生壳生物炭对中国北方酸化土壤硝化过程的作用机制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靖;不同源生物炭的理化性质及其对双酚A和磺胺甲VA唑的吸附[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2 李昌见;生物炭对砂壤土理化性质及番茄生长性状的影响及其关键应用技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3 梁桓;影响生物炭基氮肥氮素释放因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4 盖霞普;生物炭对土壤氮素固持转化影响的模拟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5 王丽丽;不同生物炭对铅锌矿尾矿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于志红;锰氧化物—生物炭复合材料对砷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张广恪;豆禾混播与生物炭互作去除径流污染物效果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景明;生物炭对土壤中六价铬和莠去津的吸附锁定作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9 张宏;生物炭对滴灌春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10 王菁姣;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作用及腐殖酸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本文编号:11821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1821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37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