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重金属铅对蚯蚓的毒性
本文关键词: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重金属铅对蚯蚓的毒性
【摘要】:铅由于不易降解的特性导致其持久性的存在于土壤中。铅会进入土壤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的传递,最终富集在人体内,造成造血系统、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损伤。蚯蚓占据着土壤动物生物量的绝大部分,在生态毒理实验中被认为是监测土壤污染的绝佳的模式动物。本研究首次将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结合传统毒理学方法研究铅对蚯蚓的毒性作用,在小分子代谢物水平上揭示了铅的毒性作用模式。论文根据OECD指南,研究了在滤纸铅暴露和人工土壤铅暴露下蚯蚓不同的代谢反应。在滤纸接触实验中,将蚯蚓铅暴露48小时后,进行原子吸收分析、组织病理学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核磁共振1H谱测试。结果显示铅在蚯蚓体内明显富集,导致严重的组织损伤,引起了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以及导致了神经毒性。对核磁共振1H谱数据进行正交信号校正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SC-PLS-DA),揭示了体内代谢物的变化,涉及到氧化应激、能量代谢和氨基酸代谢紊乱以及神经递质和渗透压失衡。在蚯蚓人工土壤铅暴露2天和14天后,分别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生化指标检测以及核磁共振1H谱测试。结果表明即使在很低的浓度下暴露2天,蚯蚓就表现出各种反应,而暴露14天后表现出适应性。OSC-PLS-DA揭示了体内代谢物的变化,涉及到氧化应激、渗透压失衡、氨基酸代谢以及能量代谢。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滤纸接触铅暴露蚯蚓体内的代谢反应比土壤铅暴露更为明显。本研究证实1HNMR代谢组学技术在评价环境污染和重金属的毒性作用模式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X171.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智文;马向辉;陈洵;赵学明;陈涛;;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与进展[J];化学进展;2010年01期
2 董玲玲;柴逸峰;曹颖瑛;朱臻宇;;微生物代谢组学的前处理及分析技术[J];微生物学通报;2009年12期
3 王磊;薄涛;蒙昔;;正在蓬勃兴起的“代谢组学”研究技术与方法[J];生命的化学;2014年01期
4 唐惠儒;王玉兰;;代谢组学:一个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英文)[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6年05期
5 徐庆;田科雄;;营养代谢组学的应用探讨[J];饲料博览;2010年03期
6 边玲;代谢组学简介[J];食品与药品;2005年04期
7 孙向明;杜娟;南莉莉;;代谢组学中代谢指纹分析技术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8年09期
8 杨军,宋硕林,Jose Castro Perez,Robert S.Plumb,许国旺;代谢组学及其应用[J];生物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9 曹蓓;阿基业;王广基;郑天;刘林生;李梦婕;石建;王新文;赵春艳;;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J];生命科学;2010年08期
10 朱勇飞,张天宝;代谢组学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谢组学:方法与应用》目次[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2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09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九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09年
3 薛佳;胡扬;陈奇;韩雪;;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药学中的应用[A];2010年中国药学大会暨第十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2010年
4 周永明;任荣政;;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代谢组学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A];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孙长颢;;营养代谢组学[A];营养健康新观察(第四十一期):营养代谢组学专题[C];2012年
6 曹蓓;阿基业;王广基;;代谢组学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及进展[A];第九届全国药物和化学异物代谢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郁胜强;;代谢组学及在肾脏病研究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肾脏病学分会2010学术年会专题讲座汇编[C];2010年
8 李福山;白岚;;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新领域—代谢组学[A];广东省肝脏病学会微创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消化道肿瘤靶向治疗新技术学习班论文汇编[C];2007年
9 李小利;郭瑞臣;王本杰;;代谢组学在药物研究开发中的应用[A];2006年山东省医院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陈敏;杨成梓;陈红;;代谢组学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概况[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陈勇、通讯员 王占军、蔡怡春;国际“代谢组学之父”牵手武汉[N];湖北日报;2006年
2 郑见;用代谢组学“语言”诠释中医药内涵[N];中国中医药报;2012年
3 记者 李雪林 实习生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药走向世界[N];文汇报;2006年
4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医药报;2006年
5 于丽珊;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研究受关注[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6 李雪林 杨磊;“代谢组学”助中医药走向世界[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7 本报实习记者 王华锋;合作可喜 前景可期[N];中国医药报;2006年
8 周东浩;营卫与代谢组学[N];中国中医药报;2006年
9 记者 刘云涛;上海:代谢组学“联姻”中药研究结硕果[N];中国医药报;2006年
10 胡德荣;改变人体内菌群治病成为可能[N];健康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谷艳;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用于疾病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D];沈阳药科大学;2012年
2 何翠翠;基于生物核磁共振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及药代动力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陈山乔;基于代谢组学的水产品物流相关技术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4 姚薇;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代谢组学变化特点及治疗前后的对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6年
5 陈建军;“联合代谢组学”筛选抑郁症性别差异性诊断标志物[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6 黎莉;疾病及药物干预的代谢组学方法及应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7 夏建飞;基于液质联用技术的代谢组学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0年
8 袁大林;代谢组学与中药研究中复杂体系的解析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9 梁晓萍;基于液质联用的代谢组学在中药复方疗效和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10 张小丽;基于多种分析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与应用[D];兰州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艳慧;家蚕蛹期营养分配关键代谢物的鉴定[D];西南大学;2015年
2 许卫萍;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微生物代谢网络[D];大连工业大学;2011年
3 李梅映;基于代谢组学技术的BDE-47早期暴露对小鼠影响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4 王宁丽;基于细胞代谢组学的抗氧化活性评价方法的建立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6年
5 陈婷;基于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重金属铅对蚯蚓的毒性[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6 贾银浩;男子中长跑运动员一次800米跑后尿液代谢组学特征及电针调控的代谢通路探讨[D];上海体育学院;2016年
7 徐乐;核磁共振代谢组学数据处理新方法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9年
8 曹宇;代谢组学数据挖掘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姚红娟;冠心病代谢组学数据的处理与分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年
10 胡兰;代谢组学在相关妇科肿瘤中的发展及应用[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41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41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