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
本文关键词: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兰州大学》 2014年
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
张红艳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索取不断增加,由此引起的自然资源匮乏及环境污染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定量化的评估人们社会生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利用生态足迹理论能够衡量区域人类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消耗情况以及生态系统所能提供服务功能的大小,从而为区域生态建设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本文基于“国家公顷”的本地生态足迹模型,结合建平县2008-2012年间的生物资源生产和能源消耗等统计数据,计算其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选取足迹广度、足迹深度、生态足迹压力、生态适度人口及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对建平县生态环境进行评价分析,并基于生态足迹预测的一般回归模型对建平县2013-2015年耕地生态足迹进行预测。 结果显示:2008-2012年间建平县生态环境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不断消耗自然资本存量,实际人口数超过生态适度人口,总体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对耕地生态足迹的预测可知:2013-2015年间建平县人均耕地生态赤字分别为:0.31475公顷、0.58821公顷、2.22991公顷。截止2015年,建平县将需要超过3个县域耕地面积才能满足人们对耕地产品的需求。 最后,根据生态足迹理论,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建平县生态环境建设提出措施与建议。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X826;X32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2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3 李广军;王青;顾晓薇;刘建兴;丁一;;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2期
4 张泽洪;;基于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的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蒋依依,王仰麟,李卫锋,韩荡,牛慧恩;城市生态可持续发展量度方法探讨——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6 刘希宋;李果;;哈尔滨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测度与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09期
7 刘建伟;;1991-2008年中国贸易生态足迹的动态测度与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8 陈正言;宫明达;赵利东;;大庆市1997~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3期
9 方一平,陈国阶;西昌市生态空间占用及其生态系统安全评估[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3期
10 顾晓薇,王青,刘建兴,李广军;基于“国家公顷”计算城市生态足迹的新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劲峤;;江西省动态生态足迹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03期
2 郑德本;赵冠伟;;广州市花都区土地消费性功能供需差异研究(英文)[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09年10期
3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enan Province unde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06期
4 ;Dynamic Change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in Xingtai City in the Years 2003-2009[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1年02期
5 智颖飙;王再岚;邓先德;韩雪;张纪卯;李静敏;杨淑宝;;基于地球生态负债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以安徽省为例[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6 曹瑾;杨珽;唐志强;;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西北干旱绿洲农业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张掖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7期
7 刘宾;董谦;;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2期
8 宫松;冯敏玉;袁爱清;赖发英;肖小红;;江西省近五年的生态足迹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5期
9 程春旺;沙润;周年兴;;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旅游地生态环境监测指标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10 叶长盛;刘平辉;陈荣清;;江西省近5年生态足迹动态变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开亚;胡淑恒;孙世群;;巢湖流域的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张小平;邵剑文;洪长荪;汪红兵;聂刘旺;;黄山市2003年生态足迹分析[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Time Series Analysi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Linyi City[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2010年
4 尹少华;安消云;;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洞庭湖流域生态足迹评价[A];2011年中国农业系统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海峡两岸农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长沙市第五届自然科学学术年会农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黄飞飞;王宇峰;常茂生;;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内黄县生态城市构建研究[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7 郑欣;程久苗;;基于土地利用结构的芜湖市碳排放效应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丁兰;洪涛;;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柳州市可持续发展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9 刘新平;;土地资源利用对绿洲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以新疆典型地区为例[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10 王书玉;杨新梅;史春芬;;区域生态经济弹性研究——以长治市为例[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3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4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5 彭保发;区域LUCC的景观生态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马永俊;现代乡村生态系统演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7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易定宏;基于能值理论的农业生态系统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谢太平;当代安徽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程雄;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居恒;武汉市城市湖泊湿地生态承载力分析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李书敏;土地生态承载力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李静;杭州市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袁明瑞;基于生态评价的区域生态规划发展等级评判[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芦杰;基于生态足迹的黑龙江省城乡教育一体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威;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辽宁省1998年—2007年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卞晓庆;合肥市景观格局数量分析与生态安全评价[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9 赵晶晶;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研究—以浙江省义乌市为例[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10 杨天姿;基于能值生态足迹的山东省沿海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春;孟伟庆;鞠美庭;李洪远;张晓春;郝翠;;中国1997—2006年可持续发展动态测度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年06期
2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3 陈东景,徐中民,程国栋,张志强;中国西北地区的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1年02期
4 顾晓薇,李广军,王青,刘建兴,丁一,刘敬智;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大学校园生态足迹[J];冰川冻土;2005年03期
5 尚海洋;徐中民;;甘肃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冰川冻土;2007年05期
6 宋永昌,戚仁海,由文辉,王祥荣,祝龙彪;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年05期
7 王静;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定量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2年05期
8 闵庆文,余卫东,成升魁,王秀珍;仙居县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生态足迹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年04期
9 刘兆德,虞孝感;长江流域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年01期
10 陈国阶;论生态安全[J];重庆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2 刘钦普;基于生态足迹改进模型的江苏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王书玉;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县域生态经济系统评价[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4 刘艳中;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南阳市耕地保护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5 陈成忠;生态足迹模型的多尺度分析及其预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树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生态足迹评价[D];河南大学;2002年
2 黄青;基于生态足迹的区域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晓秋;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与应用[D];河海大学;2005年
4 刘金花;基于“生态足迹”的山东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徐子伟;中国贸易可持续性的生态足迹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田萍萍;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陕西关中地区生态安全与生态补偿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7 尚海洋;甘肃省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洪辉;基于生态足迹法的西安市水资源生态足迹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9 刘浩;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广州市生态可持续发展定量分析评价及预测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孙优善;青岛市生态足迹动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焰;;“超载”的地球[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2期
2 顾晓薇;第一届“环境指标:生态包袱与生态足迹”两岸学术交流会在沈阳召开[J];地理学报;2004年03期
3 赵先贵,肖玲,兰叶霞,王书转,马彩虹;陕西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动态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5年04期
4 闻洁;;湖北化石燃料土地生态足迹动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年14期
5 王鹏,田亚平;衡阳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生态足迹模型定量评估[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6 ;生态与环境[J];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2005年01期
7 ;生态足迹[J];环境;2000年12期
8 蔡河山,徐文彬;可持续发展定量研究的一种新方法——生态足迹法[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年02期
9 ;科技速览[J];中国科技财富;2006年05期
10 ;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下)[J];世界环境;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艳娴;朱利群;卞新民;;江苏省主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分析与评价[A];江苏省系统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岳巧丽;周宝同;曹雪梅;;重庆市生态足迹的历时性分析与战略调整思路[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3 魏涛;;公路物流园区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4 王晶;赵锦霞;刘大海;吴桑云;;基于生态足迹的海岛旅游承载力模型及祥云岛实证分析[A];2010年海岛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冯民;顾晓薇;王青;景盯;严欢欢;;沈阳市1993—2004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A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6 章锦河;;基于生态足迹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初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7 黄海;;基于生态足迹的重庆市合川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8 师学义;王万茂;;基于生态足迹的山西省土地利用规划目标研究[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兰新萍;龙如银;;基于动态产量的长三角地区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鹏;杨桂华;;旅游生态足迹:测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标准[A];2004·中国·武汉生态旅游论坛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环境工程学专家 沈阳大学校长 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铁珩;[N];光明日报;2010年
2 实习记者 任敏;[N];北京日报;2010年
3 李利彬;[N];中国环境报;2004年
4 本报记者 赵晓展;[N];工人日报;2010年
5 记者 任荃;[N];文汇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王胜男 北京地球村 毛达;[N];中国绿色时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邓飞;[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李利锋 徐彬;[N];中国绿色时报;2004年
9 记者 王翰林;[N];科技日报;2007年
10 罗晖;[N];科技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宇鹏;我国生态足迹区域差异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凌薇;基于全生命周期生态足迹的严寒地区农村住宅外墙构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3 韩召迎;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4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曲艳伟;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能源生态足迹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2年
6 刘伟杰;基于GIS和生态足迹方法的东北亚地区生态安全评价[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7 张军;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绿洲水资源管理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8 谢鸿宇;基于空间综合生态足迹分析的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9 吴士锋;西北民族地区不同生活方式对环境影响的时空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蔺海明;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生态足迹和环境资产负债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中良;重庆市农业水土资源生态足迹动态研究—国家公顷法[D];西南大学;2010年
2 袁文博;基于生态足迹的南宁市生态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孙左猛;辽宁省生态足迹测算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洪谦;生态经济视角的可持续发展测度—生态足迹在广东省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0年
5 陈余珍;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福建省林业生态足迹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6 黄凤华;能值生态足迹的灰色预测模型及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杜红梅;唐山市生态足迹测度及动态分析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8 刘丽佳;吉林省旅游生态足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朱丹;湖南省居民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动态测度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李艳娟;济南市水资源生态足迹计算与水环境压力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改进型生态足迹的建平县生态环境现状评价及预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29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