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复氧性能及氧传递规律
本文关键词: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复氧性能及氧传递规律?
更多相关文章: 复氧装置 浅水湖泊 黑水团 富营养化 复氧性能
【摘要】:采用对比中试研究测试了升流循环复氧装置的复氧性能和氧传递规律,研究表明:升流循环复氧装置的氧传递规律为径向从中心点向四周扩散传递;纵向从近装置区域中层向水面上层传递溶解氧,继而由表层向水面下层传递。25 m~3/h供气量的中试升流循环复氧装置实际氧传递能力为2.57 kg O/h,氧利用率为34%,其中84.09%参与水中COD_(Cr)的降解,15.91%用于水体氧浓度的提升。等功率升流循环复氧装置、水车式复氧装置、水下射流复氧装置的实际氧传递能力分别为2.57、2.20、1.75 kg O/h。分析表明升流循环复氧装置的复氧性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能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水专项太湖项目课题(2009ZX07101-011)
【分类号】:X524
【正文快照】: “黑水团”现象频繁发生于太湖、巢湖等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严重威胁湖泊生态和饮用水安全[|_7]。尽快恢复湖泊正常的溶解氧水平是生态系统得以重建的基础,当自然复氧速率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该目标时,人工复氧是重要的应急处理手段。通过前期研究研发出一种适合类似太湖等浅水湖泊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范丽丽;沙海飞;吴时强;周辉;陈惠玲;;水库深孔挑射出流对复氧的试验研究[J];水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方祥位,申春妮,陈正汉,陈刚,李建中;河流复氧数值模拟研究[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03年04期
3 蔡建安,张文艺,周志鹏,吴超;STREETER-PHELPS模型的缺陷及其改进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4 程香菊;陈永灿;高千红;陈燕;;三峡水库坝身泄流超饱和复氧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2005年06期
5 匡桂云,张效国;苏州河整治的阶段性成果[J];净水技术;2001年01期
6 陈伟,叶舜涛,张明旭;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5期
7 陈伟,叶舜涛,张明旭;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J];给水排水;2001年04期
8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建松 汤颖;“复氧船”为苏州河输氧[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栗晓燕;城市硬质化可道水体复氧技术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2 廖宇;山地城市次级河流自然复氧技术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王祖光;人工快渗系统复氧机理研究和水流流态探讨[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4 张甘林;山地城市景观深水湖泊湖湾人工强化复氧技术示范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5 方祥位;河流复氧及其数值模拟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0年
6 罗英明;河道人工建筑物对复氧及溶解氧扩散影响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7 李丽敏;景观湖泊湖湾区水环境特征及喷泉复氧技术效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91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29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