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基于时空融合技术的合肥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

发布时间:2017-12-23 10:05

  本文关键词:基于时空融合技术的合肥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分析 出处:《安徽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热岛效应 温度反演 空值重建 时空融合 时空特征


【摘要】:随着城市人口急速增加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以城市热岛效应(UrbanHeat Island,UHI)为代表的热环境变化,逐渐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中国是城市化进程最快速的国家之一,安徽省属于中国中东部经济区,呈现多样性的地貌、气候和水文地质状况。作为安徽省省会,合肥从2000至2016年建成区面积扩大了近3倍。近年来,国家气象局根据长期的气象资料统计出的中国最热的十大城市,合肥市一直榜上有名。因此定量分析合肥市域及其周边地区热岛效应的长时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于合肥市城市规划,改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指导意义。本文以合肥市行政区为研究对象,对2000—2016(2006、2008年数据缺失)夏季的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进行定量温度反演,Landsat TM/ETM+数据采用单窗口算法,Landsat8 OLI/TIRS数据采用大气校正法。利用时空融合技术获取缺失的2006和2008年的数据。对于现有MODIS地表温度产品存在空值的问题,将谱多流形聚类(SMMC)算法与梯度距离平方反比法相结合进行空值重建求解。结合城市不透水面覆盖度、城市植被覆盖度等遥感资料和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城市化发展指数等合肥市统计年鉴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合肥市城市热岛时空演变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出热岛效应的应对方案,具体结论如下:(1)长时序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集获取,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获取准确的合肥市2000—2016年(2006、2008年数据缺失)夏季的Landsat地表温度。融合2005年,2006年两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2005年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得到2006年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融合2007年,2008年两期MODIS地表温度数据和2007年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得到2008年Landsat地表温度数据。在MODIS地表温度空值数据修复过程中,引入聚类算法的S-GIDS方法估算MODIS地表温度空值数据优于GIDS方法。单地表类型地表温度重建精度要明显高于混合地表类型,且稳定性较高,并表现出GIDS和S-GIDS两种方法对耕地、林地的估算效果较好,对城镇建设用地、裸土的估算效果相对较差。(2)合肥市热岛效应时空演变特征,从时间变化来看,2000—2006年的热岛分布较集中,热岛效应以老城市中心区域呈椭圆形状分布,2006年和2008年的热岛中心比较相似,但2008年的热岛区域比2006年扩张的更加明显。2010年,由于都市区人口密度逐年增加、建设用地递增、耕地和植被面积却在逐年减少,热岛分布由市中心向四周扩张。2012—2016年合肥市热岛效应分布比较类似,虽然这一时期建成区面积在扩大,人类活动加剧,使市区热岛效应的倾向更加严重;但是由于加大绿化建设,显著降低城市的热岛强度。因此,这一时期合肥市热岛强度整体变化不是很大。从空间分布来看,2000—2016年合肥市热岛的分布特征与城市建成区的布局基本保持一致,热岛效应空间分布状态为东北—西南高、东南—西北低,随着新兴工业区的扩展和老城区加大绿化建设,强热岛效应地区由老城区不断向东部和南部扩展。(3)合肥市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利用指数函数模型可以更好的定量表示地表温度与城市不透水面的关系,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利用指数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率的定量关系,随着植被覆盖度的不断升高,地表温度呈明显下降趋势,二者存在负相关关系。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地表温度大小略有差异,但总体来说,建设用地的平均温度最高,水体的平均温度最低,林地和农用地平均温度大致相同。建设用地的温度标准是所有用地类型中最大的,农用地的变化大于林地,水体的温度标准差最小。经济推动并决定着城市化的进程;市区总人口增长,房地产开发导致促进了建成区面积和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导致了城市地区的热岛效应的扩张。此外,由于城市内部绿化建设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园林绿地面积呈现明显加速的趋势,改变了城市下垫面结构,其增长的速率与城市建成区的增加速率相当,从而使得这一时期的城市热岛效应并未出现剧烈的扩张,园林绿地体现出对城市热岛发展有效的减弱作用。(4)合肥市热岛效应减缓方案,热岛效应不仅严重妨碍城市经济、生态环境的持续、稳定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居民身心健康。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城市时,应该把缓解热岛效应作为保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基本原则,改进排水系统的透水性能、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控制城市规模和城区人口、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建筑、保留湿地和城区水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城市规划建设应注重环境优先原则,使自然变化与人类社会进入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英宝;江南;;近50a南京市气温和热岛效应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09年01期

2 李建芳;;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3 张宏利;陈豫;张纳伟锐;孟小绒;胡伟;杨改河;;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4 朝鲁门;孙建新;;1956—1998年间中纬度近海与内陆城市年气温与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6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上海房地;2010年09期

7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防灾博览;2010年05期

8 马润年;孙智辉;曹雪梅;刘志超;雷延鹏;;黄土高原山地城市延安的热岛效应[J];气象科学;2011年01期

9 郑敬刚;;许昌市春季热岛效应研究[J];河南科学;2013年05期

10 马佳;;北京诊治热岛[J];共产党员;2009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高松;苏化敏;葛红卫;张马兵;杨应红;;安庆市热岛效应年际变化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韦寿赛;梁玉春;;北流市热岛效应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武辉芹;;石家庄热岛效应与夏季高温的关系及发展趋势[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但尚铭;吴吉;但玻;仇文侠;许辉熙;;四川盆地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演变趋势初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6 赖震刚;;基于遥感技术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绿地、水体分布关系的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上海中心城区热岛效应与绿化分布关系初步研究[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杨文悦;方岩;;城市绿化缓解热岛效应动态监测和分析技术[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永春;王军英;;城市化发展与减轻热岛效应的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建涛;孟小绒;樊慧丽;王建鹏;刘小英;薛荣;;西安市城区热岛效应现状和改善对策[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军;绿化,让北京这个热岛凉下来[N];北京日报;2001年

2 方芳;城区五个“热岛”正在变凉[N];北京日报;2005年

3 袁文芝 实习生 张芳芳;五大热岛“烧烤”北京[N];科技日报;2004年

4 唐砚玉 高富华 江峰 本报记者 陈四四 郭燕;热岛效应之四川地图[N];四川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台桂花;怎样给北京热岛降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盖东海;超大城市急需破解热岛效应[N];消费日报;2010年

7 龙会琴;热岛效应呼唤“绿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8 方芳;三年内重点绿化十大热岛[N];北京日报;2005年

9 王丽娟;城市高温拷问热岛效应[N];中国改革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薛冬 本报通讯员 吴保平;热岛效应为京城增温几何[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磊;南京城区浅层土体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 康汉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臭氧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3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沁萍;近20年来中国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植被和热岛效应变化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舒默;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近地面气温反演及热岛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王录芳;兰州城市景观格局的变化及其热岛效应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3 王th伟;基于GIS和遥感的淮安市用地与热岛效应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4 贾珍珍;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6年

5 徐瑶璐;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主城区通风格局规划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6 潘s

本文编号:13234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234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c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