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营养盐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12-25 22:30
本文关键词: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营养盐的关系 出处:《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揭示富营养化浅水湖泊附泥藻类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营养盐之间的关系,于2015年6月9—15日对太湖进行高密度布点采样,研究了太湖表层沉积物上附泥藻类生物量及表层沉积物和水柱中氮、磷等营养盐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以叶绿素a表征)空间异质性明显,最小值为0.07μg·g-1,最大值为1.66μg·g-1,平均值为0.34μg·g-1.附泥藻类生物量在太湖西北部及东太湖较高,其次是贡湖湾、梅梁湾及东部沿岸,在西南部湖区较低;太湖水体中氮、磷等元素含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水体中氮、磷含量在竺山湾、梅粱湾及太湖西部明显高于其它湖区;太湖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氮、磷等元素含量空间异质性显著,表层沉积物中总磷及各种形态磷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水体中总氮、总磷分布特征类似,表层沉积物总氮及TOC的含量在太湖西北部(包括竺山湾)、梅梁湾、东部湖区(包括东太湖、胥口湾)较高,在西南部湖心区较低;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与水体氮、磷含量、沉积物氮、磷及不同形态磷(Ca-P除外)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8,p0.05).由此可见,太湖附泥藻类生物量的空间异质性既受水体氮、磷浓度的影响,也受沉积物氮、磷等营养水平的制约.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附泥藻类在太湖生态系统中功能,以及深入探求太湖富营养化治理途径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江苏省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1471446)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教发[2017])~~
【分类号】:X173;X524
【正文快照】: 1引言(Introduction)附泥藻类是底栖藻类的一种类型,存在于沉积物-水界面及淤泥下数毫米深度处,它与浮游藻类一样是浅水湖泊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者,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资源,而且对湖泊生态系统中营养元素循环产生重要影响(Azim et al.,2005;r&ahin,2008;张强等,2010;宋玉芝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雪初;孔海南;;泽雅水库混合深度的年内变化及其对藻类生消影响(英文)[J];生态科学;2008年05期
2 孙欣;王华然;杨忠委;尹静;;三种藻类生物量测定方法比较[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3 姜霞;王书航;钟立香;金相灿;孙世群;;巢湖藻类生物量季节性变化特征[J];环境科学;2010年09期
4 韩仕群,张振华,严少华;围滩鱼塘中藻类生物量与水体养分关系的研究[J];农村生态环境;2000年01期
5 韩士群;严少华;范成新;;水产养殖废水循环利用及多余藻类生物量资源化[J];自然资源学报;2008年04期
6 万能;宋立荣;王若南;刘剑彤;;滇池藻类生物量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子[J];水生生物学报;2008年02期
,本文编号:13347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