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26 09:11

  本文关键词: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 出处:《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溶解氧 有机碳 收支 乳山湾 黄渤海


【摘要】:氧(O)、碳(C)、氮(N)和磷(P)等生源要素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增强导致近岸海域出现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如富营养问题日益凸显、低氧现象不断加剧等,这些海洋环境现象严重威胁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研究近岸海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收支过程对于了解区域物质循环、环境演变和近海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科学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典型的乳山湾外养殖海域和渤海和黄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乳山湾外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着重分析了溶解氧(DO)、有机碳、氮和磷的含量及分布特征,并结合水文、生物和培养试验等同步观测数据以及数值模式,探讨了DO、有机碳、氮和磷与水文、化学及生物之间的关系,并建立了乳山湾外邻近海域溶解氧、碳、氮-磷的收支模式,旨在量化典型养殖海域物质循环与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另依据对黄渤海以及黄河和长江的综合调查,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资料,分析了黄渤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氮与磷的组成、分布及历史变化,建立了黄渤海氮-磷的收支模式,探讨了影响该区域氮和磷分布的主要因素,明确了陆-海界面、海-气界面、底界面和海洋内部主要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揭示了河流物质输入变化对黄渤海氮-磷循环和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上述工作旨在丰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典型海域生源要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认识,以期为区域物质循环和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2009年夏季乳山湾邻近海域水体DO含量为3.21~11.8 mg/L,均值为6.99mg/L;DO的平均值在7月最高,6月与9月次之,8月最低;表层水体DO的分布差异较小,而底层水体DO分布差异较大,并出现DO低值现象。DO的收支结果表明,水体耗氧是主要的DO消耗过程,约占水体总耗氧量的79%,底泥耗氧占总耗氧量的21%;海-气界面交换输入的氧的量占总输入的74%,光合作用产氧过程对于氧补给的贡献占总输入量的22%左右;水交换作用对于整个调查区域水体中DO输入的贡献相对较低,其对DO的净输送量仅占总输入量的4%左右。乳山湾邻近海域底层水体溶解氧低值现象主要受物理过程控制,较高的水体与底泥耗氧速率为低溶解氧的维持提供了基础。(2)2009年夏季乳山湾近海水体溶解有机碳(doc)含量为0.70~3.19mg/l,均值为1.80mg/l;doc的平均值在7月最高,6月与9月次之,8月最低,2014年8月份doc的变化范围(1.79~15.2mg/l)高于2009年同期水平,颗粒有机碳(poc)的变化范围为0.04~1.33mg/l;水体有机碳的分布受陆源输入、海洋初级生产以及潮汐的共同影响。研究区域夏季颗粒有机碳(poc)的沉降通量为(25±0.8)g/m2,约占初级生产固碳量的66%;doc在沉积物-水界面存在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的现象;乳山湾湾口doc释放通量为14.4~97g/(m2·a),占水体doc存量的1.1%~13.4%。人类活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乳山湾及其近海有机碳的构成与循环收支过程,是区域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之一。有机碳的收支结果显示,有超过50%的有机碳会随潮流输送到乳山湾外海,反映了潮流在有机碳输送中巨大作用;沉积物-水界面doc的交换会影响底界面有机碳的收支与循环过程,海域底界面有机碳的降解所产生的溶解有机碳是水体doc的重要来源,最终保存在沉积物中的碳其埋藏量约占初级生产的13%。此外,相对较低的溶解氧水平可能会增加doc的交换通量,影响碳在陆架边缘海的埋藏。(3)夏季乳山湾邻近海域水体din和dip的空间分布均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高值基本都出现在湾口区域;水体din主要存在形态为no3-。潮汐潮流对于水体氮磷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较为明显。上覆水-沉积物界面存在din和dip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的现象,使得底层水体氮磷营养盐浓度高于表层水体。研究区域氮的收支表明,水体内部循环过程是初级生产所需din的主要来源,占初级生产总消耗量的86%,其次是水交换作用,占11%,底界面扩散对初级生产的贡献相对较小(3%);水体din的移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80%)、向外海的输送(16%)和水体反硝化作用(4%);沉积的有机氮(on)仅有6%重新活化进入水体,约70%的on得以永久埋藏,另有24%的on进一步矿化。磷的收支表明,水体内部循环过程贡献了初级生产所需dip的91%,其次是水交换作用(9%),底界面扩散对初级生产的贡献1%;水体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67%)和向外海的输送(33%);沉积的有机磷(op)约90%得以永久埋藏,另有10%的op进一步矿化,发生有机磷的早期成岩过程。对比氮和磷的收支结果,可以看出内部循环与缓冲作用是氮和磷获得补充的主要途径,不过外部来源的氮磷营养盐结构与系统内部具有显著的差异,对系统内部营养盐结构具有长远的影响。(4)黄渤海溶解无机氮(DIN)和溶解无机磷(DIP)的含量受水文、河流输入和沉积物界面扩散作用的影响,DIN和DIP均具有秋季高于春季和近岸高于离岸的时空分布特征。DIN的收支计算结果表明,底界面扩散是黄渤海水体DIN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大气、周边河流、地下水和东海的输入;黄渤海水体DIN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反硝化过程。DIP的收支计算结果表明,黄渤海水体DIP的主要来源是磷酸盐吸附解吸过程,占外源总输入的91%,底界面扩散和大气输入为其次,河流和地下水的输入贡献相对较小;DIP的支出主要是通过沉积埋藏和向东海的输出。黄渤海每年有11 Gmol的氮在水体积累,并导致其浓度提高约0.6μmol/(L·a)。近些年来陆地向黄渤海输入氮通量的持续增加,加剧了氮营养盐的积累,导致非硅藻类浮游植物比例以及赤潮发生频率和面积显著增加,同时还提高了水体初级生产力和海洋磷的埋藏量,进而加剧了磷限制的趋势,并可能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因此,人类活动引起的陆源输入变异对近海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4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В.Г.Реэчиков;史景江;;水中有机碳的测定[J];环境科学丛刊;1980年10期

2 倪进治,徐建民,谢正苗;土壤水溶性有机碳的研究进展[J];生态环境;2003年01期

3 林晶;吴莹;张经;朱卓毅;;最大浑浊带对长江口有机碳分布的影响初探[J];海峡科学;2009年06期

4 邰继承;闫明;程琨;潘根兴;;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探讨——基于中文期刊网论文资料的统计分析[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9期

5 蔡艳雅,韩舞鹰;珠江口有机碳的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6 刘长发,卢晓霞,陶澍,林健枝;香港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J];环境化学;2000年04期

7 黄雪夏;唐晓红;魏朝富;谢德体;;利用方式对紫色水稻土有机碳与颗粒态有机碳的影响[J];生态环境;2007年04期

8 陈云峰;韩雪梅;胡诚;李双来;乔艳;刘东海;;长期施肥对黄棕壤固碳速率及有机碳组分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3年02期

9 周玲;张世熔;李婷;李云;徐小逊;贾永霞;;基于灰渣和猪粪制造的有机无机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性有机碳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11期

10 杨钙仁;童成立;肖和艾;吴金水;;水分控制下的湿地沉积物氧化还原电位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龙波;刘丛强;涂成龙;刘文景;刘宝剑;崔丽峰;灌瑾;;喀斯特地区典型土壤剖面(黄壤、石灰土)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分布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世朋;;土壤中钙、铁/铝结合的有机碳变异规律性的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3 李兴;李松筠;夏巧玲;董骥;;矿物岩石中有机碳、总碳电导测定法[A];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22)[C];1989年

4 张志明;;长效碳酸氢铵增加植物体有机碳固定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陈安冉;王祖伟;;土壤中水溶性有机碳研究进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6 占新华;周立祥;;土壤溶液和水体环境中水溶性有机碳的比色分析测定[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朋;王芳;张振东;陈金萍;董双林;高勤峰;张美昭;;草鱼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初步研究[A];渔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方式转变——2011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邹德勋;潘斯亮;汪群慧;;生物质废物中有机质和有机碳的关系及其测定方法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王启栋;宋金明;李学刚;袁华茂;李宁;段丽琴;;滨海湿地沉积物的有机碳来源[A];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栋;长江口—东海内陆架沉积有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的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张国盛;耕种方式对农田表层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影响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04年

3 郑聚锋;长期不同施肥条件下南方典型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与CO_2、CH_4产生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森;秸秆还田下土壤易变有机碳及相关酶活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5年

2 周玲;基于灰渣制造的复混肥对土壤易变有机碳的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刘叶;泥滩环境下芦苇有机碳降解的模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4 段茂庆;抬田措施对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影响及评价[D];南昌工程学院;2016年

5 丁薇;高原湖泊陆源有机碳的输入及其碳同位素特征研究[D];贵州大学;2016年

6 李晓莎;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微生物特性和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6年

7 赵晨英;乳山湾近海与黄渤海溶解氧、有机碳、氮和磷的循环与收支的关键过程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17年

8 霍莲杰;淹水稻田土壤甲烷排放对添加外源有机碳的响应及机制[D];中南大学;2013年

9 赵万苍;达里诺尔有机碳形态分布特征[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杨靓青;盐沼地区潮周期内有机碳的动力输移与通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6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6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d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