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趋优融合灰色熵权法的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动态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本文关键词:基于趋优融合灰色熵权法的生态经济综合指数动态评价——以江西省为例 出处:《生态经济》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论文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生态建设、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5个方面构建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9—2013年江西省1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熵权法对指标客观赋权,从评价者对生态经济评价趋优考虑的角度,构建趋优融合下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江西省各地市的生态经济综合指数进行动态评价研究。运用系统聚类方法将各区域不同维度下的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三类:Ⅰ类城市:南昌市、景德镇市和萍乡市;Ⅱ类城市:九江市、新余市、鹰潭市和赣州市;Ⅲ类城市:吉安市、宜春市、抚州市和上饶市,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供参考。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旅游学院;南昌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建立主体功能区制度的流域行政区合作机制及政策研究”(12BJL071)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昌大学旅游研究院招标项目“鄱阳湖生态区建设中的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研究”
【分类号】:F127;X826
【正文快照】: 1引言生态经济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愈发追求质量与协调的背景下受到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格平;;生态经济的几个课题[J];环境管理;1983年01期
2 ;《生态经济》1985—1987年总目录[J];生态经济;1987年06期
3 滕有正;关于生态经济教育的若干思考[J];生态经济;1993年04期
4 刘玉清;生态经济中的真、善、美[J];生态经济;2001年11期
5 方建华;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的构想[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6 刘燕娜,罗志雄,余建辉;加强生态经济教育 提高生态经济素质[J];生态经济;2001年12期
7 何发理;;生态经济是陕西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J];环境保护;2008年12期
8 谢德强;;写好西林生态经济文章[J];当代广西;2009年12期
9 张丹枫;;政府对生态经济的创新管理[J];生态经济;2009年06期
10 黎树式;;钦州市发展生态经济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春妍;刘雅琴;;生态经济学与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2 鲍春生;;生态经济探源与安徽省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3 张怡;李岚;;建设城区生态经济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董嘉光;;构筑保山生态经济强市的初步思考[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5 武义青;张云;;京津冀生态经济合作的路径探析[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2年
6 郑颖娟;白琳红;王卫;;河北省海洋可持续发展动态评价[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赵牧;;积极探索生态经济之路[A];2008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8年
8 刘志强;刘居东;李兆林;;区域生态环境动态评价模型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动态预警[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杨世龙;建设生态经济市[N];贵阳日报;2004年
2 吕明晓;生态经济的误区[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3 记者 阮春生 严晶晶;培育生态经济 建设美丽城乡 推动“两美浙江”在丽水的生动实践[N];丽水日报;2014年
4 首席记者 秦德胜;努力把水源地建成生态经济示范区[N];绍兴日报;2014年
5 民进江西省委会;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和谐社会[N];光华时报;2005年
6 丁国华;生态经济蓬勃发展的“口岸城市”[N];吉林日报;2004年
7 杜青华;大力发展生态经济[N];青海日报;2002年
8 记者 于平;打造生态经济特色产业[N];中国环境报;2006年
9 罗诗汉(作者系中共北海市银海区委书记);发展生态经济[N];广西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德州市环保局局长就发展生态经济问题答记者问[N];德州日报;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元强;生态经济的哲学透视[D];新疆大学;2007年
2 骆鹿;生态经济的哲学意蕴[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3 谭艳华;论生态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D];重庆大学;2011年
4 张海萌;赫尔曼·E·戴利的生态思想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5 张t@;环境污染转嫁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6 曹京京;油田开发的生态经济补偿核算方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张亮;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功能区划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8 王森;基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生态经济区划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晓;基于熵权理论的省域二氧化碳排放配额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10 吴yN;莱斯特·R·布朗B模式思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37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