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秸秆焚烧对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分析
本文关键词:秋季秸秆焚烧对京津冀地区霾污染过程的影响分析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以2016年10月份京津冀地区一次持续5d(10月12~16日)的严重污染过程为例,综合卫星数据、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气溶胶地基观测数据以及气象数据,分析山东、河南、山西等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对京津冀霾天气的影响.研究表明,京津冀地区污染时期的CALIPSO(Cloud-Aerosols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云-气溶胶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卫星)气溶胶组分含有大量煤烟型气溶胶,AERONET(AEROsol robotic NETwork)Beijing站观测数据显示13日气溶胶体积数浓度谱呈现双峰分布,细粒子峰值半径为0.33μm,峰值体积浓度为0.145μm~3/μm~2.14日气溶胶谱基本呈现单峰分布,细粒子占主导地位,体积浓度达到0.34μm~3/μm2.污染物地面监测站点数据显示PM2.5、CO和SO_2浓度均显著增加,峰值浓度分别为339μg/m~3、2mg/m~3、20μg/m~3;CO、PM_(10)、PM_(2.5)与秸秆焚烧火点数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5、0.79和0.68,说明本次污染与周边地区的秸秆焚烧的污染物传输有关.HYPLIST(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道模型)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4日到达京津冀地区的气团均经过秸秆焚烧地区,气团中会携带大量秸秆焚烧产生的污染气体和颗粒物,加重京津冀地区地区霾污染过程.此外,污染过程中地面风场较弱,以静小风为主,平均风速1m/s,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底层大气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77.8%,高湿的大气环境促进了气溶胶吸湿增长和污染物聚集,导致污染加剧;大气稳定度高,对流运动较弱,稳定的大气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使得污染过程延长.因此,本次重污染天气归因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人为秸秆焚烧导致的本地污染源排放和传输、机动车尾气等本地污染物、京津冀地区的静稳大气和近地面丰富的大气水汽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In 2016 October,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of a continuous 5D (12~16 October) the serious pollution process as an example, the integrated satellite data and ground monitoring site data, pollutant aerosol observation data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Beijing Tianjin Hebei, Shandong haze weather burning Henan, Shanxi and other surrounding areas of the straw. 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pollu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CALIPSO (Cloud-Aerosols Lidar and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 the cloud aerosol lidar and infrared detection satellite) aerosol component contains a large number of soot aerosol, AERONET (AEROsol robotic NETwork) Beijing display station observation data on 13 aerosol volume number concentration spectrum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huangfeng, fine particle peak radius is 0.33 m, the peak volume concentration of 0.145 mu m~3/ mu m~2.14 aerosol showed unimodal distribution, fine particles are dominant, body Product concentration reached 0.34 mu m~3/ mu m2. ground pollutants monitoring station data of PM2.5, CO and SO_2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peak concentrations were 339 g/m~3, 20 2mg/m~3, g/m~3, CO; PM_ (10), PM_ (2.5)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straw burning fire point number were 0.65, 0.79 and 0.68, the.HYPLIST of the burning pollution and the surrounding area of straw (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transport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 Lagrange, the hybrid single particle trajectory model) back trajectory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14 day to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mass after straw burning area, polluting gases and particles carrying large amounts of incineration straw gas, increase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area haze pollution process. In addition, in the process of pollution of surface wind is weak, mainly by the static wind, average wind speed 1m/s, unfavorable to pollutant dispersion and Dilution; lower atmosphere humidity, average relative humidity of 77.8%, the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to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high wet aerosol hygroscopic growth and pollutants, leading to increased pollution; atmospheric stability, weak convection, stable atmospheric condition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spread of pollutants, the pollution process is prolonged. Therefore, this heavily polluted weather due to natural and human factors, namely the interaction of straw burning steady atmospheric lead local pollutant emission and transmission, vehicle exhaust and other pollutants, the Beijing Tianjin Hebei region and near ground air vapor rich results.
【作者单位】: 山东科技大学测绘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01373) 北京市科技计划(Z161100001116013)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基金(Y5SJ0700CX)
【分类号】:X513
【正文快照】: 2.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根据国际气象组织的明确规定:霾被定义为日均能见度小于10km,日均相对湿度小于80%,并排除降水等其他能导致低能见度时的大气灰霾的日子(WMO,2005).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振英;王英;王健;;秸秆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启示[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年07期
2 王跃生;;禁止秸秆焚烧需科技支持和政府推动[J];农机市场;2008年07期
3 毕于运;王亚静;高春雨;;我国秸秆焚烧的现状危害与禁烧管理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7期
4 赵红旗;;秸秆焚烧及其对策思考(上)——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及危害[J];乡村科技;2011年11期
5 肖瑶;;四川省秸秆焚烧与利用分析[J];绿色科技;2012年11期
6 ;国家将加速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J];内江科技;1999年01期
7 卢梅真;;周口市秸秆焚烧污染现状和对策[J];金田;2013年04期
8 黄厚宽,郑圣年;焚烧秸秆的负面效应及禁烧措施[J];安徽农业;2000年08期
9 张承斌,廉明;熄灭“狼烟”应有时——关于秸秆焚烧原因的调查与思考[J];山东环境;2000年03期
10 汪家铭;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潜力巨大[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王英;;关于制止焚烧秸秆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的调查[A];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理论研讨会优秀论文集(上)[C];2007年
2 李茂松;汪亚峰;;近20年中国主要农作物秸秆资源动态及现状[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于爱华;;对秸秆进行物质与能量梯级利用的方法、效益及政策建议[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4 徐庆元;宋宝增;王华锋;李洪;;秸秆汽化技术及其利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5 张晓波;王克楠;王天贵;;农作物秸秆制生物质型煤[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应用化学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袁梅;;浅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秸秆综合利用技术[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7 王奇;张祯;万敬华;;农村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及如何综合利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8 张树誉;李登科;景毅刚;;3S技术在关中地区秸秆焚烧遥感监测中的应用[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之纯;禁烧秸秆,宜变行政强制为科学疏导[N];中国经济时报;2008年
2 程颖;我市为秸秆堆放定“规矩”[N];平顶山日报;2008年
3 宗欣;秸秆焚烧有令难禁[N];镇江日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薛秀泓;面对“禁烧令” 部分地区秸秆焚烧仍屡禁不止[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杨怀周 李凤之 滕宏山;疏堵结合 今夏全面禁烧秸秆[N];连云港日报;2008年
6 记者 王庭君;提高认识立即行动强化措施 确保不再出现秸秆焚烧现象[N];泰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评论员;应科学疏导秸秆焚烧行为[N];江苏科技报;2008年
8 新华社记者 蔡玉高 陈刚;管住秸秆焚烧要看政府决心[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9 本报记者 薛秀泓;层层“防火墙”怎防不住秸秆这把火[N];中国改革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胡会军 通讯员 洪家敏;秸秆重生[N];中国建材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晓先;黑龙江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工程发展方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国成;小麦秸秆焚烧对土壤环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王文新;县域秸秆焚烧遥感监测[D];北华航天工业学院;2015年
3 孙千然;黑龙江省气象条件与秸秆焚烧对霾的影响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4 朱靓;我国农作物秸秆焚烧屡禁不止的原因探究及对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2016年
5 范东福;基于AOD数据的秸秆焚烧监测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5年
6 杨小丽;秸秆降解菌的选育及复配研究[D];郑州大学;2009年
7 姜荣鹏;秸秆禁烧与秸秆处理处置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8 陈蒙蒙;秸秆焚烧的法律规制[D];苏州大学;2014年
9 肖伟;奉贤区农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张为兵;基于环境一号卫星数据的小麦秸秆焚烧点提取方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38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38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