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微生物降解PAHs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在微生物降解PAHs中的应用 出处:《生物技术通报》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多环芳烃 微生物 基因组学 蛋白质组学 代谢组学
【摘要】: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发展出来的新兴学科。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了多组学时代,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得到了迅猛发展,被广泛应用在环境微生物学的各个研究领域,并成为研究PAHs微生物降解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主要阐述了3大组学在微生物降解PAHs内在机理及代谢通路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3大组学在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机制中的应用前景与挑战。
[Abstract]: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system biology, which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entry of life science into the era of multi omics, genomics, proteomics and metabonomics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They are widely applied in various research fields of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and become an indispensable way to study microbial degradation in PAHs.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3 groups in the internal mechanism and metabolic pathway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PAHs,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challenges of 3 groups in the microbial degradation mechanism of PAHs.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水科学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232)
【分类号】:X172
【正文快照】: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在我们的环境中无处不在,对生物具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危害。由于PAHs的溶解度低,疏水性强和难降解性,它们在环境中能够累计到很高的浓度[1]。近年来,通过细菌和真菌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技术已被广泛开发[2]。恶臭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重;农药的微生物降解[J];环境科学;1990年02期
2 李培军,许华夏,张春桂,宋玉芳,任丽萍;污染土壤中苯并(a)芘的微生物降解[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1年05期
3 仪美芹,王开运,姜兴印,王怀训;微生物降解农药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4 孙福来;微生物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2年05期
5 崔明超,李丽,陈繁忠;喹啉及其衍生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1期
6 李力;于波;许平;;双液相系统中疏水化合物的微生物降解[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5年S1期
7 路争;钟卫鸿;陈建孟;陈效;楼坚;;甲基叔丁基醚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6年01期
8 彭银仙;吴春笃;储金宇;;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张逸飞;何卿;焦涛;程城;王贯中;;微生物降解苯胺的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9年01期
10 尹乐斌;刘勇;张德咏;张松柏;张国民;;磺酰脲类除草剂残留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昶儒;邹翔;汲晨锋;季宇彬;;2,6-二硝基甲苯微生物降解及毒性研究[A];转化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贺林;;基因组学对我们概念的冲击和带来的思考[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徐文迪;牛明芬;;有机磷农药微生物降解技术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A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4 刁现民;;后基因组时代的生命科学及现代农业质疑[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2:生命科学的思考与畅想[C];2006年
5 张云;张海涛;;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A];2012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2年专刊(一)[C];2013年
6 卢晓霞;陈超琪;李秀利;陶澍;;2,,2′,4,4′-四溴联苯醚的厌氧微生物降解[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国屏;;基因组学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A];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11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刊[C];2011年
8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的国内外进展[A];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2003年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9 曾嵘;夏其昌;;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体会[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石荣;程刚;贺福初;;线粒体蛋白质组学研究概述[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研究员 杨焕明;基因组学的突破[N];人民政协报;2008年
2 记者 刘传书;中国首次提出“人类泛基因组”概念[N];科技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项铮;基因组学实验室能做什么?[N];科技日报;2011年
4 王进;基因组学年代正式终结[N];医药经济报;2009年
5 记者 刘传书;科学家借基因组光学图谱技术绘“完美”全基因组序列[N];科技日报;2010年
6 姬十三;从沃森基因组到“炎黄一号”[N];南方周末;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李大庆;迎接基因组学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准备好了吗?[N];科技日报;2010年
8 阳光;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为蛋白质组学研究提供新方法[N];中国医药报;2007年
9 吴志军 郝成涛;我科学家荣获首届“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郝成涛;贺福初荣获国际蛋白质组学成就奖[N];中国医药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一;群体基因组学若干模型与算法[D];复旦大学;2010年
2 白义春;CRISPR/Cas9技术在鸡、猪基因组编辑研究中的应用及一种新型基因无缝编辑技术的开发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3 Zeeshan Gillani;植物高通量基因型和表型数据计算分析及工具开发[D];浙江大学;2016年
4 曹纬倩;基于质谱的糖蛋白质组学/糖组学的新技术与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5 郭鸿亮;Pseudomonas sp.C27反硝化脱硫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李鹏;基于新一代测序技术及高分辨率质谱技术的人类蛋白质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7 白雪;丙酮丁醇梭菌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3年
8 田瀚;基于稳定同位素双甲基化标记的动植物组织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研究[D];武汉大学;2015年
9 李好雨;EV71和HBV病毒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组学分析[D];武汉大学;2016年
10 熊继先;磷酸化蛋白质组学新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娥;Cupriavidus sp.SHE的筛选及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吴限;典型海洋环境中六溴环十二烷的分布状况和微生物降解规律研究[D];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
3 徐泽民;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微生物降解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及其生物有效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4 赵以轩;微生物降解室内气态化学污染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5 黄震震;基于整合的TCGA数据库探索基因组学与临床数据关系[D];浙江大学;2016年
6 龙志成;基于基因组重测序技术研究莲两生态型的适应性遗传分化[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植物园);2016年
7 范锦戴;一株可裂解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噬菌体基因组学分析及其裂解酶活性鉴定[D];华南农业大学;2016年
8 王艳;药渣中残留泰乐菌素的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其降解产物研究[D];宁夏大学;2013年
9 张莉;氯代有机化合物在天然沉积物中的微生物降解[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10 高雪;基于知识图谱的蛋白质组学发展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340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40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