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异戊二烯的在线观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异戊二烯的在线观测研究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2015年7~11月,选取我国珠江三角洲北部的广东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为观测点,应用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仪器进行连续在线监测,研究了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浓度水平、干湿季变化、昼夜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高浓度O_3污染天气以及典型台风天气过程对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广东南岭森林大气异戊二烯的平均浓度为(0.173±0.171)×10~(-9),低于国内其它大气背景站.湿季异戊二烯浓度高于干季,分别为(0.261±0.178)×10~(-9)和(0.080±0.089)×10~(-9).白天(06:00~18:00)异戊二烯浓度[(0.247±0.332)×10~(-9)]远高于夜晚[(0.071±0.129)×10~(-9)],异戊二烯浓度于06:00开始稳步升高,午后14:00达到峰值,之后逐渐降低.异戊二烯浓度水平与温度呈正指数相关关系,且湿季温度对异戊二烯浓度水平影响更加显著(R2=0.308).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日均浓度[(0.257±0.128)×10~(-9)]水平普遍高于非O_3污染日[(0.158±0.173)×10~(-9)],然而O_3污染日异戊二烯的光化学降解反应相对更为活跃.对台风"杜鹃"的分析表明,台风天气过程中外来污染气团的输送会导致森林大气异戊二烯含量显著增加.
[Abstract]:In 2015 7~11 month, selected China's Pearl River Delta in northern Guangdong Nanling National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as an observation point, continuous on-line monitoring mass spectrometry using pre concentration gas chromatography / instrument of atmospheric factors in isoprene concentration, dry and wet season variation, diurnal variation and its effects, and to explore the the effect of high concentration of O_3 pollution weather and typical typhoon weather on the change of the forest atmosphere isoprene cont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 of Guangdong Nanling forest atmosphere for isoprene (0.173 + 0.171) * 10~ (-9), low in other domestic atmospheric background station. The wet season isoprene concentrations higher than the dry season, respectively (0.261 + 0.178) * 10~ (-9) and (0.080 + 0.089) * 10~ (-9) (06:00~18:00). The concentrations of isoprene [(0.247 + 0.332) * 10~ (-9)]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night [(0.071 + 0.129) * 10~ (-9)], the concentrations of isoprene from 06:00 Steadily increased, reached the peak at 14:00, then decreased gradual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soprene concentration level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dex, effects of season temperature on isoprene concentration level was more significant (R2=0.308) daily.O_3 pollution isoprene concentration [(0.257 + 0.128) * 10~ (-9)] level is generally higher than non pollution [(O_3 0.158 + 0.173) * 10~ (-9)], however, the photochemical degradation reaction of O_3 pollution on isoprene is relatively more active. The analysis of Typhoon "cuckoo" shows that the air mass contamination of the typhoon weather will lead to forest atmosphere isoprene conte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环境与气候研究院;广东省环境监测中心;暨南大学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计划重点项目(915442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373116)
【分类号】:X51;X831
【正文快照】: *责任作者,教授,tbongue@jnu.edu.cn森林是生物源挥发性有机物(BVOC)的主要来源.全球约90%的VOC来源于植被排放,其排放总量约为1000Tg/a,其中异戊二烯约占53%[1].异戊二烯是一种高反应活性的烯烃,由于含有两个双键结构,其与OH自由基的反应速率大于大多数的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方X;孙杰;余晔;唐贵谦;王跃思;;长白山背景站大气VOCs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2016年09期
2 白阳;白志鹏;李伟;;青藏高原背景站大气VOCs浓度变化特征及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6年06期
3 沈劲;钟流举;叶斯琪;陈多宏;江明;谢敏;温丽蓉;张莹;岳玎利;;珠三角干湿季大气污染特性[J];中国科技论文;2015年15期
4 林旭;朱彬;安俊琳;杨辉;;南京北郊VOCs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潜在贡献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年04期
5 王占山;李云婷;陈添;张大伟;孙峰;王欣;郇宁;潘丽波;;北京城区臭氧日变化特征及与前体物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6 邹宇;邓雪娇;李菲;王伯光;谭浩波;邓涛;麦博儒;刘显通;;广州大气中异戊二烯浓度变化特征、化学活性和来源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15年03期
7 吴蒙;范绍佳;吴兑;;台风过程珠江三角洲边界层特征及其对空气质量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3年09期
8 苏彬彬;;华东森林及高山背景区域臭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3年07期
9 张军科;王跃思;吴方X;孙杰;;贡嘎山本底站大气中VOCs的研究[J];环境科学;2012年12期
10 刘兴隆;曾立民;陆思华;于雪娜;;大气中挥发性有机物在线监测系统[J];环境科学学报;2009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芮伶;李礼;余家燕;许丽萍;冯凝;刘敏;;重庆市夏秋季VOCs对臭氧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的估算[J];环境科学研究;2017年08期
2 张诗炀;龚道程;王好;宋伟;张沈阳;王安侯;陈多宏;周磊;王伯光;;南岭国家大气背景站异戊二烯的在线观测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7期
3 林晶;;闽江口琅岐岛臭氧及其前体物观测研究[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7年07期
4 段文军;王成;张昶;宋阳;郝泽周;徐心慧;金一博;王子研;;深圳夏季3种生境城市森林内臭氧浓度变化规律[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6期
5 王普;张春辉;;贵阳市臭氧夜间高值现象的初步分析[J];环保科技;2017年03期
6 周贺玲;周玉都;闻静;;河北廊坊近地面层O_3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气象;2017年03期
7 林小平;张辉;徐伟嘉;李红霞;巫楚;;河源市夏秋季大气污染的特征分析[J];广东气象;2017年03期
8 张莉莉;;福州市2017年春节期间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分析[J];绿色科技;2017年10期
9 王亚林;易睿;陈相辉;;长江三角洲典型城市臭氧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以扬州市为例[J];四川环境;2017年02期
10 杨连生;王磊;;空气中臭氧污染监测方法与应用[J];工业技术创新;2017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俊琳;朱彬;王红磊;杨辉;;南京北郊大气VOCs变化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科学;2014年12期
2 王扶潘;朱乔;冯凝;刘芮伶;黄晓锋;何凌燕;;深圳大气中VOCs的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0期
3 王占山;潘丽波;李云婷;徐文帅;聂滕;孙兆彬;;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对区域酸沉降影响的数值模拟[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9期
4 祁心;郝庆菊;吉东生;张军科;刘子锐;胡波;王跃思;江长胜;;重庆市北碚城区大气中VOCs组成特征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9期
5 沈劲;钟流举;陈皓;岳玎利;;H_2O_2与HNO_3生成速率比值判别臭氧生成敏感性[J];中国科技论文;2014年06期
6 黄晓锋;云慧;宫照恒;李响;何凌燕;张远航;胡敏;;深圳大气PM_(2.5)来源解析与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4年04期
7 郑玫;闫才青;李小滢;王雪松;张远航;;二次有机气溶胶估算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8 王占山;潘丽波;;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实施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9 王若素;肖寒;白涛;王燕军;钱立运;;全国机动车保有量——《2013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第Ⅰ部分)[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年01期
10 熊振华;钱枫;苏荣荣;;大气中VOCs分布特征和来源的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S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异戊二烯[J];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1978年02期
2 慕韫;新的异戊二烯合成法[J];化学世界;1964年03期
3 柳方;异戊二烯的新合成法[J];化学世界;1965年05期
4 马根其;;国外异戊二烯的精细化工利用[J];精细化工信息;1988年10期
5 赵振民;;国内异戊二烯的技术开发与应用[J];精细化工信息;1988年02期
6 牟玉静,宋文质,张晓山,韩圣慧;落叶阔叶树异戊二烯排放研究[J];环境化学;1999年01期
7 张育川;异戊二烯磺酸钠[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1年15期
8 ;高异戊二烯丁基橡胶[J];橡胶参考资料;2008年06期
9 张合霞;马骥;姚薇;黄宝琛;;不同钛催化体系引发异戊二烯聚合[J];弹性体;2008年06期
10 ;天津大学开发异戊二烯精制技术[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俊涛;毕文波;邓中林;;异戊二烯生产技术及下游行业发展[A];第七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邹宇;邓雪娇;李菲;王伯光;谭浩波;邓涛;麦博儒;刘显通;;广州大气中异戊二烯浓度变化特征、化学活性和来源分析[A];第31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4年
3 李桂连;董为民;姜连升;张学全;王佛松;;均相钕催化剂催化异戊二烯聚合[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4 谭金枚;张杰;李传清;欧阳素芳;杨亮亮;赵姜维;辛益双;;异戊二烯聚合用稀土催化剂的开发及中试研究[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鲁建民;吴友平;韩丙勇;杨万泰;;星形杂臂异戊二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橡胶的合成、性能与增容性[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6 袁协尧;曹华威;管涌;郑安呐;;反应挤出制备苯乙烯/异戊二烯嵌段共聚物[A];2012年全国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研讨会学术论文集(上册)[C];2012年
7 潘广勤;;异戊二烯的分离及C5馏分在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7年
8 杜凯;姚薇;赵永仙;黄宝琛;;高反式-1,4-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橡胶的结构与性能[A];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鲁建民;牛国臣;吴友平;韩丙勇;;星型异戊二烯/丁二烯杂臂橡胶合成与性能的初步研究[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10 杨慧明;武克峰;;气相色谱-质谱法质分析异戊二烯二聚体的分子结构[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傅爱军 孙友;国内异戊二烯实现散装出口[N];中国石化报;2010年
2 李菲;异戊二烯精制关键技术开发成功[N];中国化工报;2007年
3 陈俊山;玉皇公司两新项目投产[N];中国化工报;2006年
4 吴鸣菊 王若芸;盯原料 盯能耗 盯市场[N];中国石化报;2012年
5 孟晶;碳五综合利用已万事俱备[N];中国化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春庆;不对称醚及TMEDA存在下的丁二烯、异戊二烯、苯乙烯阴离子聚合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许蔷;钕系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聚合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凡;大肠杆菌中MVA途径的构建及其产异戊二烯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2 白岩;碳五馏分ACN法分离聚合级异戊二烯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6年
3 陈骏;含官能化3-(2-叔丁基苯胺基亚甲基)吲哚配体稀土金属烃基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催化异戊二烯聚合性能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6年
4 王凡;结合异戊二烯合成酶的表达调控和定向进化提高酿酒酵母异戊二烯产量[D];浙江大学;2017年
5 郭修远;苯乙烯—异戊二烯—丁二烯低温乳液共聚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郭欢欢;高反式丁二烯—异戊二烯共聚物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敏;大肠杆菌MEP途径的构建及其产异戊二烯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8 魏强邦;异戊二烯阴离子聚合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9 张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异戊二烯排放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2002年
10 孙元章;产异戊二烯大肠杆菌工程菌YJM23发酵工艺优化[D];山东轻工业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3419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4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