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中国各行业部门碳排放权及减排量配额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1 06:34

  本文关键词:碳排放强度约束下中国各行业部门碳排放权及减排量配额研究 出处:《西南交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碳排放权 碳减排 投入产出 信息熵 离散二阶差分模型


【摘要】:近年来,气候变化问题对人类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例如全球变暖造成各种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较大威胁,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政府间小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IPCC第五次评估《综合报告》指出:进入20世纪中期之后,温室气体(例如CO2和甲烷等气体)排放量急剧增加以及一些其他的人为因素成为全球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中国在2015年巴黎召开的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排放水平降低60%-65%,并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加入碳排放强度作为规划指标,来衡量规划实施的有效性。明确的碳减排责任将有助于碳排放目标的实现,考虑到不同行业发展现状的差异性以及未来发展规划的特点,公平、公正、有理有据的分配碳减排责任是首先要明确的问题。首先,本文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投入产出表和能源平衡表核算了中国41个行业部门的碳排放量,并结合投入产出表中各行业增加值数据核算各个行业部门的碳排放强度,为碳排放权及减排量分配指标提供数据依据。其次,选取各行业历史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行业增加值以及居民消费量作为评价指标。运用信息熵多属性决策模型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得到各行业排放权及减排量分配系数。选择这些指标的主要原因是:行业历史碳排放量是衡量碳减排责任的主要指标,可充分反映谁污染谁治理的基本原则;行业增加值能有效反映行业的减排能力;而碳排放强度和各行业的居民消费量则能间接反映出各行业不同的碳减排潜力。第三,运用离散型二阶差分模型预测203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走向,通过碳排放强度核算排放强度约束下排放权及减排总量,并按照各行业分配系数将其分配到各个行业中去。最后,利用SPSS软件将排放权和减排量进行聚类分析,将碳减排标识推广到各行业部门,将其划分为强制减排行业、重点减排行业、鼓励减排行业和自愿减排行业4个等级,并针对处于不同阶层的行业及在排放权及减排量分配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issue of climate change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human lif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global warming has caused a variety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has posed a great threat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of the United Nations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IPCC) 5th Assess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report pointed out: after the middle of 20th century. The sharp increase in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uch as CO2 and methane) and some other anthropogenic factors have become the main drivers of global warming. They are the major emitters of greenhouse gases. At a climate summit in Paris on 2015, China pledged to reduce its carbon emissions by 60 to 65 percent by 2030 compared with 2005. And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planning to add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s planning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lan. A clear responsibility for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will contribute to the realiz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targets.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ces of development status in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development planning, fair, fair and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responsibility is the first clear issue. 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analysis method,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carbon emissions from 41 sectors in China by combining the input-output table and the energy balance table. And combined with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each industry value added to calculate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of each industry sector to provide the data basis for carbon emission right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llocation indicators. Secondly, select each industry historical carbon emissions.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industry added value and resident consumption are used as evaluation indicators.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multi-attribute decision-making model of information entropy. And then get the emission right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llocation coefficient. The main reason for choosing these indicators is: the industry history carbon emissions are the main indicators to measur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Can fully reflect who pollutes who governs the basic principle; Industry added value can effectively reflect the ability of the industry to reduce emissions; The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nd residents' consumption can indirectly reflect the different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potential of different industries. Thirdly, the discrete second-order difference model is used to predict the GDP (GDP) trend in 2030. Carbon emission intensity accounting under the emission intensity constraints emission rights and total emission reduction, and according to the allocation coefficient of each industry to allocate to the various industries. Finally. By using SPSS software, the emission rights and emission reductions are analyzed by cluster analysis,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marks are extended to various sectors, which are divided into compulsory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ies and key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ies. Four levels of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y and voluntary emission reduction industry are encouraged, and policy recommenda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industries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emission rights and emission reduction allo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63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63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b2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