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01 07:14

  本文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基于地理学综合研究的视角 出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 研究进展 地理学 综合视角 优先主题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一体的关键所在。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综合性与区域性、人地关系是支撑其发展的重要理论框架。本文对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展、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详尽的综述。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经近百年发展,从最初的单一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甚至农业资源承载力发展到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以及生态环境承载力。近几十年,生态足迹、虚拟水、能值分析等综合研究理论与方法兴起,极大地推动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和模式化。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面临着一系列新的要求和挑战。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基础、学科范式和方法体系尚需继续完善;若干关键科学问题(包括:尺度效应、关键阈值、变化机制等)亟待解答;基础研究需要与实践应用加强联系等等。在此基础上,本文主张从地理学综合视角重新审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框架和今后研究的优先主题。通过建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地理学综合研究范式,能够拓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理论深度和广度,有助于提升资源环境承载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水平。本研究提出未来相关研究应围绕以下优先主题开展:(1)资源环境承载力关键要素的变化及驱动机制;(2)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理论与方法;(3)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动态监测与预警;(4)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国土功能区划与管控;(5)重点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恢复与提升途径。
[Abstract]:As a link between social system, environmental system and economic system,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is an important direction of geography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omprehensive and regional. Man-land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framework to support its development.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has been developed for nearly 100 years, from the initial single land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ven agricultural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have developed into resource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In the last several ten years, comprehensive research theories and methods such as ecological footprint, virtual water, energy analysis and so on have emerged.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s facing a series of new requirements and challenges. The main performance i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he discipline paradigm and method system still need to be perfected; Some key scientific questions (including scale effect, key threshold, mechanism of change, etc.)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Basic research needs to strengthen the link with practical application and so on.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proposes to re-examin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on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and the priority theme of future research.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paradigm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of geography. It can expand the theoretical depth and breadth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t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application level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and society.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the following priority topics: 1). The change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the key elements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3) dynamic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4) Land function regionalization and control based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5) the way to restore and enhanc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key areas.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分类号】:F205;X2
【正文快照】: 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类整体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1]。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社会系统、环境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纽带,是协调人口、资源与环境这一相互联系、又彼此相对独立的矛盾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齐亚彬;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其主要问题剖析[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5年05期

2 张红;;国内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述评[J];理论学刊;2007年10期

3 邱鹏;;西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9年19期

4 刘玉娟;刘邵权;刘斌涛;刘淑珍;;汶川地震重灾区雅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5期

5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研讨会掠影[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6 张少农;;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服务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8期

7 钟维琼;;资源环境承载力应用领域综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年09期

8 黄煦;罗亚东;;安徽省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7期

9 彭立;刘邵权;刘淑珍;苏春江;;汶川地震重灾区10县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蒋辉;罗国云;;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特点与功能[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韩东太;;辽宁省“十一五”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报告[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2 张娥;谢永刚;;汶川县灾后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3 邬彬;;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深圳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谢元博;;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以阜新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元春;我市启动资源环境承载力课题调研[N];深圳特区报;2009年

2 记者 李舒瑜;我市部分资源环境承载力“超载”[N];深圳特区报;2009年

3 记者 秦志勇;深圳市政协资源环境承载力调研启动[N];人民政协报;2009年

4 记者 潘春芳;研究报告称震区资源环境承载力低[N];中国绿色时报;2013年

5 特约记者 郭聪;京津冀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季杰;委员热议资源环境承载力[N];深圳商报;2009年

7 章轲;成都圆桌:高度重视灾区资源环境承载力[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8 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向鹏 翁惠娟;转型应避免资源环境“超载”[N];深圳特区报;2010年

9 记者 李舒瑜;从“用了再算”到“算了再用”[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 樊笑英;先知承载力 方能可持续[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建芬;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2 贾立斌;贵州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郑宣宣;西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4 丛琳;北京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陈先鹏;基于PCA和SD模型的区域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D];浙江大学;2015年

6 安晶潭;畜禽养殖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预测及预警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7 王玉良;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明;丘陵山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功能分区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9 茶增芬;基于全局主成分分析的罗平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动态评价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10 吕道夫;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鄂尔多斯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本文编号:1363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63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90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