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二次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本文关键词:南京市大气细颗粒物二次组分的时空变化特征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南京市六个典型点位,于2014~2015年的四个季节,开展了PM_(2.5)化学组分的监测.基于513个有效样本资料,分析了包括硫酸根(SO_4~(2-))、硝酸根(NO_3~-)、铵根(NH_4~+)和二次有机物(SOA)的二次组分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南京市PM_(2.5)以二次组分为主,约占57.7%,其中SO_4~(2-)、NO_3~-、NH_4~+和SOA年均浓度分别为11.9,12.5,7.7,8.7μg/m~3,所占PM_(2.5)的比例分别是17.2%、16.9%、10.5%、13.1%,其中98.8%的SO_4~(2-)为非海盐成分;近年来,[NO_3~-]/[SO_4~(2-)]快速增加,2015年约达到1.0,表明机动车的贡献日益突出;南京市二次组分季节差异较显著,NO_3~-、NH_4~+和SOA占比秋冬季节大于春夏季节,SO_4~(2-)占比春夏季节大于秋冬季节;空间分布上,二次组分的占比在远郊区最高(73.5%),其次是近郊新城区(59.0%),城市中心区和工业区最小(57.3%,57.4%),这反映了不同区域PM_(2.5)来源的差异;随着污染水平的上升,NO_3~-的占比显著增加,这表明机动车对于重污染过程具有更加重要的影响.研究结果深化了关于南京PM_(2.5)来源的认识,可以为更有效地控制灰霾污染提供科学依据.
[Abstract]: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PM _ ( 2.5 ) 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carried out in four seasons from 2014 to 2015 in Nanjing Cit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SO _ 4 ~ ( 2 - ) , NO _ 3 ~ - , NH _ 4 ~ + , and SOA increased rapidly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atio of SO _ 4 ~ ( 2 - ) , NO _ 3 ~ - , NH _ 4 ~ + , and SOA increased rapidly . In recent years , the ratio of NO _ 3 ~ - , NO _ 3 ~ - , NH _ 4 ~ + and SOA was more important than spring - summer festival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环境学院;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208504) 973计划(2014CB441203) 江苏省科技支撑项目(BE2014602)
【分类号】:X513
【正文快照】: 210044)大气细颗粒物(PM2.5)是灰霾污染的主要成因,其化学组成与来源十分复杂,既包含污染源直接排放的一次组分,也包含气态前体物在大气中通过光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组分(以下称二次气溶胶,SA).PM2.5中的二次组分主要包括硫酸根(SO42-)、硝酸根(NO3-)、铵根(NH4+)(以下统称二次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梅;朱玉强;余文韬;;天津地区灰霾特征初步研究[J];过程工程学报;2006年S2期
2 张保安;钱公望;;中国灰霾历史渊源和现状分析[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7年01期
3 ;广州狠治灰霾重洗蓝天[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年08期
4 圣隆佐;;灰霾危害猛于尼古丁[J];环境教育;2009年01期
5 古金霞;白志鹏;刘爱霞;梁春恬;吴丽萍;;天津市灰霾评价等级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8期
6 王占锋;;挥不去的灰霾[J];企业观察家;2012年02期
7 李洪;杨小明;;灰霾的形成及其危害探讨[J];科技资讯;2012年25期
8 杨琳;杨红龙;陈嘉晔;林楚雄;;深圳地区灰霾分布特征及预警、预报方法探讨[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12期
9 柳絮;;广州应借马拉松赛向灰霾宣战[J];环境;2012年11期
10 曹攀;;灰霾监测研究现状及展望[J];科技传播;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玉强;徐梅;刘爱霞;柳芳;;天津市区灰霾(雾霾)历史变化特征分析[A];颗粒学前沿问题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蒋大和;;关于灰霾的研究和控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3 于兴娜;李新妹;;城市灰霾事件气溶胶化学特性研究[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8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的联系[C];2011年
4 王喜全;杨婷;王自发;;灰霾污染的跨控制区影响[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9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C];2011年
5 徐梅;朱玉强;余文韬;;天津地区灰霾特征初步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罗晓玲;宋丽莉;潘蔚娟;;新旧观测标准统计的灰霾时空分布特征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李明明;王雁;陈二萍;郭雪;张岳军;;灰霾天气变化特征分析——以山西中部城市为例[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3年
8 尹婷;胡柯;;武汉市2012年6月11-13日严重灰霾天气过程分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董海燕;边玮t,
本文编号:137901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7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