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对混合烃的降解特性
本文关键词:石油降解菌群的构建及其对混合烃的降解特性 出处:《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石油污染土壤 条件优化 生物修复 微生物群落
【摘要】:经富集、分离、纯化,并经选择性培养基的筛选和对总石油烃(TPH)降解能力的测试,从大庆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获得6株分别具有环烷烃、直链烷烃和芳烃降解能力的菌株B_1、B_2、B_3、B_6、B_7和B_9。经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菌株B_1、B_2、B_6和B_7分别属于嗜氢菌属(Hydrogenophaga sp.)、苯基杆菌属(Phenylobacterium sp.)、鞘脂菌属(Sphingobium sp.)和芽胞杆菌属(Bacillus sp.),B_3和B_9属于节杆菌属(Arthrobacter sp.)。通过对接种比例、接种量和生长条件的优化,构建了微生物降解菌群,并采用该菌群进行混合烃污染土壤的修复。结果表明,该菌群对三类烃的去除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过40 d的修复,环十二烷去除率达74.5%;100 d后,正十六烷和芘的去除率分别达56.9%和60.4%。前10 d修复过程中,各污染物降解速率最大,之后则逐渐降低,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数量以及活性的变化趋势相似。
[Abstract]:Purified by enrichment, separation, screening, and by the selective medium and the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TPH) biodegradation test, 6 strains were obtained with naphthenic oil from Daqing oil polluted soil, strain B_1, and the degradation ability of B_2 alkanes aromatic hydrocarbons, B_3, B_6, B_7 and B_9. by 16S R RNA comparison of gene sequence of strain B_1, B_2, B_6 and B_7 respectively belong to hydrogen bacteria (Hydrogenophaga, sp.) - (Phenylobacterium sp.), Bacillus sp. (Sphingobium sp.) sphingolipids and Bacillus (Bacillus sp.), B_3 and B_9 belong to the genus of rod (Arthrobacter sp.). The proportion of inoculation optimization, inoculation amount and growth conditions, the construction of microbial degradation bacteria, and the bacteria were repaired with mixed hydrocarbon contaminated soil.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flora of three kinds of hydrocarbon removal had obvious promoting effect. After the restoration of 40 d, twelve ring alkane removal rate was 74.5%; After 100 D, sixteen alkanes and pyrene removal rate reached 56.9% 60.4%. and 10 d before the repair process, the degradation rate is highest,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soil microbial diversity, the number and activity of a similar trend.
【作者单位】: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3ZX07202-007) 宁夏高等学校科研项目(NGY2016153) 北方民族大学重点科研项目(2015KJ34);北方民族大学科研项目(2016skky07)~~
【分类号】:X172;X53
【正文快照】: 在各种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方法中,生物修复技术以其操作简单、处理费用低、环境影响小等优点而受到人们的重视。多项研究证明生物修复在脂肪烃和芳香烃的降解中起着重要作用[1-3]。Project supported: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nd Management Key Project of Science and Techno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留辉,马娟,杨建涛;浅析石油污染土壤的处理技术[J];甘肃科技;2003年10期
2 曾玲玲;刘德福;张兴梅;;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治理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6年06期
3 弓晓峰;荣亮;杨丽珍;刘足根;方红亚;;石油污染土壤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及其生态毒性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10期
4 刘东;王加宁;付玉娥;孔学;李美玉;史权;;石油污染土壤中孤东原油及其馏分的微生物降解性能[J];环境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5 韩俊;刘海军;原志敏;姚俊;;石油污染土壤可培养放线菌遗传多样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年03期
6 丁克强,尹睿,刘世亮,张海荣,孙铁珩;石油污染土壤堆制微生物降解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9期
7 刘晓艳;王庆莲;戴春雷;孙景欣;李英丽;;生物基因技术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研究进展[J];生物学通报;2007年12期
8 L.Khokhlova;V.Strelko;A.Khokhlov;V.Lapko;王加宁;;应用生物吸附剂修复石油污染土壤(英文)[J];山东科学;2010年06期
9 金晶;张忠智;李佳;柏春荫;张敏;唐雪冰;;石油污染土壤对植物种子发芽的影响研究[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2年01期
10 汤小萌;马超;熊元林;;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J];广东化工;2013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鑫钢;隋红;宋宁宁;;物理化学-生物耦合治理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A];中国化工学会2011年年会暨第四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学鹏;;石油污染土壤的堆腐技术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3 廉景燕;石烁;郭敏;李鑫钢;;土壤特性对正己烷萃取石油污染土壤的影响[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4 张胜;张发旺;陈立;张翠云;崔晓梅;马彦超;么红超;李政红;殷密英;马琳娜;孙振华;;西北黄土区石油污染土壤原位微生态修复试验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胥九兵;王加宁;迟建国;邱维忠;高永超;张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菌剂修复场地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6 张承东;齐建超;陈威;;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酵母菌与细菌的协同作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2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7 张捷;段娟;;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A];2008年中国微生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8 杜卫东;万云洋;费佳佳;张枝焕;曾勇;朱雷;王新伟;钟宁宁;;沿海石油污染土壤和沉积物采样及污染特征指标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吴伟林;张秀霞;单宝来;张剑杰;杨肖杰;赵朝成;;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初步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10 万云洋;辽尼特;王宇天;;西伯利亚冰草和燕麦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李春辉;“863”计划将研发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N];中国石油报;2007年
2 啜云香;石油污染土壤治理取得新成果[N];中国矿业报;2009年
3 翟科;我国将研发石油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技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7年
4 记者 赵晖 通讯员 张丽 冀宁;鲜花吃掉“脏石油”[N];天津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杨雯;微生物修复决战石油污染土壤[N];中国能源报;2010年
6 记者 冯国梧 通讯员 张丽 冀宁;南开学生发现能吃“脏石油”的花卉[N];科技日报;2010年
7 王秀兰;一批资源环保技术项目将实施[N];中国化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继朝;中原油田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09年
2 李大伟;石油污染土壤的碳材料增强微波热修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3 吴涛;盐渍化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4 李春荣;石油污染土壤的生态效应及生物修复研究[D];长安大学;2009年
5 杜永亮;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溶剂萃取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李宝明;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许颖;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土壤的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李忠媛;逆流流化溶剂萃取法修复高浓度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陈丽华;黄土塬石油污染土壤的降解规律及生物修复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文;应用表面活性剂强化石油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生物修复[D];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齐;陕北石油区树草种枯落叶对油污土壤的修复效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曹文娟;石油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特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3 雷绒娟;土壤活性铁制备及氧化石油污染土壤的实验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4 吉志新;翅碱蓬—微生物—沙蚕对油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酶的研究[D];大连海洋大学;2016年
5 梁建芳;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分布特性研究[D];新疆大学;2016年
6 张晓娟;石油污染土壤中微生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7 周颖;过硫酸钠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活化方式及其活化参数的实验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8 任芳菲;石油污染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9 宁小兵;石油污染土壤异位淋洗修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10 朱艳清;几种作物对石油污染土壤的耐受性及修复效果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833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83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