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发布时间:2018-01-08 05:28

  本文关键词:迈向行动的环境社会学——基于反思社会学的视角 出处:《社会学研究》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环境社会学 反思社会学 合法性 行动研究


【摘要】:本文以反思社会学为视角,从"环境社会学为何"与"环境社会学何为"两个维度,重新检视环境社会学的价值关怀、学科品格、研究伦理和方法论取向。分析发现,环境社会学是一门以环境正义为价值关怀、以实践性为基本品格的社会学分支学科,而本体论和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前提预设却从根本上阻档、抑制着环境正义和实践品格的彰显,学科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危机由此产生。因此,重构环境社会学的内部合法性和外部合法性的根本之路在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双重维度探寻能够在经验层面实现学科旨趣、体现学科关怀、彰显学科品格的研究方法或路径。以正义和进步为价值基础,以互为主体性为前提预设的行动研究,为超越环境社会学的合法性危机提供了一种现实可能。
[Abstract]:In this paper,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from the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why" and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what is" two dimensions, re-examine the value concer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theory research ethics character, orientation and metho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is a positive meaning for the environmental concern branch the subject takes practice as the basic character of sociology, and the ontological and Epistemological Premis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two the default is fundamentally blocking, highlighting suppression of environmental justice and the practice character, discipline internal validity and external validity crisis arising. Therefore, the re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legitimacy and the external legitimacy of the fundamental way is to explo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peri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ubject purport of ontology and epistemology dual dimension theory, embody the concern, highlighting the research methods or path of discipline character. To justice and progress for value The study of action based on the premise of mutual subjectivity provides a practical possibility to transcend the legitimacy crisis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作者单位】: 浙江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环境健康风险的公众认知及其形塑机制研究”(13YJC840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1-0;X2
【正文快照】: 一、引言1970年,美国社会学家阿尔文·古尔德纳(A.Gouldner)出版了“警世醒言”性的著作《正在到来的西方社会学危机》(The Coming Cri-sis of Western Sociology)。该书指出,20世纪60年代以降,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不断涌现的社会冲突和社会运动从根本上挑战和摒弃了深植于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东亚地区环境社会学会议将于2008年10月在日本举行[J];水资源保护;2008年04期

2 本刊编辑部;;第2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2009年03期

3 王毅杰;刘海健;;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J];水资源保护;2009年03期

4 王毅杰;刘海健;;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刘海健;王毅杰;;第二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社会;2009年04期

6 ;“第2届中国环境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河海大学举行[J];水资源保护;2009年04期

7 王靖;;环境社会学的学科定位和理论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年01期

8 冯桂林;;国际环境社会学会议简介[J];决策与信息;1994年04期

9 R.格拉姆林,W.R.弗罗伊登伯格;环境社会学:关于21世纪的范型[J];国外社会科学;1997年02期

10 解京宁 ,鲍日新;《旱区环境社会学》评介[J];河北学刊;2002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记者 塔娜;推进我国环境社会学理论体系研究不断深入[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张杰;环境社会学:反思社会与环境的互动关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洪大用;促进环境与社会的协调[N];人民日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薛倩;环境社会学不可限于个案或地区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5 秦华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西方环境社会学与自然资源社会学的分野与融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严鹏程;中国环境社会学框架体系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58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3958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03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