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理生化效应
本文关键词:微囊藻毒素-LR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营养生长期水稻生理生化效应 出处:《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微囊藻毒素-LR 铜绿微囊藻 水稻 毒性效应
【摘要】:选用微囊藻毒素-LR(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分别对水稻进行21d暴露处理,考察不同浓度(0.1,1.0和10.0μg/L)MC-LR纯品和不同浓度(0.002,0.02和0.2倍)裂解液对水稻株高、鲜重、根长、淀粉酶、碱性磷酸酶(AKP)、还原性谷光甘肽(GSH)和丙二醛(MDA)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C-LR纯品能抑制水稻株高、根长及叶片中淀粉酶活性,且在较低浓度下水稻根长即出现显著响应.高浓度裂解液在水稻的生长发育方面更多地表现为对植株的刺激和促进作用,仅对水稻根长抑制显著.在生理生化方面,MC-LR纯品对叶片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影响,但对GSH具有诱导作用,而裂解液对GSH、MDA和AKP都表现出显著抑制.该研究表明,MC-LR纯品和铜绿微囊藻裂解液对水稻的毒性效应存在差异,铜绿微囊藻裂解液中存在的其他毒素组分可能对水稻毒性效应影响较大.
[Abstract]:The rice was exposed to microcystin-LRN MC-LR an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lytic solution for 21 days, respectively. 1.0 and 10.0 渭 g / L MC-LR purity and 0.002 / L 0.02 and 0.2 time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the lytic solution had high plant height, fresh weight, long root length and amylase on rice plants. The effects of alkaline phosphatase (AKP), reductive glutathione (GSH) and malondialdehyde (MDA) on the activity of amylase in ric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C-LR could inhibit plant height, root length and amylase activity in leaves of rice. The root length of rice at lower concentr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response, and 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lytic solution was more likely to stimulate and promote th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rice. In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aspects, MC-LR had no effect on alkaline phosphatase activity in leaves, but it could induce GSH, while lysate could induce GSH. Both MDA and AKP showed significant inhibition.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toxicity of MC-LR and microcystis aeruginosa lytic liquid to rice was different. Other toxic components in microcystis aeruginosa lysate may have a great effect on rice toxicity.
【作者单位】: 国家环境保护农药环境评价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2140705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31340017)
【分类号】:S511;X52
【正文快照】: 蓝藻广泛分布于淡水和咸水水体中,在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蓝藻会过度繁殖造成水体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减少,其中微囊藻、鱼腥藻和念珠藻等会产生微囊藻毒素、鱼腥藻毒素、节球藻毒素等多种毒素[1].最常见的微囊藻毒素(Microcystins,简称MCs)是一类结构为环状七肽的小分子肝毒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涛,李杰,席宇,赵以军,薛乐勋;铜离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的影响[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1期
2 卜艳珍;李效宇;张榜军;;河南省某水库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毒性测定[J];水利渔业;2007年06期
3 林必桂;杨柳燕;肖琳;曾巾;;赖氨酸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机理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4 吴湘;杨肖娥;韩志萍;王趁义;叶金云;;铜绿微囊藻对漂浮栽培植物去除氮磷效应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年06期
5 刘辉;吴同华;杨利平;周凤霞;曾清如;;铜绿微囊藻的分子研究进展[J];激光生物学报;2010年04期
6 全水清;丁佳波;侯延鹏;;铜绿微囊藻越冬与复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5期
7 王寿兵;许博;杨天翔;陈彦斌;樊正球;;九种中药植物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江林燕;江成;周伟;何义亮;;水体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影响的规律及原因[J];环境化学;2012年02期
9 连民,刘颖,俞顺章;氮、磷、铁、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J];上海环境科学;2001年04期
10 张民,史小丽,蒋丽娟,杨柳燕,高光,秦伯强;两种外源性磷及振荡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生长的影响[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莉凤;方群;赵硕;;铜绿微囊藻与混合藻生长动力学参数比较分析[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0年
2 赵玮;艾鹰;毕永红;胡征宇;;温度、光照、营养盐对铜绿微囊藻光合固碳作用的影响[A];中国藻类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上官小亚;洪喻;胡洪营;;白蜡落叶酸化降解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4 鲜U_鸣;;产毒与非产毒蓝藻间的相互作用[A];中国第六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5 杨柳燕;钟寰;秦伯强;肖琳;蒋丽娟;;底泥和铜绿微囊藻的磷迁移[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6 秦朝阳;刘雪华;赵金博;;不同磷浓度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高光谱特征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7 林莉;李青云;黄茁;吴敏;冯雪;卢云黎;;微电流电解对铜绿微囊藻的持续抑制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8 张睿;王广军;;枯草芽孢杆菌对铜绿微囊藻抑制效果的研究[A];2013年中国水产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王翠华;李国锋;吴彦;王玉;;用脉冲放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A];中国物理学会静电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维昊;周连凤;张伟安;吴小刚;汪玉庭;宋立荣;;菖蒲对铜绿微囊藻的化感作用[A];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辉;金鱼藻和水绵抑制铜绿微囊藻的机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2 孙朋飞;溶藻菌与絮凝技术处理铜绿微囊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3 武峗;女贞子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化感抑制作用与机理的研究[D];安徽大学;2017年
4 张树林;中草药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陈卫民;亚硝酸盐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特性的影响[D];南开大学;2009年
6 孔峗;溶藻菌分离鉴定、溶藻特性及作用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7 任晶;UV/H_2O_2对铜绿微囊藻抑制特性及其对微囊藻毒素降解机理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郑宾国;辐照技术对蓝藻生长的抑制机理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游;稀土钕、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和生理特性影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年
2 江林燕;扰动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朱金余;不同培养条件对产毒铜绿微囊藻和不产毒铜绿微囊藻生长竞争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2年
4 郝中n\;十种常见药用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5 洪旭鹭;有机农药对淡水水生生物毒性效应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婷;不同磷条件下高温胁迫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及恢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鲁男;环境因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产毒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陈识文;外加碳源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D];长江大学;2015年
9 宋涛;一株气单胞菌胞外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10 崔晗;两种混合抗生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物效应和作用机理[D];山东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116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11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