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架覆盖采风口型街谷内颗粒物分布特性模拟
本文关键词: 高架路 街道峡谷 采风口 三维CFD模拟 评价标准 出处:《东华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高架覆盖下的街道峡谷城市机理模型已成为城市微气候环境中很重要的街区形态,机动车尾气的排放使得街道峡谷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较高,采风口(同侧建筑的不连续产生的开口)的存在会影响甚至改变街道峡谷内流场及颗粒物的分布特征,采风口的宽度及单双侧分布的不同对流场及颗粒物分布的影响大小不同。为了揭示街谷颗粒物分布情况及运动规律,本文采用三维CFD数值模拟的方法,对街道峡谷内气流运动和污染颗粒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利用DPM模型,分别计算模拟了六种高架覆盖下的街道峡谷(宽高比约为2.2)模型:单侧存在10m采风口、单侧存在30m采风口、单侧存在50m采风口、双侧存在10m采风口、双侧存在30m采风口、双侧存在50m采风口的街道峡谷模型,同时引入了三个评价街谷环境质量的标准:呼吸面浓度(BSC)、有效通风量(EVR)、平均残留时间(ART),详细分析比较了六种模型下的气流流动特征、分布特征及污染颗粒物的分布情况,同时计算了三个衡量标准在不同空间区域的结果。研究发现,单侧存在10m采风口的模型,街谷内会形成较完整的涡流,涡流中心位于Z=30m及Z=170m的位置处,速度峰值低于1.4m·s~(-1);污染物背风侧浓度明显高于迎风侧,在Z=0-20m、Z=80-120m及z=180-200m的背风侧区域(x10m)浓度最高,均超过400μg·m~(-3)。单侧存在30m采风口的模型,速度入口处流场仅在x20m的区域内均匀分布,街谷内大涡流及次级涡流较多;颗粒物浓度分布表现出两种明显的特征,呼吸面高度(y=1.5m)的迎风侧区域浓度分布均匀。单侧存在50m采风口的模型,内部会形成较明显的三个大涡流(采风口轴面(z=100m)两侧各三个,共六个),小涡流若干;高架路上方,颗粒物主要集中于背风侧且靠近采风口;高架路下方,颗粒物分布均匀。双侧存在10m采风口的模型,街谷空间形成较大涡流,涡流中心在街谷中心轴面(x=20m)上且涡流中心呈条形分布(x=15-25m);颗粒物最高浓度低于410μg·m~(-3),沿着x轴正向,颗粒物浓度先增加后下降,背风侧浓度普遍高于迎风侧浓度。双侧存在30m采风口的模型,采风口轴面两侧各自会形成两个大涡流(两侧共四个);颗粒物分布不均匀,当x20m时,颗粒物浓度随距离增大会有上升的趋势,当x20m时,随x的增大颗粒物浓度下降且下降幅度较快。双侧50m采风口模型,街谷空间会有两个大涡流,涡流中心较小,位于z=20-30m及z=170-180m的范围内;呼吸面高度(y=1.5m)的污染物分布与x成正相关,高架路所在的上下方区域,颗粒物在x方向变化较小。双侧存在采风口的街谷内颗粒物分布低于单侧存在采风口的模型;采风口宽度变大,有效通风量(evr)上升;不同的街谷模型在z=60m/140m与z=40m/160m的区域出现频率(of)均保持在2.5至3之间;其余区域都处于2以下;双侧存在采风口的街谷比单侧存在采风口的街谷的ART高;在距离采风口较远的端部区域(Z10m/Z190m),单侧采风口街谷的ART比双侧采风口街谷的高,此特征与距采风口较近的区域表现相反。本文研究的模型集中于高价覆盖下单侧存在采风口或双侧存在对称型采风口的街道峡谷,同时选取无高架路影响下的30m采风口作为对比模型,分析研究高架路的影响作用,有高架路存在时,颗粒物浓度增大20%左右;在市政规划建设中,当单侧规划路口时,规划宽度处于0~30m的范围内,根据实际需要及地理位置选择合理的宽度而不会对街谷颗粒物浓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当规划宽度处于30m~50m的范围内,选取50m的宽度较合理。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street canyon , the distribution of air flow in the street canyon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matter are studied by means of three - dimensional CFD numerical simulation . In this paper , two large eddy currents ( four on both sides ) are formed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air intake port . When the height of the air intake is 20 - 30m and z = 170 - 180m , th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in the street valley with the height of the air intake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one - side air intake .
【学位授予单位】:东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5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伟聪;郑宇;董建文;;冬季校园内3种典型用地空气颗粒物浓度日变化[J];中国城市林业;2013年06期
2 桂锋;叶青徽;周扬屏;黄河清;;清扫对室内空气中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3期
3 乌日图那森;马永明;丁杨;谷雨;;2009-2011年包头市大气中颗粒物浓度分析[J];北方环境;2013年11期
4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两典型办公室室内颗粒物浓度监测与分析[J];建筑热能通风空调;2014年03期
5 林杰豪;;基于交通源的自动监测站颗粒物浓度的差异分析[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2年12期
6 易江,高小晋,胡伟,魏复盛;燃煤电厂锅炉排放颗粒物浓度的连续测定[J];中国环境监测;1997年01期
7 许婕;亢燕铭;钟珂;;不同污染源位置对颗粒物浓度影响的数值模拟[J];洁净与空调技术;2008年01期
8 齐飞艳;郭会锋;赵勇;朱彦锋;;道路绿化林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J];河南科学;2009年06期
9 谢东海;陈楠;薛英;刘统亮;韩奇;;海口市春季大气颗粒物浓度及重金属元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10 温昶;徐明厚;于敦喜;岳良;周科;占中华;姚洪;;煤焦破碎及颗粒物形成的逾渗模拟[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治清;林忠平;朱卫华;张昊;;办公楼室内颗粒物浓度测试与分析[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2 洪盛茂;;除夕夜烟花爆竹燃放对颗粒物浓度的影响[A];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邓启红;;室内颗粒物的健康危害与研究对策[A];第五届全国制冷空调新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文远高;连之伟;;商场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测试与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
5 周文晶;汪家玮;李佳颖;应启戛;;利用振动原理实时检测大气颗粒物浓度的方法研究[A];第七届工业仪表与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6 张小玲;刘洁;徐敬;徐晓峰;赵秀娟;孟伟;何迪;;北京机动车限行前后污染气体和颗粒物浓度变化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大气成分观测、研究与预报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7 朱持则;潘荷芳;郝世锋;杨军;孙晓慧;季海冰;毛燕军;;典型天气背景下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的个例分析[A];S6 大气成分与天气气候变化[C];2012年
8 刘泽常;董如鑫;张清爽;;环境空气颗粒物浓度与能见度定量关系研究[A];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六章)[C];2014年
9 刘俊杰;徐斌;;分区计算在建筑物室内颗粒物浓度数值模拟中的应用[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6学术年会资料集[C];2006年
10 刘增东;刘建国;王蓓;黄书华;韩道文;冯巍巍;陆亦怀;;北京地区颗粒物浓度垂直分布特性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朱雪娇;2017年西安细颗粒物浓度至少降10%[N];西安日报;2014年
2 记者 常慕城;2月份菏泽共有“蓝天白云”天数10天[N];菏泽日报;2014年
3 国家林业局科学技术司;森林成为阻滞PM2.5的精锐奇兵[N];中国绿色时报;2014年
4 彭爱平 龚正;“扬尘污染到了不得不治理的时候了!”[N];人民政协报;2014年
5 记者 陈永刚;长沙PM2.5昨最高近500[N];湖南日报;2014年
6 见习记者 徐文慧 记者 汤璇;59项措施严控扬尘污染[N];广东建设报;2013年
7 记者 荣丽君 通讯员 市督办;从数字看西宁大气治污成效[N];西宁晚报;2013年
8 张淼 刘美辰;大面积雾霾为何频频“来袭”[N];光明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李龙飞 贺小巍;铁腕治霾:还市民好空气[N];陕西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车辉;不要让蓝天成为公众的奢望[N];工人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包红光;城市公园绿地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时空变化规律[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6年
2 田利伟;室内环境颗粒物浓度预测模型及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3 王友君;典型室内外环境空气污染特性研究[D];东华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丹丹;基于Arduino平台的光散射式沙尘颗粒物浓度测量系统设计及应用[D];宁夏大学;2015年
2 李春龙;空调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控制仿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余卫国;基于MODIS数据的京津冀地区霾及颗粒物浓度遥感监测方法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6年
4 高超;四川盆地颗粒物浓度卫星遥感反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6年
5 张颖慧;有高架的城市街道峡谷内颗粒物扩散的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黄诗卉;自然通风的学校建筑室内外颗粒物浓度及其相关性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7 毛艺颖;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特征及源解析[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志远;高架下街谷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扩散的实验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9 李新龙;空调系统对室内颗粒物浓度影响规律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10 彭丹丹;郑州市绿地布局与配置模式对空气颗粒物浓度的影响[D];河南农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4589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58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