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电氧化联用电絮凝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8 17:11

  本文关键词: 电氧化 电絮凝 氨氮 有机物 垃圾渗滤液 出处:《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去除不同种类的污染物,采用电氧化与电絮凝联用技术对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生化出水进行了深度处理研究,考察了电氧化过程中阳极材料、pH和氯离子以及电絮凝中pH对氨氮、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效果影响。结果表明,阳极材料对氨氮的去除影响较大,钌铱电极作为阳极、电氧化90 min时,废水中的氨氮可全部去除,废水中pH和氯离子浓度可满足电氧化处理的需求,因此无需外加药剂进行预调。pH为9时,电絮凝30 min后有机物和总磷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72%和98%。采用电氧化和电絮凝联用后,氨氮、有机物、总磷和粪大肠菌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80%、98%和100%,出水满足国家垃圾渗滤液排放标准(GB16889-2008),该联用技术在垃圾渗滤液的深度处理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Abstract]:In order to remove different kinds of pollutants, the advanced treatment of biochemical effluent from leachate of waste incineration plant was carried out by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oxidation and electroflocculation, and the anodic materials during the process of electrooxidation were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pH and chlorine ion and pH in electroflocculation on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phosphorus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ode material had a great effect on the removal of ammonia nitrogen, and the ruthenium iridium electrode was used as anode. When electrooxidized for 90 min, the ammonia nitrogen in the wastewater can be completely removed, and the pH and chloride ion concentration in the wastewater can meet the demand of electrooxidation treatment.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pre-adjust the pH of the wastewater to 9:00. The removal rates of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phosphorus reached 72% and 98 respectively after electroflocculation for 30 min. After electrooxidation and electroflocculation, ammonia nitrogen and organic matter were removed. The removal rates of total phosphorus and fecal coliform bacteria reached 99% and 100%, respectively, and the effluent met the national leachate discharge standard (GB16889-2008). The combined technology ha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advanced treatment of landfill leachate.
【作者单位】: 中节能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项目(2012ZX07201003-002)
【分类号】:X703
【正文快照】: 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90)0引言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或焚烧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营养物质比例失调、含有毒有害物质且水质变化大的高浓度有机废水。垃圾渗滤液如不加以处理,将对地下水、大气等环境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对人类健康和周边生态造成巨大危害[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珊珊;张辉;杨建宇;杜茂安;涂刚;;电絮凝-电气浮技术除藻过程中各参数的优化[J];工业水处理;2010年12期

2 布和;废水中悬浮胶态固体物的交流电絮凝方法[J];环境科学丛刊;1983年12期

3 曹梦竺;张韧;;电絮凝方法处理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研究[J];广州化工;2013年19期

4 支苏丽;张书廷;;电絮凝除硅的影响因素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年02期

5 张垒;薛改凤;张楠;刘尚超;段爱民;刘璞;;电絮凝用于焦化废水脱色的研究[J];武钢技术;2011年05期

6 杨波;李影影;张峰振;张鸿;卓琼芳;;铝板电絮凝去除水体中镍离子的研究[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14年04期

7 张雨山;王树勋;王静;赵瑾;姜天翔;;电絮凝净化海水过程中电流效率和总磷去除率的研究[J];工业水处理;2010年12期

8 乐波,陶媛,麻敏华,王黎明;直流电絮凝—生化联合法处理印染废水的研究[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年03期

9 曹梦竺;;电絮凝在水处理中的应用[J];广西轻工业;2007年09期

10 杨敏;施勇琪;吴胜华;王中伟;陈昆柏;;脉冲电絮凝-混凝-吸附工艺预处理阳离子染料废水[J];污染防治技术;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文广;;电镀废水的克星-电絮凝机介绍[A];第九届全国转化膜及表面精饰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孙金勇;庄云龙;;电絮凝-生化法联合处理染料废水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3 朱娜;桑楠;李广科;;黄土层渗漏过程中污染物形态变化对垃圾渗滤液毒性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尹玲焕;熊昌贵;;硅酸盐水泥去除垃圾渗滤液氨氮的技术研究[A];2010年全国能源环保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10年

5 赵旭;夏鹏飞;曲久辉;;紫外光辅助的电化学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雷阳明;申哲民;祝松鹤;黄仁华;王文华;;三种电解方式深度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比较研究[A];第二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明;彭绪亚;赵由才;蔡华帅;;垃圾渗滤液微生物循环接种强化堆肥碳素和氮素迁移[A];第二届固体废物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全国学术会议专辑[C];2007年

8 吴烈;袁欣波;尹德川;;膜系列技术在垃圾渗滤液工程中的应用[A];中国膜科学与技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3年

9 阴育新;谭欣;李嘉明;张曙光;赵林;;三维电解法处理垃圾渗滤液[A];中国化工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三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节能节水减排技术论坛会议论文集(上)[C];2009年

10 姜浩;廖立兵;郑红;王军玲;;沸石、膨润土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有害物质的实验研究[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兴华;水口山四厂电絮凝废水工程试生产达标排放[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9年

2 晨风 刘伟;沧州炼化投用电絮凝装置一举两得[N];中国石化报;2009年

3 通讯员 李兴华 李琦;采用新工艺 废水能养鱼[N];衡阳日报;2011年

4 李兴华;这里的废水能养鱼[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1年

5 刘桂妮 董其俊;垃圾渗滤液终于处理了[N];中国环境报;2011年

6 记者 李禾;一项新技术让垃圾渗滤液达标[N];科技日报;2011年

7 本报记者 霍峰 本报通讯员 任清;我市处理“铬渣山”渗滤液取得新进展[N];青岛日报;2008年

8 记者 何显春;贵州寻找垃圾渗滤液技术处理“金钥匙”[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武孝军 实习生 龙运方;水口山节能减排工程通过专家验收[N];衡阳日报;2009年

10 记者 李林;省会围剿“黑垃圾”[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珊珊;电絮凝—电气浮工艺处理微污染含藻水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马马度;电絮凝/电氧化法处理生活污水中污染物质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3 Anas Fakhry Qassid Al-Harbawi;高氨氮难降解老龄垃圾渗滤液的处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龙伟;电絮凝-CANON工艺处理石油裂化催化剂生产废水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李艳;连续电絮凝工艺处理重金属离子废水的实验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3 马晓云;电絮凝中传质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4 蒋为;电絮凝结合净油机收获城市污水培养微藻系统中藻体[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刘慧;脉冲电絮凝处理模拟聚丙烯酰胺废水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王璨;电催化—电絮凝降解毒死蜱废水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7 陈光光;混凝和电絮凝预处理石油裂化催化剂废水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马思思;FE/AL凝胶复合电絮凝电极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7年

9 倪佳珩;电絮凝与花生壳、改性稻壳吸附耦合技术去除孔雀石绿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10 檀朝阳;电絮凝法应用于洗煤废水处理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14710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710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8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