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氟喹诺酮类抗生素检测中的应用(英文)
本文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 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 吸附剂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环境水样 出处:《色谱》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建立了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同时检测环境水中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研究方法。分别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振动样品磁强计对合成的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对影响吸附实验的参数(包括吸附剂用量、吸附和解析时间、洗脱液种类、样品pH值)进行了考察和优化。在最佳的实验条件下,4种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方法检出限为4.1~21.3μg/L,方法定量限为13.7~71.0μg/L,样品加标回收率为70.6%~103.6%。该方法快速、灵敏,能够满足环境水样中氟喹诺酮类抗生素的残留检测要求。
[Abstract]:A metho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four fluoroquinolone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by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solid phase extraction and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develope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TEM) were used respectively. X-ray diffraction (XR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vibrating sample magnetometer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ynthesized magnetic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s, and the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adsorption experiments (including the amount of adsorbent, adsorption time and desorption time) were studied. Under the optimum conditions, the detection limit of four fluoroquinolones antibiotics was 4.1 渭 g / L and 21.3 渭 g / L. The quantitative limit of the method was 13.7 渭 g / L 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70.6 渭 g / L and 103.6 渭 g / L, respectively. The method was rapid and sensitive. It can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fluoroquinolones residues in environmental water sample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分类号】:O658
【正文快照】: Antibiotic residues are among new emergingquinolones(FQs)as a group of pharmaceuticalpollutants to be monitored.The main reason hasantibiotics have been intensively used in humanbeen the fact that their release into the environ-clinical,veterinary medici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伍智仲;王艳武;刘卫卫;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下册)[C];2006年
2 曹丙庆;潘勇;赵建军;黄启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进展[A];第三届科学仪器前沿技术及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3 李琳;何锡文;陈朗星;张玉奎;;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应用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4 辉永庆;何小波;邓义;;分子印迹聚合物对复杂体系中铅的分离富集[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8年版)[C];2009年
5 辉永庆;钟志京;何小波;邓义;;铅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与性能研究[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6 刘维娟;张玲;张春涛;郭亚萍;张智超;;三唑醇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志英;张玲;冷连;张智超;;以2-(2,4-二氯苯氧)丙酸为模板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 Ⅱ.固相萃取研究[A];'2006天津市第十七届色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8 王学军;许振良;杨座国;邴乃慈;冯建立;;金属配合物分子印迹聚合物识别性能的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韩瑞芳;邢小翠;宓怀风;;用分子印迹聚合物分离/富集有活性的天然微量蛋白质并比较天然蛋白质与克隆细菌蛋白质的酶活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功能高分子科学前沿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10 王荷芳;严秀平;;离子液体辅助非水解溶胶-凝胶技术制备杂化分子印迹聚合物[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分析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勇邋周建平;分子印迹聚合物助力新型给药系统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利用快速检验技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N];中国食品质量报;2006年
3 朱海升 蔡光明;依据新技术提升中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媛;基于双层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丽娟;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的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与应用[D];武汉大学;2015年
3 秦世丽;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对磺胺类抗生素的吸附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朱晓兰;久效磷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研究与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王涎桦;功能化环丙氨嗪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和应用[D];天津大学;2012年
6 赵冬艳;亲水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喹乙醇检测中的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7 朱秋劲;17β-雌二醇及结构类似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合成和表征[D];江南大学;2007年
8 曾庆斌;基于金属卟啉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夏建军;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应用[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汤凯洁;苄嘧磺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在痕量分析中的应用[D];江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晓斐;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固相萃取性能研究[D];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2008年
2 赵婷峰;埃博霉素B的分离纯化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5年
3 吴文琳;分子印迹聚合物在环境污染物残留分析及吸附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4 李春丽;食品中小分子污染物印迹聚合物制备及特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5 张琬桐;哌虫啶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吸附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苏婷婷;巴比妥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7 赵丹;氟磺胺草醚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表征[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8 李珊珊;植物生长素吲哚丁酸和萘乙酸磁性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D];新疆大学;2015年
9 唐菲;两种介孔硅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3年
10 于欣平;菌类微生物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及吸附分离抗生素的研究[D];吉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728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472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