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环境监管对污染物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1 10:19

  本文关键词: 环境监管 政策效果 确定性 严厉性 出处:《公共行政评论》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借鉴威慑效应理论,以环境监管的确定性和严厉性为解释变量构建分析框架,利用2005—2014年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来讨论环境监管对工业固体废弃物、二氧化硫、粉尘和工业废水四种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环境监管的确定性和严厉性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治理有着不同的威慑效果。环境监管的确定性能够显著影响工业固体废弃物、二氧化硫、工业废水的排放强度,意味着惩罚概率能够有效威慑工业固体污染行为、二氧化硫污染行为和水污染行为;环境监管的严厉性能够显著影响粉尘的排放强度,表明惩罚力度能够有效威慑粉尘污染行为。论文对"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惩罚力度"为主要特征的环境监管政策进行了实证考察,并为我国的环境监管政策调整提供了方向参考,两种工具的区别性组合使用或许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理效果。
[Abstract]:From the deterrent effect theory,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certainty and severity of interpretation for establish the analysis frame of variables, from 2005 to 2014 years China provincial panel data to discuss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industrial solid wastes, sulfur dioxide, dust and four kinds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discharge intensity of pollutants. The study found that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strict there are different deterrent effect on pollution control of different types. To determine th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f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industrial solid waste, sulfur dioxide emission intensity of industrial wastewater, means that the probability of punishment can effectively deter industrial solid pollution, sulfur dioxide pollution behavior and water pollution behavior; strict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can significantly affect the emission intensity the dust, that punishment can effectively deter the dust pollution behavior. The increase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ehavior punishment force "Degree" has made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main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policies, and has provided a direction reference for China's environmental regulatory policy adjustment.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tools may achieve better governance results.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环境政策工具的选择模式、执行逻辑及优化策略研究”(15CGL056) 华侨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育计划资助项目(1511312912)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荔;毕军;杨金田;严刚;;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地区差异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年S1期

2 张传杰;卫平;;基于部门视角的我国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解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S2期

3 刘华军;赵浩;;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地区差异分析[J];统计研究;2012年06期

4 岳立;陈瑶;;基于新陈代谢灰色模型对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预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5 王文兴,卢筱凤,庞燕波,汤大纲,张婉华;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J];环境科学学报;1997年01期

6 陈东景;;我国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2008年01期

7 李艳梅;赵剑锋;杨涛;陈豹;;中国2005-2010年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的结构分解分析(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3年04期

8 姚西龙;;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制造业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苏丹;王治江;王彤;白琳;刘兰岚;;辽河流域工业废水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单元差异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2期

10 路学军;展卫红;;连云港市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的区域差异分析[J];北方环境;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旭东;代兵;;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因素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孟红霞;;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水泥的几点体会[A];2011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磊;;工矿能源资源型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问题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1年

4 万军;甘四洋;闫亚楠;赵怡然;;贵州省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现状及在建材行业中的应用[A];中国建材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研究论文集[C];2013年

5 张殿宇;朱斌;程启明;;新疆农业、加工业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6 刘英民;;探讨崂山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8年

7 薛鹏;赵晓;薛晓光;王国清;;运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状况及方略[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环境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薛鹏;赵晓;薛晓光;;运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状况及方略[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由伟;;人造玉——一种以固体废弃物为原料开发的高附加值产品[A];煤炭科学与技术研究论文集[C];2010年

10 李付海;马敬昆;张家山;王瑾瑜;潘星宇;;中国能源CO_2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高云;何建坤解读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N];中国气象报;2009年

2 金三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排放总量在增长,但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下降[N];中国税务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闫艳 高杰 李莉;排放强度成重要考核指标[N];中国环境报;2012年

4 记者 马伊宁;充分利用和回收工业固体废弃物[N];新疆日报(汉);2012年

5 于瑶;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超65%[N];中国职工科技报;2011年

6 记者 王瑶;410万吨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奠基[N];大同日报;2011年

7 徐榕蔚;近九成工业固体废弃物“变废为宝”[N];威海日报;2006年

8 记者蒋乃锋;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情况如何[N];平顶山日报;2009年

9 记者 段丽茜;11设区市全部良好以上[N];河北日报;2012年

10 记者  张虹 王海英;宁夏放错位置的资源复位[N];宁夏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建政;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评价及实证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桂树森;中国隐含二氧化碳流通的投入产出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玲玲;污染物排放强度等值线研究与应用[D];扬州大学;2015年

2 郐艳凤;服务业CO_2排放的测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王思扬;四川省大气污染重点行业排放强度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石瑞峗;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7年

5 李克会;上海市工业固体废弃物管理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6 周颖异;我国环境污染第三方工业固体废弃物治理机制完善[D];云南大学;2016年

7 文雅;典型工业固体废弃物有毒有害物质的环境效应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罗永胜;工业固体废弃物干馏气化焚烧的温度控制过程[D];河海大学;2006年

9 王春翠;FDI对污染排放强度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4年

10 熊旭颖;FDI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5150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5150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27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