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6-10-27 18:34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师范大学》 2006年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

赵传松  

【摘要】: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关键所在。山东半岛城市群位于山东省中东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崛起的城市群之一,包括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日照、潍坊、淄博、东营八个地级市,是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打造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主体。但近年来,随着山东半岛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因此,本文选取山东半岛作为地域研究单元,在准确判定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基础上,辩识影响山东半岛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开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这将为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生态城市群提供生态环境基础,为山东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服务。 本论文共分为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综述。在国内外学者所做的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目前生态环境评价有待完善之处,提出本论文进行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流程。 第二部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属性定位。本部分从自然环境现状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两个层面概括了山东半岛目前总体发展情况。在此基础上,从工业化、城市化、生态环境三个角度,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发展进行多层次定位,确定所处的发展阶段。 第三部分: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这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首先从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两个方面,分析影响山东半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动因。然后,结合重点基础资源和综合地域两个层面,进行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在重点基础资源单要素评价中,选取水资源和土地资源作为评价单元,经过评价分析得出结论:山东半岛水资源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且水质污染严重;建设用地及粮食安全保障用地的需求将呈上升趋势。在综合地域生态环境评价中,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判断方法分析山东半岛总体生态环境质量和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差异,然后根据评价结果划定不同的生态环境类型区,并针对不同分区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第四部分: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首先综合论述了生态环境在可持续发展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通过分析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之间相互制约、互相促进的关联,提出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F299.27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8
  • 引言8-9
  • 1 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的综述9-15
  • 1.1 生态环境评价的几个概念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10-14
  • 1.2.1 国外研究进展10-12
  • 1.2.2 国内研究进展12-14
  • 1.3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评价14-15
  • 2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及属性定位15-22
  • 2.1 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现状15-17
  • 2.1.1 自然环境现状15-16
  • 2.1.2 社会经济现状16-17
  • 2.2 山东半岛城市群属性定位17-22
  • 2.2.1 工业化定位17-19
  • 2.2.2 城市化定位19-20
  • 2.2.3 生态环境与工业化定位20-22
  • 3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22-46
  • 3.1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辨识22-24
  • 3.1.1 自然环境的影响22-23
  • 3.1.2 人为活动的影响23-24
  • 3.2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24-46
  • 3.2.1 重点基础资源单要素评价24-28
  • 3.2.1.1 水资源评价24-27
  • 3.2.1.2 土地资源评价27-28
  • 3.2.2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28-46
  • 3.2.2.1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29-31
  • 3.2.2.2 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31-32
  • 3.2.2.3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综合评价32-39
  • 3.2.2.4 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差异39-46
  • 4 山东半岛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46-53
  • 4.1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46-48
  • 4.1.1 产业结构调整47
  • 4.1.2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47-48
  • 4.1.3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48
  • 4.2 生态环境与社会进步48-50
  • 4.2.1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会保障48-49
  • 4.2.2 倡导绿色文明、宣传绿色消费49
  • 4.2.3 创建绿色小区,保证居民居住健康49-50
  • 4.3 生态环境与区域环境管理50-53
  • 4.3.1 提高水资源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效率,实施节水战略50
  • 4.3.2 优化结构,加强产业政策引导,解决结构性污染50
  • 4.3.3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近海污染50-51
  • 4.3.4 强化政府管理职能51-53
  • 注释与参考文献53-56
  • 致谢56-5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7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跃龙,张玲娟;脆弱生态环境定量评价方法的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1期

    2 周华荣,潘伯荣,海热提·涂尔逊;新疆生态环境现状综合评价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1年01期

    3 余卫东,闵庆文,李湘阁;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干旱区研究;2003年01期

    4 苏维词,李久林;乌江流域生态环境预警评价初探[J];贵州科学;1997年03期

    5 蒋卫国,杨秀春,朱晓华,谢志仁;连云港市1990~1999年间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叶亚平,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年03期

    7 王让会,宋郁东,樊自立,游先祥;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生态脆弱带的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8 李祚泳;城市综合环境质量的物元分析评价[J];环境科学;1995年05期

    9 郑新奇,王爱萍;基于RS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04期

    10 赵同谦,许静宜,李立新;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在大气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探讨[J];焦作工学院学报;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介勇,赵庚星,王祥峰,王丽华,刘世美,刘涛;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盛周君;孙世群;;基于灰关联理论的生态省建设水平评价[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3 常玉苗;张涛;;苏北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刘鎏;黄云;高德山;;土地利用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乐山市峨边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8期

    5 曹长军;黄云;;层次分析法在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1期

    6 周先传;钱贞兵;汪砚;徐升;;基于遥感的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4期

    7 钱贞兵;周先传;徐升;汪砚;;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7期

    8 盛周君;孙世群;倪小东;褚巍;;安徽省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1期

    9 鲁迪;蒋国富;喻光明;张敏;;土地整理过程中人为干扰的生态效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8期

    10 汪万芬;钱东升;储金宇;谭绿贵;;六安市淠河水质时空变异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6期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玉梅;尚金城;徐凌;;吉林生态省建设规划背景评价的生态足迹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05期

    2 邹静,白瑞,占宏;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薛东辉,窦贻俭;仪征市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8年01期

    4 张颖;;北京市生态足迹变化和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5 姜军;宋保维;常明;梁庆卫;;基于AHP的模糊权重评定方法[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7年01期

    6 盖文启;我国沿海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问题探析──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J];地理科学;2000年03期

    7 艾华;张广海;李雪;;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模式仿真研究[J];地理科学;2006年02期

    8 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甘肃省1998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J];地理学报;2000年05期

    9 张志强,徐中民,程国栋,陈东景;中国西部12省(区市)的生态足迹[J];地理学报;2001年05期

    10 刘爱兰;刘振忠;;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江苏省城市生态发展水平分析[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卢虹虹;王德耀;;上海市2000—2009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协调性分析与评价[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2 史进;黄志基;贺灿飞;;城市群经济空间、资源环境与国土利用耦合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3 罗建玲;王青;;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J];资源环境与发展;2010年04期

    4 段七零;;江苏省县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性的定量评价[J];经济地理;2010年05期

    5 罗建玲;王青;;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测定——以陕西省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中民;情景基础的水资源承载力多目标分析理论及应用[J];冰川冻土;1999年02期

    2 徐福留,周家贵,李本纲,曹军,陶澍;城市环境质量多级模糊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1年02期

    3 魏斌,张霞;城市水资源合理利用分析与水资源承载力研究──以本溪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5年04期

    4 傅湘,纪昌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2期

    5 陈怀顺,赵晓英;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区生态恢复的途径与措施[J];草业科学;2000年05期

    6 王文颖,王启基;高寒嵩草草甸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物种多样性分析[J];草业学报;2001年03期

    7 王建华,江东,顾定法,齐文虎,唐青蔚;基于SD模型的干旱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预测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年02期

    8 牟海省,刘昌明;我国城市设置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协调研究刍议[J];地理学报;1994年04期

    9 胡序威,毛汉英,陆大道,郭文卿;中国沿海地区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地理学报;1995年01期

    10 赵淑贞,任伯平;关于黄河在东汉以后长期安流问题的再探讨[J];地理学报;1998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美兰;;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与高技能人才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22期

    2 ;雪乡风情[J];日本学论坛;1983年04期

    3 马传栋;建设与胶济现代制造业带相适应的山东半岛城市群[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3年03期

    4 刘明君;;一个角度N个层次——从珠三角看山东半岛制造业[J];招商周刊;2003年25期

    5 金宽荣;;孙守璞:山东半岛要建国际化制造业基地[J];招商周刊;2004年10期

    6 张兵;古继宝;;中外城市群发展经验及其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7 李传恒;;全球价值链转移与山东半岛产业对接[J];东岳论丛;2006年04期

    8 王秀霞;滕海洋;;利用日韩投资推动山东半岛的自主创新[J];山东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9 依凡;;迅速崛起的中国家纺名城——高密[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7年12期

    10 齐守泉;;职业教育为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服务的战略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强东;范鹏;;山东半岛鸟类资源的研究[A];第八届中国动物学会鸟类学分会全国代表大会暨第六届海峡两岸鸟类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毛景润;;东北冷涡形成强对流天气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山东半岛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航空与航天气象技术交流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毛景润;;2008年12月3~6日山东半岛冷流暴雪机理研究[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吴军;陈国忠;;山东半岛城市群旅游地空间优化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5 郝润全;高建国;李云鹏;;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呼伦湖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卫星遥感技术进展及应用”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6 梁福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研究[A];第三届全国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大会论文集[C];2007年

    7 王淑英;高永胜;叶碎高;郑加才;;合理水面率的研究方法与框架初探[A];2007重大水利水电科技前沿院士论坛暨首届中国水利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崔宜少;李建华;潘凤妮;;北上气旋路径对山东半岛暴雨落区和大风的影响[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热带气旋科学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9 张树彬;王清;郭秀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荒漠化等环境问题的影响[A];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3年

    10 孙小霞;胡祥青;冯晓晖;刘辉文;;景德镇陶瓷工业窑炉的变迁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A];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二)[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N];联合日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石柱 尉荣建;[N];国际商报;2004年

    3 秦涛;[N];中国旅游报;2004年

    4 张楠;[N];中国商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沈东坡;[N];北方经济时报;2006年

    6 俞祖华;[N];光明日报;2008年

    7 鲁文;[N];中国渔业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贾峰;[N];青岛日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廉维亮;[N];人民政协报;2010年

    10 宗合;[N];市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笪浩波;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2 尼庆伟;沈阳卧龙湖湿地生态退化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徐海量;流域水文过程与生态环境演变的耦合关系[D];新疆农业大学;2005年

    4 李兴春;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宋文东;红树植物红海榄系列化学组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6 王江炜;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7 蔡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大学;2004年

    8 谷佃军;山东半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优化方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黄建军;陕西生态环境及其与地质构造的耦合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10 郑丽波;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传松;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树国;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3 林金堂;福建省林地针叶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4 许熙巍;对我国城市建设用地发展趋势的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5 王军;铜陵相思河流域采矿活动中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6 汪瀚;合肥市城区人口承载能力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7 林茂昌;基于RS和GIS的闽江河口区湿地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8 董立新;基于RS与GIS的天山北麓生态环境演化研究[D];长安大学;2005年

    9 何洲娥;社会团体参与公共决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6年

    10 杨孝志;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生态观[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评价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5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5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b4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