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选题:汞交换通量 切入点:沉积物/大气界面 出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应用动力通量箱(Dynamic Flux Chamber,DFC)与高时间分辨率的RA-915+自动汞分析仪联用技术,在消落带沉积物出露期,野外现场监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同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范围为-6.80±12.35~28.17±36.17 ng/(m2·h)晴天库区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即从早晨开始沉积物-大气界面汞的交换通量逐渐增加,到正午左右达到峰值,之后交换通量逐渐减小,但阴天这一趋势不明显。暖季白天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都以释放为主,冷季白天则以沉降为主。暖季晴天,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与气温、沉积物温度、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相对湿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大气汞浓度都与沉积物-大气汞交换通量呈负相关关系。白天,光照强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影响消落带沉积物/大气界面汞交换通量的主要因素,而在夜间,沉积物温度和大气汞浓度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Abstract]:Using dynamic Flux chamber (DFC) and RA-915 automatic mercury analyzer with high temporal resolution, field monitoring of mercury exchange fluxes between sediment and atmosphere interface was carried out during the exposed period of sediment in the drop zone. At the same tim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nge of sediment to atmospheric mercury exchange flux is -6.80 卤12.35 ~ 28.17 卤36.17 ng/(m2 路h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hat is, from the morning onwards, the mercury exchange flux at the sediment-atmosphere interface increases gradually, reaches the peak around noon, and then decreases gradually. However, the trend of overcast weather is not obvious. During the warm season, the mercury exchange flux between sediment and atmosphere is mainly released, while in the cold season it is mainly deposited during the day.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light intensity and relative humidity, and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atmospheric mercury concentration and sediment / atmospheric mercury exchange flux on sunny or cloudy days. Light intensity and atmospheric mercury concentr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ercury exchange fluxes in sediment / atmosphere interface, while at night, sediment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mercury concentr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mercury exchange flux.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长江师范学院三峡库区环境监测与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重庆市农业科学院;安顺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01594,41373113)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一般项目(CSTC2015JCYJA80031) 重庆市博士后日常经费资助项目(Rc201527) 重庆市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5CSTC-jbky-00532) 长江师范学院科研项目(2017KYQD51)~~
【分类号】:X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立刚;方芳;郭劲松;付川;李哲;鲍振国;;三峡库区城市消落带生态规划与保护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6期
2 孔琼菊;马秀峰;江香梅;肖复明;;江西省大中型水库消落带问题分析与思考[J];江西水利科技;2012年03期
3 陈海生;黄志强;冯伟荣;;水库消落带植物枫杨降污效应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16期
4 郑海金;杨洁;谢颂华;;我国水库消落带研究概况[J];中国水土保持;2010年06期
5 袁兴中;熊森;李波;徐静波;刘红;王强;;三峡水库消落带湿地生态友好型利用探讨[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谭雪梅;吉芳英;曹琳;黎司;;三峡库区出露期消落带沉积物磷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2年07期
7 张永祥;蔡德所;唐迎春;;桂林市青狮潭水库消落带土壤侵蚀及其生态修复[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8 傅杨武;陈明君;祁俊生;;重金属在消落带土壤-水体系中的迁移研究[J];水资源保护;2008年05期
9 常超;谢宗强;熊高明;储立民;;三峡水库蓄水对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07期
10 朱俊;柯斌;卿东红;阮尚全;苏布道;罗海燕;熊昌龙;陈冬梅;李春燕;;城市河流消落带农产品中铅镉的污染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郑海金;杨洁;谢颂华;;中国水库消落带研究概况[A];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程龙飞;易忠玖;;绿维护岸结构在三峡库岸消落带的应用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3 王定勇;朱金山;马明;赵蕾;孙荣国;;三峡水库消落带水、土环境中的汞[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4 孙涛;王定勇;马明;黄礼昕;;中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大气界面释汞通量研究[A];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S12 重金属污染与修复[C];2013年
5 周月敏;张磊;吴炳方;李伟萍;;基于HJ-A/B星CCD、SPOT5三峡消落带生态环境监测与分析[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雷霞 秦勇;三峡库区消落带将造成严重环境污染[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张洁 戴娟 何清平;将消落带营造为绿色生态长廊[N];重庆日报;2009年
3 记者 张孺海 李新龙 通讯员 周兵 张世梅;弥合消落带的创伤[N];湖北日报;2010年
4 记者 聂廷勇;三峡消落带初步测定[N];中国环境报;2003年
5 记者 李先宏 通讯员 汤波;让消落带披上“绿装”[N];湖北日报;2006年
6 ;世界级生态难题能否破解?[N];中国花卉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夏静邋潘剑凯 夏斐 谢文;绿化消落带:让青山碧水无间[N];光明日报;2007年
8 实习生 房宁;要谨慎发展种植业[N];农民日报;2003年
9 记者 向婧 通讯员 石体刚;武隆美国竹柳绿化芙蓉江消落带[N];重庆日报;2011年
10 徐旭忠;三峡库区消落区资源开发利用面临三大风险[N];经济参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萌;消落带温室气体排放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黄川;三峡水库消落带生态重建模式及健康评价体系构建[D];重庆大学;2006年
3 康义;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0年
4 夏智勇;重庆三峡水库消落带植物分布特征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张彬;三峡水库消落带土壤有机质、氮、磷分布特征及通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6 艾丽皎;南川柳对三峡消落带干湿交替环境的生理生态响应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思思;浑河流域大伙房水库消落带重金属污染特征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2 刘s,
本文编号:15926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592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