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安徽省生态红线区域划分与管控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6 22:06

  本文选题:生态安全 切入点:生态系统功能 出处:《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生态红线,是我国新时期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的重要成果。科学合理地划定生态红线和对生态红线区域的严格管控是我国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也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强硬手段和艰巨任务。根据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方案,在开展自然生态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和自然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估论证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新时期我国宏观人口政策以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对安徽省未来人口分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国土空间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因素的影响,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划定11个生态红线区域的基本策略。生态红线区域划定后,需要采取严格的分类分级管控措施,创新生态红线管控体制机制。
[Abstract]:The ecological red line, is an important achievement of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system in the new period. The strict control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lineation ecological red and the ecological red area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period of our country and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s, but also protect the reg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means of tough and arduous tasks. According to the main functional areas of Anhui Province in carrying out the plan,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sensitivity, basic evaluation of fragile ecological system, and test the macro population policy into our country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innovation, harmony, green, open, sharing five development ideas of the future of Anhui province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supply side structural reform, economic restructuring,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of land and spac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the natural ecological system The influence of factors such as the unified service function and other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basic strategy of delineating 11 ecological red line areas in the whole province. After the delineation of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we need to take strict classific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innovate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control system and mechanism.

【作者单位】: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国际经济贸易系;
【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重点研究项目(2013jyxm364) 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4tszy053)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K2016A0654)共同资助
【分类号】: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卫红;赤峰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分析[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年06期

2 任虹;郭东罡;上官铁梁;张婕;张吉;;长治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3 张晶;陈新明;李琴琴;叶湘;张学文;;宜城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空间分布[J];中国土地科学;2011年06期

4 贺秋华,陈浒,屠玉麟;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于谦龙;;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1期

6 梁启东;;生态功能分区与辽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9年01期

7 李荣彪;洪汉烈;殷科;李阳兵;杨广斌;安裕伦;;喀斯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以都匀市为例[J];中国岩溶;2009年03期

8 左志莉;周兴;吴壮金;;广西贵港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9 莫世江;张腾;丁卫红;;毕节市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因子分析[J];毕节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10 元伟涛;王瑞燕;修洪敏;黄玉凤;胡建团;;黄河三角洲垦利县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J];水土保持通报;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邓庆伟;;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09年

2 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生态环境敏感性及其区域差异规律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3 李春明;董正举;荣冰凌;;青藏沿线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分析[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雷军红;渭南划定生态功能区[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李忠将;贵州首次将全省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N];中国民族报;2007年

3 记者  靳晓磊 张明星;专家解读“生态石家庄”[N];石家庄日报;2006年

4 陈斌;生态生计兼顾 治污致富双赢[N];三明日报;2010年

5 李忠将;贵州划分为5个生态功能区[N];西部时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旭;青岛市生态系统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宇;山区高速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2 贺秋华;黔中地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3 郭秀莲;县域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陈晓琴;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年

5 江玮;基于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的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3年

6 褚珊珊;城市边缘区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与生态功能分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占军;涞源县矿区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4年

8 曹露;基于网格单元和灰色聚类法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9 高远;基于GIS的区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童新芳;武鸣县生态用地区划分及保护对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6218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218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f2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