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本文关键词: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年
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
张真鲜
【摘要】: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不仅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基础,其质量标志着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以及社会生产和人居环境稳定可协调的程度。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监测和合理评价,,可以客观地认识一个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助于制定和规划该区域的经济发展计划。 本研究区特克斯河流域位于新疆伊犁地区,流域面积23168km2,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门户,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在全球气候干暖化及人类活动干扰的综合作用下,近年来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较突出,因此认清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分析其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关心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借鉴国内外生态环境评价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10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对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进行了监测与评价。为避免单因子评价缺乏整体效果的缺点,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生态环境评价技术规范,结合研究区生态环境现存问题,选取最能反映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度、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指数作为生态环境评价因子,构建了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加权计算了流域三期生态环境综合指数,进行了评价等级划分,在此基础上定量分析和评价了各参评因子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并生成生态环境评价各因子专题图。评价结果显示,1990年、2000年、2010年特克斯河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分别为59.52,55.55,61.79,一直处于良好状态,即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对比三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结果可以发现,1990年-2000年前后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指数变化幅度为3.97,有退化的趋势,处于良好与一般的临界状态。2010年生态环境状况较2000年增加了6.24,属于明显改善的等级,但与1990年相比,变化幅度较小。总体而言,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处于转好趋势。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X8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成海;李金玉;努依也提;;昭苏冰雹的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2期
2 汤庆新;张保华;刘子政;刘子亭;周长辉;;基于ArcGIS技术的DEM数据的龙河流域特征提取[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7期
3 张智韬;李援农;邓国庆;李建利;兀伟;刘小强;;TM影像土地利用分类提取应用研究[J];测绘标准化;2005年03期
4 赵国华;曾国强;哈布力哈孜;艾力江;罗康波;;特克斯县山地草原经营性分区及利用的对策[J];草食家畜;2011年01期
5 李海,江世华,王雪芬,马江飞,邓海峰;昭苏草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J];草业科学;2004年03期
6 李行;毛定山;张连蓬;;高光谱遥感影像波段选择算法评价方法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7 徐明德;李艳春;何娟;钮键;李泾妮;;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性的GIS“分解-合成”评价分析——以浑源县为例[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8 赵士洞;新千年生态系统评估──背景、任务和建议[J];第四纪研究;2001年04期
9 徐燕,周华荣;初论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进展[J];干旱区地理;2003年02期
10 王宏伟;张小雷;乔木;缪燕江;;基于GIS的伊犁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动态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智广;区域土壤侵蚀遥感定量监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2 闫正龙;基于RS和GIS的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变化与生态需水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3 李晓印;济南市南部山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分析评价[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亚妮;车尔臣河中下游流域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及其空间分布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2 郑玉阁;基于RS的地震灾害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戴瑞;规划环评下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与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李瑞玲;近二十年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的城市扩张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5 赵克会;基于RS和GIS的三峡库区重庆主城段生态环境动态变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6 曹冉;基于遥感方法的松花湖流域植被覆盖度估算[D];吉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传武;黄润;尚正永;;基于分形理论的安徽省城镇体系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杨丽萍;杨玉永;;EOS-MODIS数据农业应用进展及前景[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1期
3 隋学艳;朱振林;朱传宝;杨丽萍;姚慧敏;郭洪海;;基于MODIS数据的山东省小麦株高遥感估算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4 胡维军;陈建美;赵明;董玉群;张风昌;;崂山区茶园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安全质量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09年05期
5 崔素芳;张振华;姚付启;张燕;任尚岗;;基于偏相关分析的烟台市土壤温度影响因素及预测模型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01期
6 陈建美;蔡葵;赵明;王文娇;;青岛蔬菜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及评价[J];山东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7 徐国华,马众模,黄世祥,雷能忠;基于GIS的巢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决策支持系统研究[J];安徽地质;2001年04期
8 肖华山;数量化理论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安徽化工;2003年05期
9 罗朝霞;;浅论遥感影像在农业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13期
10 张莉娜;;土壤表层有机质空间分析的遥感技术应用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0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文锋;;区域文化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以北京市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丽虹;王龙波;;基于环境卫星的北部湾地区遥感影像制作及影像入库应用研究[A];全国测绘科技信息网中南分网第二十五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常洁;何鹏;林正雨;;浅议人居环境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的优化——以雅安雨城区三里乡村旅游地为例[A];2012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郭朝辉;龚亚丽;;利用环境减灾卫星进行干旱灾害监测研究[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5 李萌;白中科;文乐琴;潘健;;基于像元二分模型榆神府矿区植被覆盖度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江东;付晶莹;黄耀欢;庄大方;;全国生态环境质量评价[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7 赵美风;席建超;葛全胜;;基于物元模型的生态旅游区旅游季节水质时空变化评价研究——以六盘山生态旅游区为例[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8 董衡苹;高晓昱;;基于自然村居民点发展条件评价的村庄整合规划研究——以豫南平原地区S镇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张年国;谭许伟;王娜;张霄兵;;户籍制度改革影响下的沈阳人口空间分异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邓书斌;秦禹;;ENVI/IDL在农业遥感中的技术框架研究[A];全国农业遥感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冠衡;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2 丁晓东;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邓睿;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4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5 张开广;郑州地区仰韶文化遗址空间模式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6 陈兵;基于多平台棉花黄萎病的遥感监测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马永喜;规模化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的技术经济优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邱桔;城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6年
9 崔卫红;基于图论的面向对象的高分辨率影像分割方法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10 欧阳资文;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退耕还林还草模式的生态效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丽;大比例尺SOTER单元划分指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杨慧君;循环水养殖池塘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韩筱婕;基于城市热岛减缓的湖泊湿地景观功能连通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红;矿区植物胁迫作用与遥感信息提取[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冯彦平;矿山开采影响下的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孟培培;基于3S的土地督察信息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王梁文敬;典型地物的极化后向散射特性分析及其在分类中的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8 李新芝;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矿区植被信息监测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9 由明远;县域城镇体系发展演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10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介勇,赵庚星,王祥峰,王丽华,刘世美,刘涛;论我国生态环境脆弱性及其评估[J];山东农业科学;2004年02期
2 康秀亮;刘艳红;;生态系统敏感性评价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3期
3 李莹;高科;;东胜区哈巴格希乡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 周迎秋;王心源;胡玮;;基于遥感的武昌湖湖泊生态环境变化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5 黄珺嫦;刘伟;;生态敏感性分区中敏感性因子指标体系的确定[J];现代农业科技;2006年10期
6 孟淑洁;臧春明;王颖;;鞍山市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J];现代农业科技;2008年16期
7 王洪翠;吴承祯;洪伟;何东进;林琴琴;王萍兰;陈灿;;P-S-R指标体系模型在武夷山风景区生态安全评价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3期
8 喻光明;魏雅丽;鲁迪;陶文星;张敏;王立国;;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4期
9 喻光明;胡秀丽;张敏;鲁迪;魏雅丽;陶文星;;土地整理的生态风险评价[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6期
10 刘桂民,王根绪;我国干旱区生态需水若干问题评述[J];冰川冻土;2004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左伟;基于RS、GIS和Models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综合评价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孔金玲;水文地质空间信息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04年
3 孙洪艳;河北省坝上土地荒漠化机制及生态环境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5年
4 孟庆香;基于遥感、GIS和模型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年
5 韩贵锋;中国东部地区植被覆盖的时空变化及其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涂齐亮;昆明城市地质数据三维GIS分析与可视化平台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胡顺军;塔里木河干流流域生态—环境需水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谭克龙;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动态监测系统研究与开发[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继承;基于RS/GIS的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旭东;重庆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2 李苗苗;植被覆盖度的遥感估算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3 吕辉红;基于定量化栅格空间信息的湖南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综合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陈涛;基于RS和GIS的四川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4年
5 高雪玲;秦岭山地植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空间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6 刘旭升;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植被遥感分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7 秦艳红;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济南市南部山区水土流失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梁境;沿河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调控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9 杨春艳;基于RS的大型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估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喻孟良;基于GIS的地下水信息管理与分析系统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涛;;中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思考[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8年07期
2 叶茂,王晓峰;建国以来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展望[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姚艳丽;赵庆玲;王晓军;梅傲雪;;山西省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对策研究[J];山西林业科技;2010年03期
4 哈斯;韩钢;;浅谈锡林郭勒盟巴音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开发利用[J];内蒙古水利;2008年05期
5 宋红丽;薛惠锋;董会忠;;流域生态补偿支付方式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6 毛涛;;流域生态补偿主体的法律分析[J];人民黄河;2009年09期
7 长江;;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实现总体向好历史性转变[J];人民长江;2011年07期
8 黄东风;李卫华;范平;邱孝煊;;闽江、九龙江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与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年S1期
9 ;推进汾河生态建设 福泽三晋子孙后代[J];山西水利;2008年02期
10 梅朋森;王力;韩京成;刘国勇;张丽萍;贾国梅;黄应平;;水电开发对雅砻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文艳;杜文静;;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法律保障机制研究[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2 杨平富;;漳河水库流域生态环境需水量预测研究[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龚文峰;王笑峰;;基于RS、GIS的松花江流域生态环境空间分异特征的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陈荣清;;论先秦石鼓诗歌与保护汧渭流域生态环境[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5 丛黎明;;对海河流域水生态修复工程政策研究的探讨[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6 许炯心;;21世纪中国江河流域的地理学研究[A];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纪念中国地理学会成立九十周年学术会议文集[C];1999年
7 张有实;;关于我国的水土保持问题——以黄土高原地区为例[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协二○○三年学术年会农林水论文精选[C];2003年
8 文祯中;;生态文明与黄河流域生态建设[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9 马放;赵泽斌;王立;;我国流域水环境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与政策研究[A];第二届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与政策设计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田肇树;;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刑法应对[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边文海 通讯员 涂启亮;[N];恩施日报;2011年
2 张英;[N];中国环境报;2008年
3 记者 许德忠;[N];武威日报;2009年
4 记者 丁莉娅;[N];中国财经报;2011年
5 通讯员 朱迪;[N];兵团日报(汉);2010年
6 记者 王瑶;[N];大同日报;2009年
7 莫福春;[N];中国水利报;2000年
8 钱荣 吕雪莉;[N];中国矿业报;2003年
9 记者王琦;[N];孝感日报;2009年
10 通讯员 周长征 畅益锋 蒲勇平;[N];中国水利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谢丽;绿洲农业开发与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历史嬗变[D];南京农业大学;2001年
2 白龙飞;当代滇池流域生态环境变迁与昆明城市发展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真鲜;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2 何静;惠州东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汤传勇;基于数字流域的左江流域生态环境评价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能晓;我国汉江流域生态保护法律规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5 常俊杰;基于时空动态的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徐强;巢湖流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7 庹瑞锐;三峡工程运营后对洞庭湖水环境影响及其治理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年
8 汪任平;澜沧江中下游流域传统聚落研究初探——村落人居环境与建筑朝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D];昆明理工大学;2002年
9 郝博;基于GIS和RS的石羊河流域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10 徐继龙;政府主导型的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疆特克斯河流域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30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3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