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M影像的哈尔滨市主城区绿地降温作用研究
本文选题:哈尔滨市主城区 切入点:绿地降温 出处:《地理科学》2017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选取2001年、2005年、2013年和2015年的4期同季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单窗算法反演哈尔滨市主城区地表温度,以SPOT影像为数据源提取30块城市绿地斑块,将地温空间格局与城市绿地斑块进行空间耦合分析,以揭示绿地对城市热岛地温格局的干扰影响。结果表明:从空间上看,哈尔滨市主城区热岛效应显著,主城区分布着大面积高温区和次高温区,极高温区则呈点状、面状或带状孤岛型分布特点;从动态上看,城市热岛的空间格局呈现从城市中心的老城区逐渐向外围新开发建设区域扩展的特点。绿地斑块内部平均温度除与自身特征有关外,还与其空间布局和周边景观格局相关。绿地斑块降温程度和降温范围与绿地斑块面积呈正相关关系,与绿地斑块形状指数呈负相关关系,绿地降温范围与绿地斑块周长呈正相关关系。当绿地斑块面积为0.055 km~2时,绿地斑块对周边温度的降温效率较好,当绿地斑块面积在0.070 km~2时,绿地斑块对周边降温的面积效率较好。
[Abstract]:The TM images of 2001, 2005, 2013 and 2013 were selected as data sources, and 30 urban green patches were extracted from SPOT images using single window algorithm to retrieve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main urban area of Harbin. The spatial coupling analysis between the spatial pattern of geothermal and the patch of urban green space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reveal the interference effect of green space on the pattern of urban heat isl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ffect of heat island on the main urban area of Harbin was significant from a spatial point of view. In the main urban area, there are large areas of high temperature area and sub high temperature area, and the extremely high temperature area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t, plane or strip isl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dynamic point of view,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ain urban area is characterized by a large area of high temperature area and a sub high temperature area.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heat island is gradually expanding from the old urban area in the center of the city to the new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area in the periphery.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green patch is related to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It was also related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landscape pattern of green space. The degree and scope of green patch cooling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een patch are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een patch shape index. When the green patch area was 0.055 km ~ 2:00, the green patch had better cooling efficiency to the surrounding temperature, and when the green patch area was 0.070 km ~ 2:00,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een space cooling range and the green patch perimeter. The green patch has better efficiency for cooling the surrounding area.
【作者单位】: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地理环境遥感监测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571199) 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项目(QC2016050)资助~~
【分类号】:P407;P461.7;X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茜,,徐希孺;航空影像与TM影像的配准及用航空影像对TM进行作物估产方法的精度检验[J];环境遥感;1994年04期
2 张玉贵;以气象记录为辅助数据的TM影像大气校正方法[J];国土资源遥感;1994年04期
3 孙孟伦;;绿地、水体对减轻城市热灾害和对空气净化作用的研究[J];灾害学;1993年02期
4 杨英宝;江南;;近50a南京市气温和热岛效应变化特征[J];气象科学;2009年01期
5 李建芳;;宝鸡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分析[J];陕西气象;2009年04期
6 张宏利;陈豫;张纳伟锐;孟小绒;胡伟;杨改河;;西安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与城市人口发展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9年04期
7 朝鲁门;孙建新;;1956—1998年间中纬度近海与内陆城市年气温与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J];应用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8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J];灾害学;2010年S1期
9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上海房地;2010年09期
10 高峰;;治理热岛效应的新思路[J];防灾博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高松;苏化敏;葛红卫;张马兵;杨应红;;安庆市热岛效应年际变化分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韦寿赛;梁玉春;;北流市热岛效应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2004年
3 武辉芹;;石家庄热岛效应与夏季高温的关系及发展趋势[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4 但尚铭;吴吉;但玻;仇文侠;许辉熙;;四川盆地中小城市的热岛效应演变趋势初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城市气象,让生活更美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陈命男;马蔚纯;周立国;郑茂辉;;上海多时段热岛效应的遥感研究[A];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20周年庆典会议研究短文集[C];2009年
6 赖震刚;;基于遥感技术的热岛效应与城市绿地、水体分布关系的探讨[A];地理信息与物联网论坛暨江苏省测绘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上海中心城区热岛效应与绿化分布关系初步研究[A];城市气象服务科学讨论会学术论文集[C];2001年
8 周红妹;丁金才;徐一鸣;黄家鑫;杨文悦;方岩;;城市绿化缓解热岛效应动态监测和分析技术[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城市气象与科技奥运”分会论文集[C];2003年
9 王永春;王军英;;城市化发展与减轻热岛效应的对策[A];山东环境科学学会2002年度学术论文集[C];2003年
10 张建涛;孟小绒;樊慧丽;王建鹏;刘小英;薛荣;;西安市城区热岛效应现状和改善对策[A];2004年全省气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台桂花;怎样给北京热岛降温?[N];中国环境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盖东海;超大城市急需破解热岛效应[N];消费日报;2010年
3 龙会琴;热岛效应呼唤“绿岛”[N];西藏日报(汉);2011年
4 张丹邋李佳;热岛效应引发市区“两重天”[N];六盘水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李丹;成都“热岛”环城中心城区变低温区[N];四川日报;2010年
6 记者 单丽静;重庆:雨雾喷淋降温 缓解热岛效应[N];中国气象报;2011年
7 记者 吴晋娜;喷淋降温缓解重庆热岛效应[N];科技日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马佳 谭娜;北京诊治热岛[N];北京科技报;2009年
9 曹云;“热岛时代”城市绿化亟待强化[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10 叶子;热岛效应增加城市降雨量[N];大众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高磊;南京城区浅层土体热岛效应观测与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2 康汉青;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热岛效应及其对臭氧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4年
3 吴耀兴;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沁萍;近20年来中国建成区扩张、建成区植被和热岛效应变化及其人文影响因素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银芳;基于TM影像的祁连山冰沟实验区积雪信息提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月鑫;基于TM影像的哈尔滨市热环境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舒默;基于MODIS数据的北京近地面气温反演及热岛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王th伟;基于GIS和遥感的淮安市用地与热岛效应关系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贾珍珍;近25年兰州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D];兰州大学;2016年
6 徐瑶璐;基于热岛效应的福州市主城区通风格局规划策略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6年
7 潘s
本文编号:16345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34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