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小球藻对酚类物质吸附和降解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4 21:43

  本文选题:蛋白核小球藻 切入点:2 出处:《浙江工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酚类物质通过工业废水的排放、杀虫剂的使用、饮用水消毒等途径进入到环境中,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和沉积物中,对水中生物造成危害,会干扰它们的内分泌系统和激素水平。藻类在酚类物质生物降解方面有很好的优势,但环境条件的变化会影响藻的降解行为。本文选择淡水中常见的绿藻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sa)用于去除可解离的酚类化合物,2,4-二氯苯酚(2,4-dichlorophenol,2,4-DCP),通过短期和长期培养实验,旨在研究密闭环境中初始pH、2,4-DCP初始浓度、光暗比、碳源条件以及驯化处理等对小球藻去除2,4-DCP的影响,结果如下:本文通过超声细胞破碎仪辅助萃取对生物样品进行前处理,并建立了GC-MS方法用于测定水相和藻中2,4-DCP浓度,方法检出限分别为0.390μg/L和0.010μg/mg。考察了短期内藻密度基本不变情况下,初始pH和2,4-DCP初始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去除2,4-DCP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pH(5,6,7,8,9)会影响2,4-DCP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与藻细胞膜上脂质分子、极性部位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藻在培养基中的生长状态,当初始pH为7~8时,小球藻对2,4-DCP的去除效果最好。当2,4-DCP初始浓度为30~350μg/L时,小球藻通过吸收转化去除2,4-DCP,去除率随时间逐渐增加,且2,4-DCP初始浓度越高,单位质量藻2,4-DCP去除量越大。同时还观察到2,4-DCP分子在藻内残留量很少,这与2,4-DCP的性质有关。考察了长期培养过程中,培养基初始pH(5,6,7,8,9)对小球藻生物降解2,4-DCP的影响。结果显示,初始pH为7.0时,小球藻对2,4-DCP的降解效率最大。酸性条件下降解效果较低,这可能与2,4-DCP进入藻细胞的途径和降解方式有关。考察了长期培养过程中,光暗比(24:0,16:8,12:12,0:24,0:24 h)对小球藻生物降解2,4-DCP的影响。结果表明,2,4-DCP的生物降解与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活动有关,光暗比为(12:12 h)时降解效率最大。且只有在24 h完全黑暗条件下,2,4-DCP在藻内有少量生物积累。考察了长期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碳源条件(柠檬酸、Na2CO3、柠檬酸+Na2CO3和无外加碳源)对小球藻降解2,4-DCP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蛋白核小球藻能够将2,4-DCP作为唯一碳源用于生长,外加碳源的添加能促进藻的生长,但会抑制酚类的生物降解。实验还考察了驯化处理对小球藻降解2,4-DCP的影响。小球藻经驯化后滞后期缩短,最大比生长率和2,4-DCP最大比降解率分别为0.47和1.44 d-1,是未驯化藻的1.62和1.97倍。研究还发现2,4-DCP的去除与藻的生长有关,体系中藻密度、叶绿素a含量与2,4-DCP残留浓度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驯化过程提高了小球藻对2,4-DCP的适应性,体系中pH与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增强。综上所述,藻类主要通过生物降解途径去除水中2,4-DCP,并将其用于生长。密闭环境中,在初始pH 7.0,光暗比(12:12 h),不添加额外碳源条件下小球藻具有最佳的2,4-DCP的去除效率。驯化后的小球藻对2,4-DCP的适应性增强,生长速率和生物降解能力增大。本研究对了解水中2,4-DCP的迁移转化行为以及淡水藻去除2,4-DCP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为藻处理酚类废水工艺操作条件和藻种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X17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垃圾生物降解转化技术获新进展[J];化工管理;2000年05期

2 杨谦,Kasem Soytong;城市生活垃圾中易堆腐物的生物降解初步研究[J];环境卫生工程;2000年03期

3 奇货;解密生物降解[J];中国科技信息;2002年10期

4 周波;;有机废渣生物降解的研究与应用[J];化工时刊;2006年12期

5 时克轩;;能源与环境科普知识系列 生物降解[J];中国石化;2008年02期

6 王润欢;蔡磊明;王捷;王颖;赵玉艳;;新的化合物生物降解方法——密闭瓶二氧化碳法[J];农药;2008年09期

7 齐向阳;周波;;土壤有机废渣的生物降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2期

8 杜倩;杨亲正;;水中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2年09期

9 庞春安;国外生物降解薄膜的研究进展[J];精细化工;1987年06期

10 吴省三;化学分散原油的生物降解[J];海洋学报(中文版);199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波水;张楠;孙霞;;脂肪酰基氨基酸促进润滑油生物降解的作用及机制研究[A];2011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2 严超;;化学品的降解性及其预测方法[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3 季宇彬;范玉奇;李文兰;王艳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Ahmad Sabzali;Mitra Gholami;M.A.Sadati;马丽颖;;培养基组成成分的改变可增强苯的生物降解[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旭东;甘志华;;生物降解高分子微球的改性研究[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I:生物高分子与天然高分子[C];2013年

6 周淑云;谢明;万方浩;丁伟;应飞;;国内毒死蜱农药生物降解研究新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2005年

7 程波财;马倩;熊凯华;叶若松;魏华;;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的生物降解研究进展[A];中国菌物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第七届菌物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8年

8 王建龙;钱易;;合成有机化合物在天然和人工水环境的生物降解[A];微生物实用技术生态环境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晏涛;王晓星;赵小蓉;张丽萍;黄应平;;生物降解苯胺和邻苯二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10 宋蕾;王慧;施汉昌;;多取代氯苯生物降解分子机制及其调控规律的研究[A];第十次全国环境微生物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敏 通讯员 陈彦华;同汇生物降解:开启绿色环保新生活[N];承德日报;2014年

2 通讯员 周晓燕;八十七团推广生物降解膜800亩[N];兵团日报(汉);2009年

3 本报记者  王一娟 实习生 李冰;生物降解新材料真“金”尚待人识[N];经济参考报;2006年

4 陈希荣;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N];中国包装报;2007年

5 中国包装联合会纸委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陈希荣;全生物降解包装材料的研究与应用[N];中国包装报;2010年

6 通讯员巴雅;贝乡4000亩作物使用降解膜种植[N];博尔塔拉报(汉);2011年

7 陈宜勇 丁悦;古城煤矿:生物降解提水质[N];中国煤炭报;2014年

8 罗大钧;可生物降解包装材料专利大有“钱”途[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5年

9 特约记者 顾定槐;自主技术生物降解薄膜产业化[N];中国化工报;2012年

10 陈庆华;医药用生物降解聚合物应用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鹏;煤气废水杂环与多环芳烃化合物生物降解及抑制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2 朱亮;生物降解微生态系统优化技术的基础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3 吕剑;废水中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生物降解行为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4 秦勇;表面活性剂好氧初级生物降解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06年

5 夏凤毅;邻苯二甲酸酯生物降解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6 赵渝;芳香烃生物降解途径蛋白质组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文典;河流悬移质对污染物吸附及生物降解影响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8 黎娜;双酚A在表层沉积物主要组分上的吸附及其生物降解规律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贾凌云;多氯联苯降解菌的筛选及其降解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李东艳;砂土中柴油迁移土柱实验与反硝化条件下苯生物降解微环境实验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志城;模拟自然环境下聚乳酸非织造布加速生物降解行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陈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的生物降解与矿化[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俞,

本文编号:16601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601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07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