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正式制度、家乡认同与企业环境治理
本文选题:家乡认同 切入点:环境治理 出处:《管理世界》2017年03期
【摘要】: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在此背景下,如何治理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话题。以往文献更多关注了环境规制等正式制度对环境治理的影响,本文基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以2000~2014年沪深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高管的家乡认同对企业环境绩效的治理作用。本文的研究发现:当董事长和总经理在其家乡地任职工作时,企业的环境投资更多,说明高管的家乡认同对企业环境治理行为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发现,高管的个人特质(性别、年龄和学历)和家乡特征(经济发展、环境质量和公众环保意识)对上述关系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此外,上述关系在不同的法律制度环境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家乡认同对企业环境的治理作用不受正式制度的影响。在我国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本文从企业微观层面提供了非正式制度(家乡认同)能够改善环境治理的积极证据,从而突破了以往过多基于正式制度的单一视角研究,丰富和拓展了环境治理的理论与途径。
[Abstract]:From a new historical starting point,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Party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c decision of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gainst this background, How to deal with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community. In the past,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mpact of formal systems, such 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o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informal institutions. Taking Shanghai and Shenzhen non-financial listed companies as samples from 2000 to 2014,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governance effect of senior executives' hometown identity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finds that when the chairman and general manager work in their hometown, the corporate environment investment is more. It is further found that the personal traits (gender, age and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the home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enior executives have a positive impact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ehavior.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ve a certain regulatory effect on the above relations; in addition,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above mentioned relationships in different legal systems, indicating that as an informal institution, The governance function of home identity on enterprise environmen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formal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creasingly severe environmental situ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provides positive evidence that informal institution (hometown identity) can improve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from the micro level of enterprises. Therefore, it breaks through the single perspective research based on formal system and enriches and expands the theory and approach of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党中央治国理政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思想研究”(16ZZD049);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生态补偿导向的环境会计研究”(14AZD06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环境会计视角的生态补偿机制微观效果研究:政府之手与市场之手”(7167207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责任投入权衡、信誉资本和公司价值创造”(71372166)的资助 广州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广州区域低碳经济研究基地”的资助
【分类号】:X3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北京环境治理确定三大目标[J];海河水利;2002年01期
2 罗海林;众多院士专家为上海水环境治理战略规划献计献策[J];上海环境科学;2003年03期
3 吕承华;环境治理范式的演进与环境自觉行动[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4年01期
4 马川;;环境治理成本理应进价格[J];中国石油石化;2007年03期
5 朱旭峰;王笑歌;;论“环境治理公平”[J];中国行政管理;2007年09期
6 王雪;范笑笑;;社区合作:环境治理的新出路[J];决策与信息(财经观察);2008年09期
7 ;江苏省沿江环境治理投资4年增10倍[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年03期
8 刘兆征;;中国环境治理失灵问题的思考[J];环境保护;2008年16期
9 长江;;长江委将与丹麦开展流域水环境治理合作[J];人民长江;2008年20期
10 维夫克·拉姆库玛;艾丽娜·皮特科娃;继红;;环境治理的一种新范式:以提高透明度为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朱留财;;从西方环境治理范式透视科学发展观——以《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为案例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2 王玉明;邓卫文;;广东环境治理中政府协作困境及原因分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李强;;产权视角下的政府环境治理[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鲁新春;胡志敏;袁西锐;;搞好水环境治理,建设生态型强市[A];山东水利学会第十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5年
5 刘伟;仲兵;;我国环境治理决策能力的现状检视与发展路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许健;;论全球环境治理中的国家主权[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7 张春;;论全球环境治理的合法性——一项结合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的尝试[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8 朱德米;;从行政主导到合作管理:我国环境治理体系的转型[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胡剑锋;;环境治理需要转变思路和制度创新——温州鳌江污染整治的经验及启示[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8年
10 洪大用;;试论改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新方向[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朱留财;从理论视角看当今环境治理[N];中国环境报;2007年
2 江华 张建民 温州大学商学院;行业协会实施自愿性环境治理的温州经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记者 蒋健;积极引导 广泛动员 推进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N];巴中日报;2010年
4 记者 黄桂云;认真落实“六个一” 环境治理“进社区”[N];眉山日报;2011年
5 记者 开永丽;城乡环境治理不力 404人被问责[N];四川法制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刘淼淼;新模式 新方法 开拓乡村环境治理新路[N];四川日报;2012年
7 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 李志青;环境治理需要全民共同参与[N];文汇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李晓辉;环境治理迎来行业机遇[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李艳秋;从环境治理看阜新由“黑”变“绿”[N];阜新日报;2013年
10 本报特派记者 邱熙然 刘京青;为环境治理建真言[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论的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孙凤蕾;全球环境治理的主体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胡佳;跨行政区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黄思光;区域环境治理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5 钟明春;基于利益视角下的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小峰;基于计算实验的流域水环境治理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杰佳;利益导向下的参与式环境治理[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姚世敏;黄河金三角区域环境治理中的地方政府协作研究[D];山西大学;2015年
3 施新明;基于公众满意度调查的福州市水环境治理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
4 陈,
本文编号:16633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6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