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质的垂直分布光谱特性

发布时间:2018-03-26 02:33

  本文选题:沉积物 切入点:溶解性有机质 出处:《环境工程学报》2017年11期


【摘要】:采用紫外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PARAFAC)方法对瀛湖沉积物中溶解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s,DOM)垂直分布的光谱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和生物源指数(biological index,BIX)解析了沉积物中DOM荧光组分、空间分布特征和来源。紫外光谱结果表明:瀛湖沉积物的UV254值在0.14~0.30之间,最大值出现在深度10~11 cm处,深层(20 cm以下深度)沉积物UV254值趋于稳定。A250/A365比值在3.69~9.98之间,均值为5.36,表明瀛湖沉积物DOM以富里酸为主。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DOM包含3类4个荧光组分,即类腐殖质组分(C1和C2)、类蛋白组分(C3和C4),其中,类腐殖质组分的荧光强度约占全部组分荧光强度的60.7%;随着深度的增加,3个采样点的类蛋白质组分(C3和C4)的荧光强度均呈现下降趋势。FI、HIX和BIX都表明瀛湖沉积物DOM的来源主要是由沉积物中自生微生物活动产生。其中,FI在1.73~2.10范围内,BIX处于0.72~0.96范围内,HIX在1.39~4.72范围内。
[Abstract]:The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the sediments of Yinghu Lake were analyzed by means of UV and 3D fluorescence spectra combined with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PARAFAC), and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s of Yinghu Lake was analyzed. Fluorescence index (FIX), humification index (HI) and biogenic index (biologic index BIX)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fluorescence compositio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source of DOM in sediments. The UV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UV254 value of the sediments was between 0.14 and 0.30. The maximum value of UV254 appeared in the depth of 10 ~ 11 cm and the depth below 20 cm.) the UV254 value of sediment tended to be stable. The ratio of A250 / A365 was between 3.69 and 9.98. The mean value is 5.36,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DOM of Yinghu Lake sediment is mainly fulvic acid. The results of 3D fluorescence spectrum and parallel factor analysis show that the sediment DOM contains three kinds of four fluorescent components, namely humus-like components C _ 1 and C _ 2, protein like components C _ 3 and C _ 4, among which,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humus-like components accounted for about 60.7 of the total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depth, the fluorescence intensity of protein like components C _ 3 and C _ 4 of the three sampling sites showed a downward trend. The source was mainly generated by the autobiotic activities in sediments, and the BIX of the BIX in the range of 1.732.10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0.72 ~ 0.96 and the HIX was within the range of 1.39 ~ 4.72.
【作者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2012ZX07101-002)
【分类号】:X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蕾;沈超峰;陈英旭;;溶解性有机质与水生生物的直接相互作用研究进展[J];湖泊科学;2011年01期

2 许中坚,刘广深,刘维屏;土壤中溶解性有机质的环境特性与行为[J];环境化学;2003年05期

3 郭杏妹;吴宏海;王伟伟;曾丁才;林怡英;;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其表面反应性的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07年01期

4 唐东民;伍钧;陈华林;周江敏;祝亮;;溶解性有机质对苄嘧磺隆在土壤中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8年05期

5 徐慧;;溶解性有机质对土壤中污染物环境行为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3期

6 王志霞;葛小鹏;晏晓敏;林进;周岩梅;王东升;;溶解性有机质对菲在沉积物上吸附与解吸性能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1期

7 沈亚婷;;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对植物吸收-输送-贮存重金属的影响研究现状与进展[J];岩矿测试;2012年04期

8 郑晓冬;乔显亮;肖杰;王晓晨;;水中溶解性有机质对三氯生光解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3年10期

9 吴济舟;张稚妍;孙红文;;无机离子对芘与天然溶解性有机质结合系数的影响[J];环境化学;2010年06期

10 杨帆;朱晓敏;黄清辉;李建华;;崇明岛前卫湖水中有色溶解性有机质的分布和来源[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华林;周江敏;Weilin Huang;潘叶敏;钟春节;;溶解性有机质分组组分对土壤吸附芘的影响[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廷廷;余向阳;刘贤金;张超兰;;土壤可溶性有机质对生物质炭吸附氯虫苯甲酰胺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3 肖小雨;邱宇平;盛光遥;;溶解性有机质对黑碳吸附敌稗的抑制作用[A];第五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摘要集[C];2009年

4 Sheela G.Agrawal;Ryan L.Fimmen;Yuping Chin;马丽颖;;黄腐酸和湖泊微孔水对Fe(Ⅱ)还原Cr(Ⅵ)为Cr(Ⅲ)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绿色环保肥料(农药)新技术、新产品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吴文伶;孙红文;汪磊;;人工及天然表面活性剂对菲的分配[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08暨第三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王欢博;张玉钧;肖雪;于绍慧;段静波;;基于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同时测定苯酚、间甲酚和百里酚[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赵彦;乔冰;张世元;李思源;肖峰;周永生;谢月亮;凌萍;吴海涛;;风化对海面溢油三维荧光光谱的影响[A];中国科协2009年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上污染防治及应急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金丹;李国刚;张玉钧;;水溶液中腐殖酸对菲荧光测量的影响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2008年

9 沈永;冯素萍;;沉积物中汞的消解测定方法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颖;沈永;冯素萍;;沉积物中汞的消解测定方法研究[A];第七届全国仪器分析及样品预处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惠新;基于三维荧光光谱的水中矿物油检测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尹晓楠;基于三维荧光光谱和小波分析的油品种类识别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3 赵丽霞;典型全氟化合物在沉积物中的分配行为与微观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4 凌婉婷;溶解性有机质对莠去津在土壤/矿物-水界面行为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5 杨丽丽;石油类污染物的三维荧光光谱测量与识别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6 龚香宜;有机氯农药在湖泊水体和沉积物中的污染特征及动力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7年

7 李卫华;废水生物处理过程的紫外与荧光光谱解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艳姣;全氟化合物与溶解性有机质在PM_(2.5)中的污染特征[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齐磊;三峡库区典型农业小流域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D];西南大学;2016年

3 杨兰兰;溶解性有机质DOM对典型抗生素甲硝唑光降解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6年

4 李昆;城市雨水管网沉积物溶解性有机质特性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6年

5 刘学利;东平湖溶解性有机质的组分特征及与营养物质的耦合关系研究[D];聊城大学;2017年

6 赵劲松;污染对土壤溶解性有机质及特征化合物影响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祝亮;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对铜锌吸附—解吸行为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唐东民;溶解性有机质的动态变化及其对有机物吸附解吸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9 肖q辖,

本文编号:16659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659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18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