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区域生态红线划分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9 21:16

  本文选题:生态红线 切入点:生态承载力 出处:《西南科技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生态红线指对于国家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关键生态保护区域的边界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严格管理与维护生态红线区,是确保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近年来,绵阳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下降,生态恶化的范围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与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本文利用生态承载力方法应用于绵阳市生态红线进行研究,丰富生态红线划分方法,同时为绵阳市城市增长边界划分和绵阳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参考。本文将绵阳市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确定绵阳市生态阈值,划定绵阳市阈值红线;根据国家、省级敏感区、生态服务区规划纲要,划定绵阳市空间红线,结合绵阳实际,进行分析,提出保障措施。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结合绵阳市自身特点,对绵阳市进行生态承载力研究:根据不同类型的生物生产土地类型面积,对绵阳市2007-2014年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足迹分析,结果表明绵阳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1.42hm2下降到1.12hm2,同期生态承载力总体变化不大,略呈下降趋势,由0.318hm2下降到0.311hm2,绵阳市生态赤字由1.1 0 h m 2下降到0.8 1 h m 2,生态压力由4.4 6下降到3.5 9。结合绵阳市生态压力安全标准,划定绵阳市阈值红线共95万hm2,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纲领性文件,将绵阳市19个保护区划定为空间红线,将两者结合,划定绵阳市生态红线。
[Abstract]:The ecological red line refers to the boundary line of the key ecological protection area which has important strategic significance for the nat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is the "bottom line" of the national and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has been accelerated, the service function of ecosystem has declined, and the scope of ecological deterioration has been continuously expanded. This paper applies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method to study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of Mianyang city, and enriches the method of dividing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At the same time, it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urban growth boundary divis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Mianyang City.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anyang City is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cological threshold of Mianyang City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criteria.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rovincial sensitive areas, ecological service area planning outline, delimit the Mianyang city space red line, combined with Mianyang reality, carry out analysis, put forward the safeguard measure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12th Five-Year Plan" requirements,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anyang city,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anyang city is studied. According to the area of different types of biological production l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Mianyang city from 2007 to 2014 i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r capita ecological footprint of Mianyang city decreased from 1.42hm2 to 1.12hm2.In the same perio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Mianyang city had little change, 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From 0.318hm2 to 0.311hm2, the ecological deficit of Mianyang decreased from 1.100 h m 2 to 0.8 h m 2, and the ecological pressure decreased from 4.46 h to 3.59. The threshold red line of Mianyang city is determined to be 950000 hm2.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grammatic document, 19 protected areas of Mianyang city are designated as space red line, and the ecological red line of Mianyang city is delineated by combining the two.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U982.2;X3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波,洪绂曾,龙瑞军;区域生态承载力量化方法研究述评[J];甘肃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陈端吕,董明辉,彭保发;生态承载力研究综述[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高鹭;张宏业;;生态承载力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年02期

4 刘杰;;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述评[J];农业与技术;2008年03期

5 王书转;;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探析[J];三峡环境与生态;2009年05期

6 周红艺;李辉霞;;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方法评述[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李芬;毛洪伟;夏春海;韩青苗;呼静;曹晓昌;;资源型城镇生态承载力研究——以攀枝花市盐边县为例[J];生态经济;2011年05期

8 董殿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5期

9 胡毅诏;;生态承载力理论浅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年06期

10 向芸芸;蒙吉军;;生态承载力研究和应用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鲁丰先;秦耀辰;张金萍;张丽君;;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周孝德;;太子河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研究[A];第二十三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文集[C];2011年

3 齐迪;张万顺;幸娅;杨寅群;;基于隶属度的水生态承载力的评价与应用[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4 翁异静;邓群钊;;赣江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A08系统工程方法论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用[C];2014年

5 张富刚;刘彦随;;“生态省”目标导向下城乡系统生态承载力评估——以海南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鲁丰先;秦耀辰;;可耗竭资源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7 柳德江;张琳莉;;基于生态足迹的玉溪市生态承载力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陈琛;程文;吴小琴;马霞;;太子河流域鞍山段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1年

9 何慧;彭虹;杨寅群;刘晓丽;;太湖典型区水生态承载力研究[A];农业、生态水安全及寒区水科学——第八届中国水论坛摘要集[C];2010年

10 王玲;;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群城镇化推进模式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 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采访人 本报见习记者 何蓓琦;生态承载力是合理消费判断标准[N];中国环境报;2013年

2 记者 张虹雨;中国正积极改善生态局势[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3 记者 滑翔 实习生 谭飞燕;控制生态承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N];深圳特区报;2006年

4 本报记者 蔡新华 见习记者 刘静;上海生态承载力面临挑战[N];中国环境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郭泽莉;城市风道 治霾良策咋落实?[N];中国花卉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刘红薇 通讯员 贾同温 高金;用“讲懂守”活动推动保定绿色崛起[N];保定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建军;流域生态承载力空间尺度效应与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4年

2 韦晓宏;可持续经济发展视野中的生态承载力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鲁丰先;河南省综合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4 刘予胜;基于生态承载力的电力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5 张约翰;长吉都市区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6 刘婷婷;金沙江上游流域生态承载力及人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7 王云霞;北京市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钟华;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土地利用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9 王双玲;基于流域水生态承载力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熊春梅;西南生态敏感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元利;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武安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2 庞瑛;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生态承载力研究[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3 蔡广哲;湖州市生态系统格局与生态承载力演化遥感评价(2000-2014年)[D];浙江大学;2015年

4 杜军;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石羊河流域生态承载力估算[D];兰州大学;2012年

5 石薇;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城市发展规模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6 黄静;典型喀斯特峰丛峡谷区生态承载力综合评价[D];贵州师范大学;2016年

7 徐献献;基于指标体系法的区域生态承载力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

8 刘清臣;基于长时序遥感影像的伊金霍洛旗生态承载力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4年

9 许春花;荷泽市生态承载力及其提升对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6年

10 郑雪;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呼和浩特市生态承载力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8290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68290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34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