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基于GIS和RS的辽宁中部城市群近15年伊通河流域景观格局空间变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基于RS和GIS的流域生态健康评基于GIS和RS洱海流域的土地覆基于RS和GIS的能源开发区生态基于RS和GIS的鄱阳湖天然湿地基于GIS/RS的克拉玛依生态环基于景观格局的城市流域景观生态风基于RS和GIS的石羊河流域生态基于RS与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基于RS-GIS的武汉花山新城景基于RS、GIS的太原市1976基于RS和GIS技术三江源生态环基于RS和GIS的海河流域湿地时基于RS/GIS的土地利用/覆盖基于RS和GIS的昕水河流域土地基于RS和GIS南京城市绿地景观澜沧江流域西双版纳地区生态环境变基于RS和GIS的辽东湾滨海湿地基于RS和GIS的小流域生态环境基于RS和GIS的安顺市城市发展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变化时基于GIS的煤矿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基于GIS的江汉平原湿地景观格局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风险评价
科目列表
博士论文
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论文目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第11-14页
一、 流域生态学是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研究任务的提出第11-12页
1. 流域是当前生态学研究关注的热点第11页
2. 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受到特别关注第11页
3.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第11-12页
4. 项目背景第12页
二、 景观生态学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相结合--技术方案的选定第12-14页
1. 景观格局分析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手段第12-13页
2. RS和GIS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中的有效工具第13-14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4-16页
一、 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第14页
二、 景观生态学和景观格局研究第14-16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第16-22页
一、 研究内容第16页
1. 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常规分析第16页
2. 景观格局分析第16页
二、 研究方法第16-22页
1. 基本思路第17页
2. 高程分带思路和方法第17-18页
3. 景观格局分析方法第18-22页
第二章 白洋淀流域概况第22-25页
第一节 流域自然系统第22-23页
一、 地理位置第22页
二、 自然条件第22-23页
1. 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第22-23页
2. 气候和水文状况第23页
3. 土壤及其生物资源第23页
第二节 流域社会经济系统第23-24页
一、 1989年社会经济条件第23页
二、 1999年和2000年社会经济条件第23-24页
第三节 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第24-25页
1. 水源问题,水资源严重匮乏第24页
2. 水体污染问题,水质状况较差第24页
3. 水土流失、泥沙淤积问题第24-25页
第三章 数据的采集和准备第25-30页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工作平台第25页
一、 数据来源第25页
二、 工作平台第25页
1. 硬件平台第25页
2. 软件平台第25页
第二节 TM卫星遥感图像处理和信息提取第25-30页
一、 遥感图像处理第25-27页
1. 几何纠正第25页
2. 图像拼接切割第25-26页
3. 图像增强处理第26页
4. 流域遥感影像第26-27页
二、 遥感影像解译第27-30页
1. 建立土地覆被遥感解译标志第27页
2. 遥感影像解译第27-28页
3. 实况调查及类型的确定第28页
4. 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第28-30页
第四章 流域水资源和水土流失变化分析第30-39页
第一节 流域水资源变化第30-33页
一、 水资源概况第30页
二、 水资源水量变化分析第30-32页
1. 大气降水第30-31页
2. 地表水变化第31页
3. 地下水变化第31-32页
三、 水资源水质变化分析第32-33页
第二节 流域水土流失变化第33-39页
一、 水土流失强度分级第33-34页
二、 水土流失强度的空间分布变化第34-36页
1. 水土流失强度变化第34-36页
三、 不同高程下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变化第36-39页
1. 80年代水土流失强度随高程变化情况第36-37页
2. 2000年水土流失强度随高程变化情况第37页
3. 两个年代水土流失强度随高程的变化第37-39页
第五章 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第39-55页
第一节 景观格局面积变化第39-41页
第二节 景观格局的结构变化第41-45页
一、 景观尺度上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第41页
二、 景观要素类型的格局变化分析第41-43页
1. 耕地第41页
2. 林地第41-42页
3. 草地第42页
4. 水域第42页
5. 居民点第42页
6. 未利用地第42-43页
三、 景观要素类型的格局特征第43-45页
1. 景观要素类型的斑块数目、斑块密度比较第43页
2. 景观要素类型的形状特征比较.第43页
3. 景观要素类型的聚集散布比较第43页
4. 景观要素类型的连通性比较第43-45页
第三节 景观空间格局随高程分布的动态分析第45-55页
一、 斑块大小、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随高程的分异第45-46页
二、 景观形状特征随高程的分异第46页
三、 景观的蔓延、散布随高程的分异第46-47页
四、 连通性随高程的分异第47页
五、 景观多样性随高程的分异第47-49页
六、 主要高程带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第49-55页
1. 低平原(0-100米)第49-50页
2. 中平原(100-200米)第50-51页
3. 高平原(200-500米)第51-52页
4. 低山(500-1000米)第52-53页
5. 中山第53-55页
第六章 驱动力、效应和对策分析第55-60页
第一节 驱动力分析第55-57页
一、 自然因素第55页
1. 降水量逐年减少第55页
2. 上游植被覆盖度低第55页
3. 地下水位下降第55页
二、 人为因素第55-57页
1. 经济因素第55-56页
2. 社会因素第56-57页
3. 政策因素第57页
第二节 效应分析第57-58页
一、 景观效应第57-58页
二、 社会效应第58页
三、 经济效应第58页
第三节 对策分析第58-60页
1. 河流廊道建设第59页
2. 加强绿色景观建设,调整农业结构第59-60页
第七章 结论和讨论第60-63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第60-61页
一、 水环境变化情况第60页
二、 水土流失变化情况第60页
三、 景观格局变化情况第60-61页
四、 驱动力和效应第61页
五、 对策建议第61页
第二节 讨论第61-63页
一、 特点和优点第61-62页
二、 问题和缺点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 硕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第67-68页
致谢第68-17页
插图目录第17-18页
图1-1 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分析技术路线图第17-18页
图1-2 白洋淀流域各高程带所占流域面积第18-19页
图1-3 景观格局分析技术路线图第19-22页
图2-1 白洋淀流域地理位置示意图第22-26页
图3-1 1986年白洋淀流TM432波段合成影像第26-27页
图3-2 2000年白洋淀流TM432波段合成影像第27-28页
图3-3 1986年白洋淀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布图第28-29页
图3-4 2000年白洋淀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分布图第29-30页
图4-1 白洋淀流域多年平均水资源量第30-31页
图4-2 1956-1998年白洋淀流域降水量变化第31页
图4-3 1956-1998年白洋淀流域水资源总量变化第31-34页
图4-4 1986年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分布图第34-35页
图4-5 2000年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第35页
图4-6 1986年到2000年白洋淀流域水土侵蚀面积分布第35-36页
图4-7 1986年到2000年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强度转化情况第36-38页
图4-8 水土流失强度随高程的分布第38-39页
图5-1 白洋淀流域景观要素转化图第39-45页
图5-2 白洋淀流域不同格局指数随景观要素类型变化图第45-49页
图5-3 白洋淀流域不同格局指数随高程分布图第49-56页
图6-1 1998年白洋淀流域实际用水量第56-18页
表格目录第18-68页
表1-1 白洋淀流域高程的分带第18-19页
表1-2 白洋淀及其上游景观要素分类系统第19-20页
表1-3 景观空间结构度量的主要指标第20-31页
表4-1 1956-199年白洋淀流域地表水资源变化第31-32页
表4-2 白洋淀流域平原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第32-33页
表4-3 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强度分级第33-36页
表4-4 1986年到2000年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强度转换矩阵第36-37页
表4-5 1986年代白洋淀流域水土流失强度随高程的变化第37页
表4-6 2000年白洋淀流域水士流失强度随高程的变化第37-40页
表5-1 不同时段景观要素面积分布及其面积比第40页
表5-2 景观类型转移矩阵第40-41页
表5-3 白洋淀及其上游地区两个时期景观在景观水平上的景观指标对比第41-44页
表5-4 不同时期白洋淀及其上游不同景观要素类的格局指数变化第44-47页
表5-5 不同高程带景观格局指数变化第47-50页
表5-6 低平原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第50-51页
表5-7 中平原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第51-52页
表5-8 高平原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第52-53页
表5-9 低山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第53-54页
表5-10 中山区不同景观要素类型格局变化第54-68页
论文编号BS975794,这篇论文共68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23.8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34元 。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论文标题页数级别
基于GIS和RS的小流域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土壤侵蚀响应120页博士论文
基于RS和GIS技术的城市森林景观格局与生态网络体系构建研究63页硕士论文
基于RS和GIS的沈阳市生态环境变化分析64页硕士论文
基于RS和GIS的渝西地区景观格局分析48页硕士论文
基于RS和GIS的武汉城市绿地景观格局分析53页硕士论文
基于RS和GIS的若尔盖高原湿地景观格局分析54页硕士论文
基于RS和GIS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68页硕士论文
基于GIS的刘家流域景观格局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45页硕士论文
基于GIS和RS的湿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研究77页硕士论文
GIS和RS支持下的珠江口景观格局变化研究58页硕士论文
GIS和RS支持下的福州市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研究64页硕士论文
基于RS与GIS技术的城市景观格局及生态适宜性评价71页硕士论文
基于RS/GIS的梁子湖流域景观格局及其动态变化研究71页硕士论文
基于GIS和RS的太白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分析64页硕士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本文关键词:基于RS、GIS和景观格局分析的白洋淀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2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2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