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市群地表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特征研究
本文选题:长三角城市群 + 地表城市热岛 ; 参考:《南京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城市热岛效应是城市环境的典型特征,对自然和人居环境造成了巨大影响。城市热岛通常可分为冠层和地表城市热岛。近年来,随着卫星热红外遥感数据的积累,地表城市热岛多时间尺度变化研究逐渐兴起。然而,卫星遥感影像的时空分辨率通常难以兼顾。"极轨卫星"的空间分辨率较高,但其时间分辨率较低,难以服务于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研究。而"静止气象卫星"数据能够应用于逐时变化研究,然而其过粗的空间分辨率难以适应于城市尺度。故目前典型城市群地表城市热岛的日内逐时变化规律仍不清楚。以 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meter)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地表温度日内变化四参数模型(INA08),率先模拟并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在夏冬两季的地表城市热岛空间格局与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特征,并从逐时角度探讨了城市热岛空间格局、热岛强度、强热岛面积及△DTR(城市化对DTR的影响,其中DTR为地表温度日较差)的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夏季,日内所有城市整体而言均呈现热岛效应,但由于城市植被或水体的降温作用,白天至上半夜(08:00-21:00时)部分城市存在相对"冷点",而这些"冷点"在21:00时后基本消失。此季节内城市热岛强度与地表温度日内逐时变化特征相似,两者均在上午迅速上升,并于12:00-14:00时到达峰值,而后逐渐下降,并持续至次日日出前。在冬季,多数城市在白天出现了"城市冷岛",但"冷岛"多在午后至傍晚(14:00-17:00时)消失,此后所有城市均恢复为"热岛"。此季节内城市热岛强度与地表温度日内逐时变化特征区别较大,且以农田为背景与以森林为背景计算的城市热岛强度的逐时变化趋势存在明显差异,前者在日内到达峰值的时间(约18:00时)显著晚于后者(约13:30时)。在热岛空间格局和热岛强度的年际变化方面,三个年份(2003、2008、2013)夏季"冷点"消失的时间约在21:00时,而冬季"冷岛"都在17:00时左右。且不同年份的逐时变化特征也基本一致,并没有显著变化。在强热岛面积的年际变化方面,在夏季,不同年份强热岛面积的逐时变化趋势非常相似,但白天强热岛面积逐年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而夜晚逐年基本不变。与夏季不同是,冬季下午和晚上的强热岛面积逐年明显呈现上升趋势,而在上午逐年基本不变。且冬季白天强热岛面积的逐时变化趋势与夏季正好相反。在△DTR的年际变化方面,在夏季,从2003到2013年长三角地区夏季△DTR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区DTR逐年展现细微下降趋势,而郊区DTR却有轻微上升趋向)。但近年来夏季城区DTR一直高于郊区DTR。另外地表△DTR与冠层△DTR逐年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且城市DTR均略有下降,而郊区DTR却有显著上升。但是地表城区DTR往往大于郊区DTR(特别是夏季),而冠层郊区DTR显著大于城区DTR。在冬季,ADTR更小,ADTR逐年呈明显下降趋势(城区DTR逐年呈现轻微下降趋势,而郊区DTR却表现细微上升趋向)。总体而言,本文仅用MODIS数据结合4参数DTC模型就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热岛日内逐时变化特征,方法简单有效,能用于中小型城市的地表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特征研究,有望为城市规划与人居环境改善提供技术支撑。
[Abstract]:The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 is a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urban environment , 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natural and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 However , the " cold island " disappeared after lunch to evening ( 14 : 00 - 17 : 00 ) , after which all the cities were restored to " hot island " . In summer , there is a trend in the annual variation trend of the hot island area in the summer and in the summer . However , in summer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rea of the hot island in the summer and in the summer . However , in the summer , there i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the area of the hot island during the summer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江田汉,束炯,邓莲堂;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2004年05期
2 王喜全;王自发;郭虎;;北京“城市热岛”效应现状及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年05期
3 宫阿都;徐捷;赵静;李京;;城市热岛研究方法概述[J];自然灾害学报;2008年06期
4 赵志敏;;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因子的对比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8年06期
5 张崇飞;何雪冰;杨德位;;浅谈城市热岛[J];山西建筑;2009年05期
6 胡嘉骢;朱启疆;;城市热岛研究进展[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7 张小丽;李磊;杜雁;江];房小怡;力梅;陈元昭;白玉洁;;规划建设对深圳夏季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0年05期
8 周志民;;城市热岛遥感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9 张利;张丽娟;周东颖;刘栋;范怀欣;;哈尔滨市道路系统与城市热岛关系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2年03期
10 李兴生,朱翠娟,李乐泉;坡地对城市热岛影响的数值研究[J];气象学报;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伟武;姜方鑫;;城市热岛缓减思路与规划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2 张行清;;城市热岛业务探索[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谈建国;郑有飞;郭常义;甄新蓉;袁东;;上海夏季城市热岛演变特征及其健康影响[A];第五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束炯;江田汉;杨小明;;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诊断与数值模拟[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5 束炯;乐群;;上海城市热岛的小波诊断与数值模拟[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周伟;袁春;谢苗苗;袁涛;;宁波市城市热岛遥感分析[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2004年
7 彭静;刘伟东;龙步菊;郭勇;;基于遥感影像的北京地表城市热岛的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郑祚芳;刘伟东;王迎春;;北京地区城市热岛的时空分布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刘鹏;卢军;;重庆市冬季城市热岛流动观测实验与研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孟春雷;;城市热岛缓解措施定量比较研究[A];创新驱动发展 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S16第二届城市气象论坛——灾害·环境·影响·应对[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采访人 本报记者 高琳;城市热岛能使植物加速生长?[N];中国气象报;2012年
2 哈特艾德;从“头”到“脚” 城市热岛如何降温[N];电脑报;2013年
3 本报记者 张晔 本报通讯员 贾冰 徐珍;谁在为城市热岛“添柴加火”?[N];科技日报;2014年
4 记者 邱晓华;城市热岛遭遇绿化狙击[N];中国花卉报;2004年
5 华凌;新研究首次量化“城市热岛”效应[N];科技日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熊燕;从建筑物看城市气候变化[N];云南日报;2009年
7 辛华;沪绿化建设促城市热岛负增长[N];中国花卉报;2008年
8 魏景云 张海东;卫星识别城市热岛[N];中国气象报;2003年
9 葛进;树木比草地更有助于为城市降温[N];科技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刘晓星;城镇化建设如何实现生态统筹?[N];中国环境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弛;上海市城市热岛的时间多尺度分析与数值试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春;城市热岛环境中土体温度场、强度和变形的数值模拟与图像分析[D];南京大学;2012年
3 盛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热岛对土地覆盖及其变化的响应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海润;太湖湖风环流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城市热岛的相互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曹峥;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城市热岛时空特征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3 权凌;城市地表热岛效应时间序列分析与模拟[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赵亚芳;环太湖地区城市热岛特征的遥感资料分析与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5 朝鲁门;基于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北京市城市热岛变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5年
6 程晓云;绿色和蓝色景观对城市热岛的缓解效应[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方迎波;长三角城市群地表城市热岛日内逐时变化特征研究[D];南京大学;2017年
8 薛瑾;城市热岛产生的空间机理与规划缓减对策[D];浙江大学;2008年
9 鲍文杰;上海城市热岛的时空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雍雍;基于城市热岛缓减定量模拟的效益评价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9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69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