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γ-聚谷氨酸及其复合物对低浓度重金属的去除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8 22:23

  本文选题:γ-聚谷氨酸 + 重金属 ; 参考:《山东建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快速推进,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各类采矿废渣、电镀废水、冶金及金属加工废水的无序排放,使得重金属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我国的重金属污染风险居高不下,因而探寻可行的重金属处理方法是有必要的。本论文研究了γ-聚谷氨酸(γ-PGA)对重金属Cu~(2+)、Pb~(2+)和Cd~(2+)的吸附效果及吸附特征。γ-PGA对Cu~(2+)、Pb~(2+)和Cd~(2+)的最佳吸附pH分别为4、6和6;最佳吸附温度都在15-20℃;吸附平衡时间在60min左右;对初始浓度为100mg/g的Cu~(2+)、Pb~(2+)和Cd~(2+)的吸附量分别达到1158mg/g、1129mg/g和301mg/g,去除率分别为92.6%、90.3%和24.07%;吸附速率遵循Cu~(2+)Pb~(2+)Cd~(2+)。γ-PGA作为一种新型生物吸附剂,具有吸附容量大、吸附速率快、无二次污染等优势。但是γ-PGA易溶于水,不利于它对流动环境下重金属废水进行处理,也不利于它的重复利用,且吸附完成后的沉淀絮体易发生解吸,吸附稳定性不佳。针对这些不足对γ-PGA进行改性研究,既发挥其对重金属的优良吸附能力,又增强它在实际废水处理中的实用性和稳定性。将γ-PGA与明胶进行交联,制备γ-PGA/明胶复合物。γ-PGA/明胶复合物对Cu~(2+)、Pb~(2+)和Cd~(2+)的最佳吸附pH分别为4、6和6。相较Freundlich等温方程,Langmuir等温方程更加符合实验数据,20℃时对Cu~(2+)、Pb~(2+)和Cd~(2+)的吸附容量分别为234.44、199.80和82.78mg/g。相较伪一级动力学模型,伪二级动力学模型能更加精准地符合实验数据,吸附速率遵循Cu~(2+)Pb~(2+)Cd~(2+)。对100mg/L的Cu~(2+)、Pb~(2+)及Cd~(2+)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6%、99%及45%左右。从红外图谱的对照可知反应后COO—的量大大减少,表明γ-PGA中的-COOH在吸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它可以络合并固定游离的金属离子。24h后3种金属离子的自然解吸率只有0.12%、0.7%和1.9%,相较γ-PGA,γ-PGA/明胶复合物对Cu~(2+)、Pb~(2+)和Cd~(2+)的吸附更加稳定。在HCl洗脱条件下,Cu~(2+)、Pb~(2+)及Cd~(2+)的解吸率分别为78.05%,74.16%和77.24%,有利于重金属的回收。经吸附和洗脱后的γ-PGA/明胶可回收约65%,相比γ-PGA在机械强度上有了较大提升。将γ-PGA包覆在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表面,制备γ-PGA/Fe_3O_4磁性粒子。改性前后的扫描电镜和红外谱图对照均表明,γ-PGA已经成功涂层至Fe_3O_4的表面。在外界磁场下,γ-PGA/Fe_3O_4表现出良好的顺磁性,利用此特性可实现γ-PGA/Fe_3O_4与溶液的高效分离。γ-PGA/Fe_3O_4对Pb~(2+)和Cd~(2+)的最佳吸附pH分别是5和6。相较Freundlich方程,Langmuir方程更加精确地符合实验数据,20℃时Pb~(2+)和Cd~(2+)的吸附容量分别是27.90mg/g和13.45 mg/g。相较伪一级动力学,伪二级动力学更加贴近实验数据,Pb~(2+)的吸附速率大于Cd~(2+)。经盐酸解吸后,Pb~(2+)和Cd~(2+)的回收率分别达到94.33%和92.65%。而未添加解吸剂时24h后不发生解吸,说明γ-PGA/Fe_3O_4吸附稳定性好。经一次吸附、解吸和再生周期之后,γ-PGA/Fe_3O_4的回收率达到98%左右,基本不发生损耗。对Pb~(2+)和Cd~(2+)的二次吸附量分别达到首次吸附量的83.4%和和72.6%,具备较高的循环利用潜能。
[Abstract]: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纬 - PGA to Cu ~ ( 2 + ) , Pb ~ ( 2 + ) and Cd ~ ( 2 + ) were determined to be up to 115mg / g , 1129mg / g and 301mg / g respectively .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生物法聚谷氨酸工艺问世[J];化工进展;2004年05期

2 黄金,陈宁收;γ-聚谷氨酸的性质与生产方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04年04期

3 王文芹;孔玉涵;;γ-聚谷氨酸生产技术及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06年04期

4 王汝泮;杨大巍;赵晓飞;张雯;;γ-聚谷氨酸的合成工艺与应用[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8年15期

5 李晶博;李丁;邓毛程;梁世中;;γ-聚谷氨酸的特性、生产及应用[J];化工进展;2008年11期

6 袁桂云;;γ-聚谷氨酸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05期

7 景中建;;聚谷氨酸的合成方法及应用[J];广东化工;2011年02期

8 姚俊;孙荣斌;魏钦俊;曹新;鲁雅洁;;黏度法测定γ-聚谷氨酸含量[J];食品与发酵工业;2011年02期

9 阮文辉;杨家志;姚俊;曹新;魏钦俊;鲁雅洁;孙东平;;γ-聚谷氨酸合成菌株的筛选与优化培养[J];中国酿造;2011年05期

10 朱丹;邹水洋;;γ-聚谷氨酸生产的影响因素及其应用[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俊;徐虹;王军;;γ-聚谷氨酸吸附重金属离子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2 石峰;徐志南;岑沛霖;;利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备γ-聚谷氨酸[A];中国资源生物技术与糖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阮红;;γ-聚谷氨酸高效工程菌株的构建和代谢调整[A];浙江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曹旭;徐志南;;重组大肠杆菌生产嗾-聚谷氨酸[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上)[C];2006年

5 王欣;陈国广;韦萍;;聚谷氨酸-明胶交联的生物胶的制备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6 金映虹;陶剑;郑承纲;邓飞;宋存江;;Bacillus licheniformis NK-03发酵合成聚谷氨酸及其应用研究[A];2006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刘文清;肖燕;吴岳林;韩海杰;董虹序;蔺晓娜;董岸杰;;聚谷氨酸-阿霉素前药的制备及性能研究[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三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淑芳;洪彦航;张明睿;宋存江;;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及其用于创伤敷料的探索[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冯俊;谷燕燕;王淑芳;宋存江;;聚谷氨酸生产菌解淀粉芽孢杆菌LL3内源质粒pMC1消除[A];2012年第五届全国微生物遗传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梁国栋;吴启华;鲍素萍;祝方明;伍青;;含铁聚谷氨酸苄酯:合成、组装及电化学特性[A];2013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主题E:分子组装与超分子聚合物[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徐少亚 王启兵;生物法聚谷氨酸工艺问世[N];中国化工报;2004年

2 记者 郝晓明;聚谷氨酸应用肥料增效技术有效提高作物产量[N];科技日报;2014年

3 符王润邋通讯员 习文江;微生物合成材料又添新秀[N];广东科技报;2008年

4 杨淑娟;美发现有重要功能蛋白质非常“易变”[N];中国医药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慧莉;微生物高效生产γ-聚谷氨酸和β-聚苹果酸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睢博文;pH敏感性Y型聚乙二醇—聚谷氨酸键合阿霉素的合成及自组装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媛媛;钙调节聚谷氨酸合成通路中α-酮戊二酸代谢节点和聚谷氨酸合成酶的机制及Bacillus subtilis HSF1410基因组信息[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张缅缅;γ-聚谷氨酸/聚乙烯醇水凝胶的制备及其性能表征[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3 朱建志;聚谷氨酸纳米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其分子影像学应用[D];东华大学;2016年

4 刘洁;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制备γ-聚谷氨酸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5 陈笑;聚谷氨酸高产菌株选育及发酵条件优化[D];天津科技大学;2011年

6 刘红阳;农用聚谷氨酸发酵生产工艺[D];鲁东大学;2016年

7 王卫;γ-聚谷氨酸高产菌株的选育及培养基的优化[D];河南工业大学;2016年

8 于林艳;聚谷氨酸降解、交联及在化妆品中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华嘉川;γ-聚谷氨酸水凝胶的制备、表征及应用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6年

10 刘婷;发酵液中γ-聚谷氨酸的分离纯化及初步鉴定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70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70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f1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