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滤技术去除剩余污泥重金属研究进展
本文选题:剩余污泥 + 重金属去除 ; 参考:《环境工程》2017年02期
【摘要】:微生物淋滤能够去除剩余污泥中的重金属,并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和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等优点,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生物淋滤法在硫杆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污泥中难溶的金属硫化物氧化成金属硫酸盐溶出;而厌氧酸化淋滤作为新技术,在厌氧酸化阶段通过质子交换和非离子态金属盐溶解使重金属浸出释放,相较于微生物淋滤法无需外加药剂和前处理,具有发展潜力。对包括生物淋滤和厌氧酸化淋滤在内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重点介绍了污泥中重金属的存在形态,两种工艺的去除机理以及环境因素对各自淋滤效果的影响,并对淋滤技术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Abstract]:Microbial leaching can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excess sludge, and has the advantages of low cost, high efficiency and improving sludge dewatering performance, which has been widely concerned at home and abroad. The insoluble metal sulfides in sludge were oxidized to metal sulfate by bioleaching under the action of bacteria such as Thiobacterium, while anaerobic leaching was used as a new technology. In the anaerobic acidification stage, heavy metals are leached and released by proton exchange and non-ionic metal salt dissolution. The related researches, including bioleaching and anaerobic leaching, were summarized. The forms of heavy metals in sludge,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the two processes and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the leaching effects were introduced.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leaching technology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reatment is also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天津城建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天津市水质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4ZCDGSF00032)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30515)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专项(2012ZX07308-002)
【分类号】:X70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蓉菁;王东寅;;剩余污泥的乳酸化及减量化研究[J];污染防治技术;2004年03期
2 杨彩凤;;剩余污泥新型生物技术资源化利用途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年09期
3 祁振;;污水剩余污泥的处理及其合理化利用[J];广东化工;2013年03期
4 魏庆锋;无剩余污泥法处理废水[J];环境导报;2002年04期
5 吴敏,杨健;蚯蚓生态床处理剩余污泥[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05期
6 符艳妍,崔振强,郎咸明;剩余污泥的处理及综合利用[J];有色矿冶;2004年02期
7 吴志萍,杨公平,高丹;剩余污泥再利用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4年04期
8 向迎洪,张清东,庄景宏;污水厂剩余污泥的生物小循环多级处理研究[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3期
9 汪常青;梁浩;李亚东;华佳;;利用剩余污泥制备泡沫灭火剂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6年09期
10 白春节;;低繁殖量蚯蚓养殖法处理剩余污泥的可行性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文波;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球磨作用对污水厂剩余污泥中氮磷的影响[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玉庆;张轶凡;李红霞;刘范嘉;;机械法破解剩余污泥后碳的变化[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殷绚;韩萍芳;吕效平;;超声强化处理水厂剩余污泥[A];第六届化学工程与生物技术展览暨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聂亚峰;卢彩虹;屈秀文;赵晓光;;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臭氧减量化技术探讨[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5 崔龙哲;吴桂萍;邓克俭;;质子化剩余污泥中官能团对染料的吸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6 王博;史强;杨阳;王亮;万伟;王建龙;;利用剩余污泥发酵产氢的优化研究[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2年
7 陈国炜;俞汉青;;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解偶联减量技术[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于安峰;周育楠;初里冰;邢新会;;好氧厌氧耦合实现剩余污泥减量的工艺及机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9 刘康怀;严博;王栎雯;龙飞;吴国恩;杨侃;;利用蚯蚓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可行性及其展望[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史锦芳;金辉;游思琴;李彪;;臭氧对剩余污泥的破解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赵关良;不用脱色剂 剩余污泥少[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利平;水热处理耦合机械压滤对剩余污泥的深度脱水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2 接伟光;剩余污泥碱性厌氧发酵混合菌系构建与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春雪;嗜热菌强化剩余污泥水解及短链脂肪酸积累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孙睿;MEC用于剩余污泥产氢产甲烷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王鹤名;基于清洁生产理念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节能降耗集成工艺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6 陈悦佳;冻结融溶—微生物燃料电池强化剩余污泥破解与产电性能[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由美雁;流体剪切与超声联合作用下剩余污泥的破解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8 苏瑞景;剩余污泥酶法水解制备蛋白质、氨基酸及其机理研究[D];东华大学;2013年
9 姜苏;表面活性剂促进污水厂剩余污泥发酵生产短链脂肪酸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10 苏高强;剩余污泥碱性发酵产酸性能与优化[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昕彤;抗生素剩余污泥对重金属的吸附性能及对环境的影响[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2 江磊;预处理技术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挥发酸及释磷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3 李娜;强化剩余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刘改革;剩余污泥厌氧产酸小试过程控制及微生物种群演替规律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5 焦明龙;碱与臭氧预处理剩余污泥厌氧产气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高杨;不同阴极条件微生物电化学系统污泥减量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邵金星;耦合法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及其后续处理研究[D];武汉纺织大学;2015年
8 刘阳;热水解联合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剩余污泥[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9 王冰;兰州地区剩余污泥资源化制砖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5年
10 单礼伟;破解剩余污泥的壅塞空化技术的实验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98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798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