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测度: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测度 + 评价指标 ; 参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年09期
【摘要】:拟破解生态文明测度和评价的现存难题:在指标选取方面,评价目标模糊,指标筛选的主观性强,缺乏结构化方法,导致指标泛化,与一般环境经济评价混淆;在测度标尺方面,无法确定生态文明阈值,对不同文明阶段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导致一些非生态文明区域的排名反而靠前;在应用价值方面,综合指标值失去生态经济意义,只是一个抽象的排名数字,导致测度结果不便于理解和运用。为此,依据文明演化的共生理论创立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用以导出生态文明测度的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依次运用扎根理论法、PSIR及SEM结构模型、足迹家族法、Lotka-Volterra模型等工具,构建从生态文明的指标体系到二步指数的结构化耦合链。全过程始终聚焦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性:以定性科学属性为出发点,以人与自然复合系统的结构模型为纽带,以生态文明阈值和绿值二步指数定量模型为归宿点。其中,阈值用产业受力指数、生态受力指数和共生度指数3项指数进行衡量,合称为阈值指数;而绿值用1项综合反映区域产业与生态的总量、共生程度和均衡程度的绿值指数进行衡量。据此进行区域生态文明的二步测度。第一步,基于阈值指数的阶段或资格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共生性,考量被测区域是否进入生态文明门槛,"未入门"区域处于哪一个文明阶段。第二步,基于绿值指数的水平判定:通过产业与生态的互利共生程度,考量"入门"区域的生态文明水平。研究表明,指标-指数耦合链方法不仅可以有效克服单纯指标体系综合法或指数函数法的缺陷和难点,而且能够将两者的长处结合起来。如此,不仅能够避免生态文明测度结果与物质文明"成正比"的弊端,而且能够通过从生态文明二步指数回溯至指标体系的逆向解耦,分析出导致生态文明问题的根本原因,便于提出切中肯綮的对策。
[Abstract]:To solv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he aspect of index selection, the objective of evaluation is fuzzy, the subjectivity of index selection is strong, and the lack of structured method leads to the generalization of indicators and confusion with general environmental and economic evaluation; In the aspect of measuring scale, the threshol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an not be determined, and the same ruler is used to measure the different stages of civiliz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top ranking of some n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gions; in terms of application value,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value loses the ecological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Just an abstract ranking number, resulting in measurement results are not easy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refore, based on the symbiosis theory of civilization evolution, the index-exponential coupling chain method is established to derive the threshold value and green two-step index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easure.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chain from the index syst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two-step index, the rooting theory method and the SEM structural model, the footprint family method and Lotka-Volterra model are used to construct the structural coupling chain from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dex system to the two-step index. The whole process has always focused on the essential attribut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e mutualism of industry and ecology: taking the qualitative and scientific attribut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aking the structural model of the compound system of man and nature as the link.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reshold and green two-step index quantitative model are taken as the home point. Among them, the threshold value is measured by three indexes: industrial stress index, ecological stress index and symbiosis index, and the green value reflects the total amount of regional industry and ecology with one item. The green value index of symbiotic degree and equilibrium degree is measured. According to this, the two-step measurement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carried out. The first step is based on the stage of threshold index or qualification determination: through the symbiosis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the author considers whether the region under test has entered the threshold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which civilization stage the "unentry" region is in. The second step is based on the level of green value index: through the degree of mutual benefit symbiosis between industry and ecology, the level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entry" area is conside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x-exponential coupling chain method can not only overcome the shortcoming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simple index system synthesis method or exponential function method, but also combine the advantages of the two methods. In this way, it can not only avoid the drawback that the measuring resul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directly proportional to material civilization, but also analyze the root cause of the problem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y tracing back from the two-step index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o the reverse decoupling of index system. It is convenient to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that hit the key point.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南京林业大学环境与发展系统工程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生态文明的阈值和水平双指数测度方法”(批准号:71673136)
【分类号】:X196;X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一丁;整合与创新──读《生态文明论》[J];湖南社会科学;2000年02期
2 贺培育;走向人类文明的新境界──读《生态文明论》[J];求索;2000年02期
3 廖福霖;建设生态文明,永葆地球青春常驻[J];生态经济;2001年08期
4 徐春;“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志尚;在“生态文明与价值观”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生态宣言:走向生态文明[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朱孔来;;论生态文明[J];管理科学文摘;2004年10期
8 姬振海;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9 牛生霞;和谐社会离不开生态文明[J];协商论坛;2005年05期
10 孔云峰;;生态文明建设初探[J];重庆行政;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3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4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5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刘纯银;生态文明促进又好又快发展[N];中国环境报;2007年
7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刘伟;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N];中国审计报;2007年
8 本刊记者 谢群;建设生态文明 促进人文和谐[N];中国水利报;2007年
9 七星区委副书记 郑钧洪;以城乡清洁工程为载体加强生态文明建设[N];桂林日报;2007年
10 中国艺术研究院 吴祚来;生态文明不只是保护自然生态[N];广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石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机理与绩效评价研究[D];西北大学;2016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9 姚瑶;县域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10 侯晓丽;河北省承德市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00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0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