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强度视角下中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一个新解释
本文选题:能源强度 +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参考:《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本质上体现了经济发展模式从高能耗和高污染向能源集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的过程。基于200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建立PSTR模型,从能源强度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污染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均呈现由西向东的"阶梯式"递减格局;收入水平对污染排放非线性影响的高区制和低区制的能源强度临界值为0.914 3;考虑能源强度的视角下中国存在"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其"门槛值"为0.769 0,能源强度高(低)于"门槛值"时,污染排放收入弹性为正(负)。据此可将样本包含的省份划分为环保型省份、低污染省份和高污染省份,并从宏观治理、微观治理和区域治理的角度提出相应的环境治理对策。
[Abstract]: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transi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l from high energy consumption and high pollution to energy intensive and environment friendly. Based on the inter-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 2003 to 2014, the PSTR model is established to re-examine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of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intens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emission intensity and energy intensity of pollution in China show a "step by step" decreasing pattern from west to east. The critical value of energy intensity of high and low area systems with nonlinear effect of income level on pollution emission is 0.914 3.The "inverted U-shap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xist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ergy intensity. When the threshold value is 0.769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is lower than the threshold value, the elasticity of pollution emission income is positive (negative). According to this, the provinces included in the sample can be divided in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vince, low pollution province and high pollution province, and the corresponding environmental control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cro, micro and regional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吉林大学商学院;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5ZDA01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790032)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晋规办字[2016]2号)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晋教科函[2015]26号)
【分类号】:X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树;陈刚;;环保产业对能源强度及其地区差异的影响——一项基于回归的分解[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3期
2 孙庆刚;郭菊娥;师博;;中国省域间能源强度空间溢出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11期
3 张瑞;丁日佳;;中国能源强度变动因素分析[J];中国矿业;2007年02期
4 毛雁冰;薛文骏;;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就业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9期
5 苗壮;周鹏;周德群;李向民;;“十一五”省级能源强度约束指标效率分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05期
6 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1期
7 韩亚芬;陈建永;李琦;;安徽省能源强度的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05期
8 赵爱文;李东;;中国碳强度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2年01期
9 王晓岭;武春友;赵奥;;中国城市化与能源强度关系的交互动态响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年05期
10 成艳;聂锐;张炎治;;我国能源强度变动的多层分解分析[J];中国矿业;200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庞丽;王铮;;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A];“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中的计算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杨宏伟;;积极探索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确保完成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下降目标[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林伯强;能源强度与碳强度关系辨析[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0年
2 记者 李禾;更高的能源强度下降目标将使节能环保双赢[N];科技日报;2011年
3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气候变化应对计划主任 杨富强;我国能源强度并未进行二次爬坡[N];中国石化报;2011年
4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蔡华杰;降低能源强度+控制消费总量=节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上)[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6 林伯强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十二五”能源强度、碳强度指标并不低[N];南方周末;2011年
7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林伯强;“十二五”规划的碳强度约束指标分配[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8 清华大学低碳能源实验室主任教授 何建坤;中国为什么提出这样的目标?[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海霞;中国“十二五”节能减碳应坚持高目标(下)[N];中国经济导报;2011年
10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威廉·钱德瑞 编译 林永锋;正确看待中国今后十年的承诺[N];中国能源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炎治;中国能源强度的演变机理及情景模拟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国涓;中国能源强度变动的成因及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邵兴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下的能源强度及能源回弹效应变化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侯建朝;中国能源与经济之间关系的模型及实证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年
5 黄芳;中国能源消费碳强度影响因素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雪娇;我国各省能源强度差异因素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2 薛冬宜;经济发展对能源强度和环境质量的影响: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在全球214个国家应用的实证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3 李洋;环境规制下能源强度和碳强度互动关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4 施金兵;安徽省能源强度统计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5 岳辉;河南省“十三五”能源消耗总量和能源强度目标分解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6 陈敏宜;经济集聚对能源强度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D];湖南大学;2016年
7 陈娅;技术进步对工业能源强度的门槛效应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8 汤晓晶;中国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的影响因素分析[D];重庆大学;2016年
9 舒文卿;天津市“十二五”节能和碳减排目标可实现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10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23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23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