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污泥接种方式一段式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特征
本文选题:自养脱氮 + 污泥接种方式 ; 参考:《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1期
【摘要】:采用人工模拟无机高氨氮废水(100-130mg/L),以亚硝化絮状污泥和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为接种污泥,采用两套相同的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系统,分别以同步接种和分步接种方式启动一段式自养脱氮工艺.结果表明,与同步接种反应器相比,分步接种反应器在初期适应性及反应器快速启动时间及脱氮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同步接种反应器的活性抑制期运行时间是分步接种反应器的2倍多,TN去除率更低;在活性提高期,分步接种反应器启动时间为40d,比同步接种反应器少8d;与同步接种反应器相比,分步接种反应器可更早进入稳定运行期且脱氮效果更好,NH_4~+-N和TN的去除率最高达到84.1%和68%,高于同步接种反应器的79.1%和65.1%.同时,分步接种反应器TN最大去除负荷为0.49KgN/(m~3·d),比同步接种反应器的0.45KgN/(m~3·d)略高.FISH结果进一步表明,一段式自养脱氮工艺启动成功后,AOB和AnAOB都是系统中的优势菌种,而主要干扰菌群NOB被成功抑制.
[Abstract]:Artificial simulated inorganic wastewater containing high ammonia nitrogen (100 ~ 130 mg 路L ~ (-1) L ~ (-1)) was used as inoculation sludge with nitrifying flocculating sludge and anaerobic ammonia oxidized granular sludge, and two identical expanded granular sludge bed reactor systems were used. One stage autotrophic denitrification process was initiated by simultaneous inoculation and step inoculation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simultaneous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stepwise inoculation reactor had more advantages in initial adaptability, rapid start-up time and denitrification ability. The activity inhibition period of simultaneous inoculation reactor was more than twice as long as that of step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removal rate of T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tep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start-up time of step inoculation reactor was 40 days, which was 8 days less than that of synchronous inoculation reactor, and compared with synchronous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removal rate of TN was lower than that of step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removal rate of NH4- N and TN in stepwise inoculation reactor was 84.1% and 68.1%,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ynchronous inoculation reactor (79.1% and 65.1%). At the same time, the maximum removal load of TN in stepwise inoculation reactor was 0.49KgN/(m~3 d1, which wa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at in synchronous inoculation reactor. The results of fish showed that both 0.49KgN/(m~3 and AnAOB were the dominant bacteria in the system after the successful start-up of one stage autotrophic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The main interfering bacteria NOB was successfully inhibited.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ZD201412)
【分类号】:X7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李冬;何永平;张肖静;梁瑜海;张玉龙;范丹;;MBR系统CANON工艺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种群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11期
2 李冬;崔少明;梁瑜海;张肖静;苏庆岭;吴青;张杰;;溶解氧对序批式全程自养脱氮工艺运行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5期
3 付昆明;左早荣;仇付国;;陶粒CANON反应器的接种启动与运行[J];环境科学;2014年03期
4 胡石;甘一萍;张树军;韩晓宇;张亮;;一体化全程自养脱氮(CANON)工艺的效能及污泥特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4年01期
5 丛岩;黄晓丽;王小龙;高大文;;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的快速形成[J];化工学报;2014年02期
6 付昆明;张杰;曹相生;李冬;孟雪征;;CANON反应器运行稳定性及温度冲击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2年10期
7 付昆明;张杰;曹相生;李冬;孟雪征;朱兆亮;;好氧条件下CANON工艺的启动研究[J];环境科学;2009年06期
8 任宏洋;张代钧;丛丽影;;EGSB反应器中实现完全自营养脱氮与运行优化[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竹寒;岳秀;于广平;金腊华;;单级全程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水处理技术;2017年02期
2 齐桂满;王小龙;高大文;;不同污泥接种方式一段式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特征[J];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1期
3 付昆明;苏雪莹;王会芳;周厚田;;内回流对厌氧氨氧化UASB反应器脱氮性能的影响[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2期
4 完颜德卿;袁怡;李祥;毕贞;;一种CANON工艺处理低氨氮废水的新模式[J];环境科学;2017年03期
5 张倩;王淑莹;苗圆圆;王晓霞;彭永臻;;间歇低氧曝气下CANON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启动[J];化工学报;2017年01期
6 郑俊;张德伟;冯晓明;贺倩倩;鲍荟荟;张海涛;;餐厨废水强化EGSB反应器处理焦化废水的启动[J];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19期
7 李奎鹏;傅大放;尹万云;金仁才;邵传林;耿飞;;多孔混凝土板改造直立硬质护岸的水质改善效果[J];中国给水排水;2016年19期
8 孙延芳;韩晓宇;张树军;李星;曹相生;;颗粒+絮体污泥CANON工艺的启动与SRT影响研究[J];环境科学;2017年02期
9 刘竹寒;岳秀;于广平;金腊华;唐嘉丽;吉世明;;CANON在SBAF中的快速启动及其微生物特征[J];环境科学;2017年01期
10 佟智达;张金松;王越兴;;利用填料式EGSB反应器启动厌氧氨氧化研究[J];环境工程;2016年S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岳尚超;王馨;王启山;吴立波;张怡然;张颖;;上流式生物滤池中CANON工艺的恢复启动方法[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13年07期
2 刘涛;李冬;曾辉平;张杰;;常温下CANON反应器中功能微生物的沿程分布[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10期
3 于英翠;高大文;陶_g;陈春宏;;利用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启动厌氧氨氧化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年05期
4 高彦宁;刘志军;古川宪治;;复合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脱氮性能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1期
5 田智勇;李冬;宋永会;张杰;;城市污水再生中的厌氧氨氧化生物脱氮新思路[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1年04期
6 付昆明;张杰;曹相生;李冬;孟雪征;朱兆亮;王俊安;;NH_4~+-N与NO_2~--N对连续流CANON反应器运行性能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吴蕾;彭永臻;王淑莹;马勇;;短程硝化颗粒污泥SBR的快速启动与维持[J];化工学报;2010年11期
8 唐崇俭;郑平;汪彩华;张吉强;陈建伟;丁爽;;高负荷厌氧氨氧化EGSB反应器的运行及其颗粒污泥的ECP特性[J];化工学报;2010年03期
9 付昆明;张杰;曹相生;李冬;孟雪征;朱兆亮;;曝气量对不同填料CANON反应器运行效率的影响[J];化工学报;2010年02期
10 郑平;张蕾;;厌氧氨氧化菌的特性与分类[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劲松;罗本福;方芳;;生物脱氮研究的新进展——全程自养脱氮工艺[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06期
2 吴斌,李旭东;新型脱氮工艺及其可控因素的分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5年03期
3 刘成军,王志刚,钟建强;天然气脱氮工艺综述[J];石油规划设计;2000年04期
4 朱友利;郭劲松;;基于厌氧氨氧化的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13年06期
5 支霞辉;黄霞;李朋;薛涛;王晓慧;;污水短程脱氮工艺中亚硝酸盐积累的影响因素[J];中国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6 李世杰,,张祥发;焦化废水脱氮工艺实验[J];江西冶金;1994年04期
7 林涛,操家顺,钱艳;新型的脱氮工艺——SHARON工艺[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3年03期
8 林丰,张林生;MBR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J];污染防治技术;2003年04期
9 马勇,王淑莹,王晓莲,彭永臻;A/O脱氮工艺的控制策略和应用性研究[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年10期
10 韩志胜;刘玉;江雄志;;石家庄市桥东污水厂A/O脱氮工艺的调试和优化[J];中国给水排水;2007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顾升波;彭永臻;王淑莹;;短程深度脱氮工艺的低温启动及稳定性研究[A];全国排水委员会2012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节能高效的城镇污水处理与改造——PCN强化微生物与NICH一步脱氮工艺[A];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付东康;陈倩;陶正望;;基于PCN强化微生物与NICH脱氮工艺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A];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博;多段进水A/O生物膜脱氮工艺运行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1年
2 杨群;低C/N比污水EMBR脱氮工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冯继贵;活性污泥法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的启动与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唐欣;低强度超声促进单级自养脱氮工艺处理氨氮废水[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孙学影;基于硫化物硝酸菌抑制的城市污水单级自养脱氮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4 杨哲;A/O脱氮工艺的模拟系统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5 于莉芳;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试验研究与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6 韩光辉;分段进水A/O脱氮工艺中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5年
7 魏政;某污水厂脱氮工艺过程物料平衡分析[D];长安大学;2012年
8 罗本福;单级自养脱氮工艺亚硝化段试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243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824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