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进出口产品部门隐含碳排放测算——基于2002-2012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5-17 12:44

  本文选题: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 + 进出口产品 ; 参考:《商业研究》2017年05期


【摘要】:基于投入产出思想构建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并运用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及2012年投入产出数据对28个部门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研究显示:从总体来看,我国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隐含碳排放呈波动式增长态势,中国出口致使进口来源国减少本土CO2排放,但却增加了全球碳排放,中国进口致使我国减少CO2排放,同时也减少了全球碳排放;我国进出口隐含碳排放排名前十的部门集中在制造业,其中化学工业隐含碳排放量名列前茅;中国因进出口贸易造成的全球碳排放净增加最多的部门是纺织业,净减少最多的部门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第二产业对我国出口、进口以及净出口隐含碳排放的贡献最大,中国因第一和第二产业的进口贸易减少了全
[Abstract]:Based on the input-output theory, the non-competitive input-output model of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constructed, and the input-output data of 2002, 2005, 2007, 2010 and 2012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in 28 sectors. As a whole, China's exports, imports and net exports show a fluctuating trend of growth in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China's exports have led to the reduction of local CO2 emissions by importing countries, but increased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China's import has reduced China's CO2 emissions and also reduced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The top 10 sectors of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are concentrated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among which the chemical industry ranks among the top. The largest increase in global carbon emissions caused by China'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s in the textile industry, and the largest net decrease is in oil and natural gas extraction. The secondary industry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China's exports, imports and net exports of implied carbon emissions. China's import trade in the first and second industries has fallen by all means.
【作者单位】: 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贸易开放下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项目编号:14CJL032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与贵州财经大学联合研究基金项目“生态脆弱地区碳排放与碳承载力评估研究”,项目编号:2016SWBZD05
【分类号】:F7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马晶梅;王新影;贾红宇;;中日贸易隐含碳失衡研究[J];资源科学;2016年03期

2 李怀政;林杰;;碳排放、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3 闫云凤;杨来科;;中美贸易与气候变化——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9年07期

4 齐晔;李惠民;徐明;;中国进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估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海鹏;兰天;;我国工业品出口碳排放效应因素分解实证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年17期

2 刘堂发;齐廉文;黄太洋;;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研究述评[J];新余学院学报;2017年04期

3 张文城;盛斌;;中国出口的环境成本:基于增加值出口污染强度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年08期

4 韩雪;;中美贸易中的隐含碳测算及结构优化研究[J];河北企业;2017年07期

5 马江;韦韬;;外部需求对中国日本能源消耗影响的比较研究——基于MRIO模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07期

6 黄蕊;王铮;钟章奇;孙翊;刘昌新;陆玉麒;;区域贸易隐含碳排放和SO_2排放的投入产出分析——以江苏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7年05期

7 闫云凤;常荣平;;全球价值链下的中美贸易利益核算:基于隐含碳的视角[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年03期

8 胡剑波;郭风;;中国进出口产品部门隐含碳排放测算——基于2002-2012年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数据的分析[J];商业研究;2017年05期

9 蒋雪梅;;全球制造业重心转移的环境效应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7年04期

10 韦韬;彭水军;;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国际贸易隐含能源及碳排放转移研究[J];资源科学;2017年01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晶梅;王新影;;发达国家是否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了碳排放——基于碳排放责任分摊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5年06期

2 谭娟;陈鸣;;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中欧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J];经济学家;2015年02期

3 庞军;张浚哲;;中欧贸易隐含碳排放及其影响因素——基于MRIO模型和LMDI方法的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4年11期

4 刘俊伶;王克;邹骥;;基于MRIO模型的全球贸易内涵碳流向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4年06期

5 苑立波;;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的测算研究——基于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年05期

6 赵玉焕;王淞;;基于技术异质性的中日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7 闫云凤;赵忠秀;王苒;;基于MRIO模型的中国对外贸易隐含碳及排放责任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13年06期

8 王海鹏;;对外贸易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7期

9 李小平;卢现祥;;国际贸易、污染产业转移和中国工业CO_2排放[J];经济研究;2010年01期

10 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中的CO_2排放问题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敏;张卫国;俞立中;;上海市能源消费碳排放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9年08期

2 莱斯特R.布朗;李康民;;美国向大规模降低碳排放迈进:两年下降9%[J];世界环境;2009年06期

3 李皓;;算一算自家的碳排放[J];科技潮;2010年01期

4 ;碳泄露[J];求是;2010年04期

5 张秀梅;李升峰;黄贤金;李颖;;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J];资源科学;2010年04期

6 ;法国政府宣布搁置碳排放税计划[J];节能与环保;2010年04期

7 ;香港特别行政区:年人均碳排放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J];四川建材;2010年04期

8 张超;;碳排放、家庭与城市发展[J];产经评论;2010年04期

9 姜鑫民;;正确看待中国碳排放增加[J];中国石油石化;2010年20期

10 ;欧盟将制定2013年碳排放目标[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0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初枝;黄贤金;;区域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差异比较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红光;刘卫东;;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庆;雷莉萍;侯姗姗;;中国一次能源消耗碳排放区域性特征发展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4 姚亮;刘晶茹;;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宁;;煤炭行业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措施研究[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7分会场-实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40-45%”的途径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胡初枝;黄贤金;;江苏省碳排放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比较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黄贤金;胡初枝;;区域产业结构变化的碳排放效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黄蕊;王铮;刘慧雅;刘晓;翟石艳;马晓哲;;中部六省的碳排放趋势研究[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高扬;张晓明;周茂松;曾栋鸿;;城市居住社区交通碳排放特征及交通碳排放评估模型研究——以广州市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吴婕;肖荣波;江海燕;艾勇军;;广州居住社区碳排放评估方法与评估工具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杜华斌;今年下半年将开征碳排放税[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学梅;法搁置碳排放税计划[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国网能源研究院博士 陈武 国网能源研究院硕士 常燕;中国碳排放符合世界经济发展一般规律[N];中国电力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任佳;寻求碳排放计算新方法[N];中国建设报;2013年

5 记者 雷新;2011年中国碳排放占到世界总量的24%[N];人民政协报;2013年

6 暨南大学教授 孙东川;是碳排放,还是碳消费?[N];光明日报;2013年

7 公管学院;齐晔、何建坤等与美英科学家辨析中国碳排放之谜[N];新清华;2013年

8 本报实习记者 王小川;北京碳排放权指标交易开放在即[N];中国证券报;2013年

9 李荣;上海出台碳排放管理办法[N];中国能源报;2013年

10 记者 杨汛;碳排放罚款“第一单”两周内下发[N];北京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秋贤;基于3E模型的中国碳排放地域差异及碳排放空间计算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5年

2 黄杰;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炎亭;甘肃产业结构变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4 钱明霞;产业部门关联碳排放及责任的实证研究[D];江苏大学;2015年

5 鲁力;不同碳排放政策下的供应链决策及协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张尔俊;碳排放约束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路径统计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7 陈立芸;公平与效率权衡下的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及减排成本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8 陈亚楠;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素分析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9 梅天华;基于求偿权的电力碳排放权公平分配及收益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10 王乃春;青岛市城镇碳排放水平及低碳城镇评价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琴;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D];兰州大学;2010年

2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牛晓婧;甘肃省碳排放特征及行业碳排放强度贡献率分析[D];兰州大学;2012年

4 赵明;城市化对上海市碳排放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5 何伟;城市化发展与碳排放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6 刘竞;河北省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7 王天格;基于我国碳排放制度下的企业碳会计核算体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8 吴梅;江苏省碳排放驱动因素的动态特征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9 刘柏利;碳排放视角下的绿色住宅项目成本效益评价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5年

10 柯晓蕾;民法视野下的碳排放权研究[D];海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14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014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b2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