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的构建及其对重金属污染的荧光响应
本文选题:金属硫蛋白 + 绿色荧光蛋白 ; 参考:《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7年06期
【摘要】:为了获得可用于检测环境中多种重金属污染的遗传改造生物细胞,将具有重金属诱导特性的金属硫蛋白基因MTT1启动子和外源报告基因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融合序列,通过基因枪法转染嗜热四膜虫细胞。经同源重组和巴龙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稳定的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株。该细胞株经Cd~(2+)诱导,MTT1启动子可启动外源基因gfp正确表达,在蓝光激发下可发绿色荧光。GFP遗传改造四膜虫细胞对重金属离子的荧光响应效应由大到小依次为Cd~(2+),Cr~(6+),Hg~(2+);响应浓度范围和具有剂量-效应关系的浓度范围由大到小依次为Cd~(2+),Hg~(2+),Cr~(6+);最低检测限由大到小依次为Cr~(6+),Hg~(2+),Cd~(2+),而对Cu~(2+)无荧光响应效应。因此,GFP遗传改造四膜虫可作为环境中Cd~(2+)、Hg~(2+)和Cr~(6+)污染的生物检测细胞。
[Abstract]:In order to obtain genetically modified biological cells whi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the contamination of many heavy metals in the environment, the fusion sequences of MTT1 promoter of metallothionein gene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 of exogenous reporter gene were obtained. Tetrahymena thermophilus cells were transfected by gene gun method. After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and baromycin resistance screening, stable GFP genetically modified Tetrahymena cell lines were obtained. This cell line was induced by CDT-1) to initiate the correct expression of exogenous gene gfp. The fluorescence response of Tetrahymena cells to heavy metal ions can be transformed by green fluorescence. GFP under blue light. The order of fluorescence response to heavy metal ions is from large to small, the response concentration range and the concentration range with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are from large to small.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from large to small is CrGN 2 / HgCU, and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is CrP6 / HgCU 2 / 2, and no fluorescence response is found to Cuzhuan2) in order of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of CD / C ~ (2 +) and Cr ~ (2 +) / C ~ (2 +), and the lowest detection limit is Cr ~ (6) HG ~ (2 +) ~ (2). Therefore, the GFP genetic transformation of Tetrahymena can be used as a bioassay cell contaminated by CD ~ (2 +) H _ (G) ~ (2) and Cr ~ (3 +) ~ (6) in the environment.
【作者单位】: 太原理工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31501124) 山西省基础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1502119)
【分类号】:X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锡祺,张作人;一种长期维持四膜虫种源的方法[J];动物学研究;1985年S1期
2 沈锡祺;候连生;张作人;;四膜虫乳酸、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及培养液溶解氧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8年01期
3 潘惟钧;樊启昶;;四膜虫-—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理想材料[J];生物学通报;1990年02期
4 李书强,庞延斌;嗜热四膜虫接合生殖后期皮层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英文)[J];水生生物学报;2003年02期
5 堵锡华;酯类化合物对四膜虫毒性的拓扑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年01期
6 唐任寰,刘昭清,刘元方;化学组分确定的培养基中硒、铷、铯、银、铼对四膜虫生长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7年02期
7 刘元方,宿明明,胡建信,唐任寰;放射性示踪法研究结合希土的四膜虫膜蛋白——I.铈、镱、铥膜蛋白提取与分子量测定[J];同位素;1989年04期
8 常晓天;;一种快速观察四膜虫纤毛的方法[J];生物学通报;1989年08期
9 肖广庆,唐任寰,周维金,刘元方;放射性示踪法研究结合希土的四膜虫膜蛋白——Ⅱ.镱结合膜蛋白的性质[J];同位素;1990年03期
10 孙群,申文红,张荣兴;四膜虫中存在角蛋白样成分(简报)[J];实验生物学报;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书强;庞延斌;;嗜热四膜虫(Tetrahymena thermophila)接合生殖后期皮层细胞骨架蛋白的研究[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2 陈小娟;缪炜;沈韫芬;;不同株系四膜虫的种群代谢特征的比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三届全国化学热力学和热分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高崇明;李荫蓁;;上海四膜虫的接合行为[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4 李静;张晓露;刘永杰;陆承平;;以四膜虫为宿主分析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毒力[A];第九届中国实验动物科学年会(2010新疆)论文集[C];2010年
5 万明亮;缪炜;;嗜热四膜虫镉金属硫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进化分析[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卢剑功;许静;张鹏幸;王伟;;嗜热四膜虫两类不同金属硫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陈小娟;沈韫芬;刘义;冯伟松;缪炜;;利用微量热法研究镉和铜对嗜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赵丹;梁海霞;王伟;;嗜热四膜虫Ran结合蛋白1参与细胞核分裂调控[A];细胞—生命的基础——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2013年全国学术大会·武汉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刘义;孙达远;余育和;屈松生;沈韫芬;;微量热法研究犁形四膜虫生长代谢热化学特征[A];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10 缪炜;万明亮;傅诚杰;吴海;;利用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SSH)构建嗜热四膜虫DDT胁迫差减文库[A];中国动物学会原生动物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静;嗜热四膜虫三种含有锌指结构域蛋白的功能研究[D];山西大学;2013年
2 史巧娟;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fp在华癸中生根瘤菌与紫云英共生固氮体系研究中的应用[D];华中农业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波;抗沉默因子Asf1调控嗜热四膜虫细胞核的稳定性[D];山西大学;2015年
2 任晓琦;RanGTPase激活蛋白RanGAP在嗜热四膜虫细胞中的定位及功能分析[D];山西大学;2015年
3 郭宏艳;错配修复蛋白Mlh3在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中的功能分析[D];山西大学;2016年
4 张文宜;嗜热四膜虫有性生殖优势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5 张希;四膜虫Ⅰ型内含子的一种折叠“框架结构”[D];云南大学;2010年
6 赵天珍;几种有机氯污染物对原生动物四膜虫的生物毒性和富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白琦锋;几种新生污染物对嗜热四膜虫的分子生态毒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8 韩晶晶;基于四膜虫模型研究有机胂饲料添加剂环境毒理标志物[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李雅洁;中国三氯苯水质基准及典型污染物对噬热四膜虫的毒性效应[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张鹏幸;含荧光素酶嗜热四膜虫的构建及对重金属离子的响应[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5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1995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