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大气多环芳烃在流通式采样器中的穿透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8 06:55

  本文选题:流通式采样器 + 多环芳烃 ; 参考:《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年11期


【摘要】:采用主动采样器连接流通式采样器(FTS)采样管,分别于2015年1月和9月采集了4组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了美国环境保护署优先控制的15种多环芳烃(PAHs),并对其在FTS采样吸附柱中的穿透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AHs在采样吸附柱中的穿透行为因挥发性不同而差异明显,并受到风速和温度的影响。logP_L(P_L为过冷液体蒸汽压,Pa)为-5~-2的PAHs的流失率约为5%,并与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对该类PAHs流失率的校正并非必要。logP_L-2的PAHs基本存在于气相,其流失率与logP_L和风速均呈正相关关系,这类PAHs使用流失率进行定量校正后,浓度增加最高可达77.2%。logP_L-5的PAHs基本存在于颗粒相,被FTS采样吸附柱捕获采集可能有一定随机性,不适合使用流失率进行校正。此外,FTS在相似环境条件和采样量下采集高挥发性PAHS得出的流失率可供主动采样器进行校正参考,这对于高挥发性PAHs的准确定量采样具有重要意义。
[Abstract]:Four groups of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January and September 2015, respectively, using active sampler to connect FTS sampling tube with flow sampler.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 was used to determine 15 PAHs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PAHs), which were preferentially controlled by the 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EPA), and their penetrability in FTS column was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enetrability of PAHs in the adsorption column was different with the volatility, and was affected by the wind speed and temperature. The loss rate of PAHs with the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was about 5, and the loss rate of PAHs was about 5 when the temperature and wind speed were -5 ~ (- 2), and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PAHs and the wind speed. It is not necessary to correct the loss rate of PAHs in this kind of PAHs. The PAHs of logPL-2 basically exist in gas phase. The loss rate of PAH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ogPL and wind speed. PAHs with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77.2% and logPL-5 are basically present in the granular phase. It may be random to be captured by FTS adsorption column, so it is not suitable to use the loss rate to correct the PAHs. In addition, the loss rate of high volatile PAHS collected by FTS under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ampling amount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alibration of active sample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ccurate quantitative sampling of highly volatile PAH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No.31300435) 福建省科技计划项目(No.2013H0055)
【分类号】:X8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桂贻,汤利民,陈志莲;被动式采样器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0年04期

2 曲建翘,李文杰,高群,于艳玲;被动式个体采样器的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1年01期

3 付斌;新型气体被动式采样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3年04期

4 尹洪银;邵华;高希宝;;气体被动式采样器的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7年03期

5 张建农;;二氧化氮扩散采样器的发展和应用[J];铁道劳动卫生通讯;1983年02期

6 崔玉琏;张希仲;周光发;蔡世雄;王瑛;;个体监测采样器的研究[J];卫生研究;1987年05期

7 欧阳光宏;大气连续采样器现状及其改进措施的探讨[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1990年01期

8 刘雪锦,齐力汇;使用个体采样器监测空气中二氧化氮[J];山东环境;1994年05期

9 王桂芳,宋瑞金;用扩散法被动式个体采样器同时测定空气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J];中国环境监测;1998年01期

10 许德刚;李英芹;蔡丹枫;晏欣;李秀珍;;水中石油类采样器分析与设计[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芳;徐春雨;徐东群;;被动式二氧化氮个体采样器的应用[A];2011年全国环境卫生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魁;白志鹏;朱坦;郭光焕;;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采样均匀度研究[A];中国颗粒学会200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会议文集[C];2004年

3 傅凤富;K.Watanabe;吴燕芳;肖林霞;许雪琴;N.Shinohara;;气溶胶研究中大流量和小流量安德森采样器间的结果差异问题[A];中国颗粒学会2006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宪;朱青青;董姝君;高丽荣;郑明辉;;大气中二恶英类主动采样器的比较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0分会:环境与健康[C];2014年

5 黄政雄;戴志远;;粉体制造厂现场气胶浓度分布与个人采样器测试[A];第八届海峡两岸气溶胶技术研讨会暨第三届空气污染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刘蜀疆;刘龙波;;收集板宽度对撞击器性能的影响研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7 杨复沫;贺克斌;马永亮;时宗波;陈旭;查良镇;范朝;马越超;;多通道PM_(2.5)采样器的研制[A];大气气溶胶科学技术研究进展——第八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气溶胶科技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于国光;张志恒;叶雪珠;袁玉伟;孙彩霞;杨桂玲;;杭州市郊区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风险分析[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09年

9 杭维琦;薛光璞;;南京市环境空气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10 魏垠;高铭徽;郭良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多环芳烃及环境内分泌干扰物[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王轶慧 记者  薛婧;“仿生式水底采样器”全国领先[N];黑龙江日报;2006年

2 记者  叶滨;仿生采样器“看透”江底沉积物[N];哈尔滨日报;2006年

3 记者 王春;我科学家测定大雾中多种多环芳烃致癌致畸物质[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实习生 李天波 本报记者 陈瑜;标准缺失,车内空气何时澄清?[N];科技日报;2013年

5 刘力敏;废水直接外排 采样器名存实亡[N];中国环境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闫艳;能落地的才是好技术[N];中国环境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刚;重金属离子及硝基多环芳烃的检测新方法研究[D];山西大学;2014年

2 李佳乐;污灌区土壤—地下水系统中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3 杨瑞芳;水体多环芳烃类污染物3DEEM光谱数据定量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4 赵香爱;多环芳烃(PAHs)在森林土壤和植物叶中的分布行为特征研究[D];延边大学;2016年

5 杨佰娟;以含硫多环芳烃和金刚烷为标志物的海洋溢油鉴别新方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6 吴蔓莉;两株优势菌对多环芳烃的降解机理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7 尤孝方;燃烧过程中多环芳烃的生成与数值模拟[D];浙江大学;2006年

8 马斌;多环芳烃在根际界面的环境行为及微生物响应[D];浙江大学;2012年

9 董继元;兰州地区多环芳烃环境归趋模拟和风险评价[D];兰州大学;2010年

10 胡健;贵阳市大气—水体—土壤环境中多环芳烃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正健;室内典型VOCs的被动采样方法及其暴露风险评价[D];清华大学;2014年

2 张艺薰;基于环糊精聚合物的平衡被动采样器的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瞿村辉;内嵌螺管式冷冻沉积物采样器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5年

4 金美英;大气中细颗粒物(PM2.5)中流量采样器性能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5 刘华荣;新型多级冲击采样器的设计与性能验证[D];清华大学;2004年

6 黄金星;冲击式大气串级采样器的设计及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7 李祈;无泵型采样器与有泵型采样器在苯、甲苯、二甲苯个体采样中的比较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年

8 尹洪银;被动式采样器测定空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9 石美;二氧化硫被动采样器的研究及基于溶胶-凝胶的简易分析装置的初探[D];北京化工大学;2002年

10 张凌寒;大气与颗粒物组合式采样器研制[D];武汉工程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4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34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80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