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尺度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研究框架
本文选题:矿区 + 植被生态系统 ; 参考:《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7年05期
【摘要】:矿山开采破坏生态环境,引发植被损伤并导致植被群落发生演替。但是迄今为止,仍然缺乏定量描述矿区植被受损状态的科学方法。研究拟对恢复力及其理论在植被生态状况评价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索。论文简单回顾了恢复力的发展应用过程,指出了目前恢复力研究存在的不足。然后对矿区植被生态系统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初步探讨,构建了多尺度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依据替代性、敏感性、综合性、客观性原则遴选恢复力胁迫因子和诊断因子,构建了基于不同空间尺度和生态组织维度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概念模型,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导向的矿区植被生态系统恢复力定量测度研究框架。框架将基于器官、栅格层次的微观指标与基于系统、区域层次的宏观指标相结合,评价结果即可在宏观上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可在微观上为物种选择与培育管理提供参考。
[Abstract]:Mining destro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uses vegetation damage and succession of vegetation community. But up to now,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scientific method to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damaged state of vegetation in mining area.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resilience and its theory in the evaluation of vegetation ecological condition is preliminarily explored. In this paper,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esilience are briefly reviewed,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resilience are pointed out. Then,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in mining area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ept model of resilience of vegetation ecosystem in multi-scale mining area is constructed. On this basi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substitution, sensitiv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objectivity, the stress factors and diagnostic factors of resilience were selected. A conceptual model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resilience of mining area vegetation ecosystem based on different spatial scales and ecological organization dimensions is constructed, and a problem-oriented framework for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resilience of mining area vegetation ecosystem is put forward. The framework combines the micro indicators based on organ and grid level with the macro indexes based on system and regional level, and the evaluation results can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ecosystem service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at the macro level. It can also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species selection and cultivation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环境与测绘学院;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U13612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编号:2016YFC0501107)资助
【分类号】:X171.4;X8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婧;史培军;葛怡;王静爱;吕红峰;;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6年02期
2 葛怡;史培军;徐伟;刘婧;钱瑜;陈磊;;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与评述[J];灾害学;2010年03期
3 宛文博;葛怡;毕军;史培军;;灾害恢复力研究进展——基于文献调查的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年04期
4 Carl Folko;羽阳;;自然保护区与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从单一平衡到复合系统[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3年06期
5 刘婧;方伟华;葛怡;王静爱;芦星月;史培军;;区域水灾恢复力及水灾风险管理研究——以湖南省洞庭湖区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06年06期
6 杨小慧;王俊;刘康;张向龙;;半干旱区农户对干旱恢复力的定量分析——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0年04期
7 葛怡;史培军;周忻;辜智慧;陈磊;钱新;刘婧;徐伟;;水灾恢复力评估研究:以湖南省长沙市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8 李晶云;谷洪波;;农业洪涝灾害受灾体脆弱性、恢复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9 Ola Ullsten;James Gustave Speth;F.Stuart ChapinIII;张洪;;高纬度地区的可持续发展[J];AMBIO-人类环境杂志;2004年06期
10 鲁婷;王俊;;恢复力研究的新进展[J];地下水;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群;程文p<;;多高层钢筋砼结构层间恢复力模式统一型式[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2 许斌;贺佳;周任;SamiF.Masri;;时域非线性多自由度系统恢复力识别方法研究[A];第18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C];2009年
3 毛俊青;;贫困家庭的精神恢复力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陈燕飞;;水环境系统恢复力评价 以汉江流域为例[A];2014年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大会报告集[C];2014年
5 张茜;顾福妹;;基于城市恢复力的灾后重建规划研究[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安全与防灾规划)[C];2014年
6 史庆轩;门进杰;喻磊;;钢筋混凝土扁柱恢复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和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史庆轩;门进杰;喻磊;;钢筋混凝土扁柱恢复力性能的试验研究和分析[A];第三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晏明;;GIS支持下的吉林省二松流域水资源恢复力评价[A];2013年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高廷;周洪建;王静爱;李睿;;农业旱灾恢复力时间维特性研究——基于民国以来华北重大旱灾[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蔡伟;张春生;赵连城;;形变对Ni_(44.7)Ti_(46.3)Nb_9合金恢复力的影响[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郑渝川;去中心化是拥有恢复力的关键[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2 文心;让我们在危机中重生的力量[N];深圳特区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立斌;民勤绿洲边缘区农户生计脆弱性和恢复力的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梁旭;恢复力约束下的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3 赵丹;红兴隆管理局水资源系统恢复力测度及驱动机制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周帅;动物疫情灾后生产恢复力评估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李晶云;农业洪涝灾害灾后恢复力评估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3年
6 周任;基于时间序列数据的非线性结构恢复力识别与建模[D];湖南大学;2009年
7 辛璐璐;动力荷载作用下多自由度结构非线性恢复力识别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8 石育中;恢复力视角下山区道路对乡村社会—生态景观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李龙飞;基于动力响应测量的结构非线性恢复力识别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10 刘新意;农业重大旱灾灾后恢复力评估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5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35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