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中国城市化背后隐藏的危机及出路

发布时间:2016-12-04 17:49

  本文关键词: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论文发表 > 中国城市化背后隐藏的危机及出路

中国城市化背后隐藏的危机及出路

发布日期: 2013-12-15 发布:  

  2013年14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2013年14期

  摘要:中国城市化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城市化速度奇高的背后隐藏着深重的危机。本文先后从中国城市化的推力、拉力、阻力和弹力等因素探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及其特点,并依据中国国情从生态、产业结构、户籍制度、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中国论文网
  关键词:城市化;危机;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0-01
  一、中国城市化浪潮下隐藏的深刻危机
  中国城市化太过迅猛,它发轫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带来的边际效益,又在国内经济体制下的突然溢出的瞬息性增量效应的双重刺激下而带来的超速增长,具有着内在比较突出和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要以中国国情为根据,分析中国加速城市化的推力、拉力、阻力和弹力等因素。
  1.生态大危机
  中国人多地少,即使没有产业结构调整后产生的拉力,也有其内在固有的推力。中国有接近十八亿亩耕地,而人口却有十四亿,这意味着每人只有一亩多的耕地。显然,从土里刨金,具有着天然难以克制的瓶颈。北京现代农业的典范大兴县内留名营村,从土地里价值产出平均到每个农业人口收入上只有一万多元。所以,只有进城,才能寻找生存和发展的出路。太多人滞留农村地区,必然要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结果使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可以说,城市化进程实质上是一场生态逃难史,也是解决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2.产业机构大危机
  中国城市化的契机,主要得益于世界产业结构大调整所带来多股米诺牌效应。因此,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世界经济的走势和发展模式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首先,对外开放后,中国的产业结构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占主导地位,并受着世界经济的强烈控制。其次,城市化进程,其基础产业,农业基础地位依然薄弱,很难供给城市增长的足够资源。再次受产业结构的影响,资产专用性规律的作用,劳动力结构中极其畸形,大多没有太多文化知识与城市文明要求类型的差距太大具有模糊身份特征的混合人群,既是连接城市与农村互动的纽带,也给城市健康发展带来威胁。城市产业结构过分依赖资源和劳动力,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给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埋下了脆弱的因子,拉力先天畸形。
  3.城乡二元结构大危机
  城市化进程要求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做出相应的回应。然而,由于城市化超速推进,经济政治体制由于其内在的惯性而跟不上城市的步伐,这种不同步所带来的矛盾全面铺天盖地而来。城市化高速推进,使得人与人基于环境的变化而不得不调整互动模式,阻碍和限制变得随处可见。同时,这种体制本身的调整,也是需要有成本,至于这种成本由谁承担,从人与人互动博弈一般规律看来,似乎只有力量最弱的一方来才付出最后的成本。短期内进城的原为农业人口的城市人占到现有城市人口大半以上,他们承担高昂成本的同时,是否给整个社会带来阵痛似乎不言而喻。
  4.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短期剧烈融合大危机
  城市化稳健发展,还依赖着城市文化能够包容和吸纳乡村文化,最终消融农村文化的过程。然而从整个时代来看,仍然充斥着对农民工的歧视,对某种来自于乡土文化的打压,而不是有目的的疏导。这导致城市在地域上重合的人与人之间冷漠和仇视,威胁着和谐社会的建设。“城中村”的改造,城市“居民社区建设”则是两个努力改变这一文化鸿沟的代表。然而,文化的演变有着很长的时间跨度,短期内无法消融超速城市化所带来的文化磨擦。
  二、中国城市化的方向和出路
  我认为危机虽然具有突发性特点,但是危机孕育的时间则是长期性的;危机不仅具有层次性,而且更有系统性;危机的解决需要解决危机的系统配套工程。
  1.根据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规划出国土各区的土地利用方式。
  由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人类居住和进行产业活动,可以适当将过量人口转移出来,限制生态破坏型产业发展,而将其直接作为生态保护区。中部地区,自然资源丰富,耕地质量高,可以适当发展耕作业,作为缓冲地带,而东部沿海地区,生态容量高,近海资源富足,物资流通便利,可以安置高密度的人口,也可以发挥资源集中规模优势,但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调整产业结构。具体说来三点,一方面要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某种具有知识密集的产业,为某种具有文化优势的从乡村转移出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岗位。第二要优化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使其吸收劳动力就业的优势得以保留。第三,在乡村地区搞好“新农村”建设,要改革土地制度,鼓励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使其具有内生城市化的可能。
  3.改革户籍制度和产权实现的方式制度。一方面,要根据不同的城市人群特点,制定有区别的户籍政策,从而渐进性地有序地推动阻碍城市化进程。根据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可以制定区别于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在城户籍政策。另一方面,农业人口一旦进入城市,就会成为真正的“无产者”。因此,改变各自权利的实现方式,一旦农民进城,其在农村的某项权利也应相应的转入城市。在这里,最突出一项权利,就是土地使用、经营、流转而带来的收益。因此,可以设计一种土地票证制度,由国家对土地带来的收益进行评价,给予支付,,或者可以跟据他的机会成本给予某种在城市用地的指标或转算出的其它权利。
  4.建立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互动机制。从互动承担的主体来看,要充分发挥农民工这一独特群体,使他们发挥沟通文化鸿沟的主力军作用。同时积极发展教育,减少对文化认知差异。政府也要切实履行好乡村文化建设,组织城市文化向农村地区的输进;同时积极挖掘乡村特有的文化潜质,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向城市展示乡村地区独有的文化魅力,增强两地之间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互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标,方创琳,李铭.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5(06).
  [2]陈前虎.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的危机与出路[J].城市规划,2006(01).
  [3]马武定.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中国城市化的危机与希望[J].城市规划,1997(06).

转载请注明来源。:

 


  本文关键词:干旱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胁迫过程研究进展及展望,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045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45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3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