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氧化石墨烯对双壳类动物文蛤的亚致死毒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25 15:51

  本文选题:氧化石墨烯(GO) + 双壳类 ; 参考:《中国环境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为全面评价纳米材料对海洋生物的毒性效应,将文蛤暴露于含氧化石墨烯(GO,5mg/L)的人工海水,测定其内脏中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丙二醛(MDA)、乙酰胆碱酯酶(AChE)、金属硫蛋白(MTs)以及血细胞的微核率(MNF)和溶酶体膜稳定性(LMS)等7种生物标志物的变化,分析GO对双壳类的亚致死毒性机制.结果表明,GO能够诱导文蛤内脏的氧化逆境,表现为GSH含量降低、GSSG含量增加和MDA含量增加;GO产生的神经毒性较小,AChE活性仅在暴露初期与结束时短暂受抑;GO对MTs无诱导作用;GO暴露4d后即产生显著的遗传毒性和溶酶体膜失稳,MNF达到对照组的6.1~9.0倍,中性红保留时间(NRRT)降幅达到24.2%~49.2%.除AChE、MTs外,其它生化指标均适于作为指示GO亚致死毒性的敏感生物标志物.
[Abstract]: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toxicity of nanomaterials to marine organisms, Meretrix Meretrix was exposed to artificial seawater containing graphene oxide (GOA 5 mg / L). The changes of reduced glutathione (GSH), oxidative glutathione (GSSG), malondialdehyde (MDA),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metallothionein (MTs), micronucleus rate (MNF) and lysosomal membrane stability (LMS) in the viscera were measured. To analyze the sublethal toxicity mechanism of go to bivalv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go could induce oxidative stress in the viscera of Meretrix Meretrix. It was shown that GSH content decreased, GSSG content increased and MDA content increased. The neurotoxicity of go was less. The activity of ache was only temporarily inhibited by go at the beginning and end of exposure. After 4 days of exposure, go had significant genotoxicity. The MNF of lysosomal membrane was 9.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Neutral red retention time (NRRT) decreased to 24.2kyong 49.2. With the exception of AChEMA MTs, the other biochemical indexes were suitable as sensitive biomarkers for indicating the sublethal toxicity of go.
【作者单位】: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276104)
【分类号】:X171.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吕小慧;陈白杨;朱小山;;氧化石墨烯的水环境行为及其生物毒性[J];中国环境科学;2016年11期

2 ;Toxicity of graphene oxide and multi-walled carbon nanotubes against human cells and zebrafish[J];Science China(Chemistry);2012年10期

3 邓尧;黄肖容;邬晓龄;;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12年15期

4 蔡文超;黄韧;李建军;王国栋;陈琳;;生物标志物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及特点[J];水生态学杂志;2012年02期

5 孟范平;高鹰;赵顺顺;付海防;肖静;;双壳类分子生物标志物对海水重金属的响应评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6 张忷哲,赵会军,付宏杰,宋玉忱;组织中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荧光测定法[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199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张倩;氧化石墨烯对4种微藻的致毒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志峰;生物标志物指数法评价人为活动对东山湾底栖环境的无机污染压力[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3 逯云召;金属离子对马氏珠母贝珍珠层颜色和金属硫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D];广东海洋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春莲;侏罗纪双壳类绝灭事件(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1期

2 陶平,许庆陵,谭淑荣;大连沿海几种腹足类和双壳类的营养成分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黄宝玉,李玉成;安徽寿县淮河正阳关段的双壳类[J];动物学杂志;2003年04期

4 沙金庚;中生代海相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漂浮与假漂浮[J];古生物学报;2003年03期

5 舒风月,吴小平;赣江主支入湖口双壳类资源调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年03期

6 刘勇江;欧阳珊;吴小平;;鄱阳湖双壳类分布及现状[J];江西科学;2008年02期

7 闫慧;陈杰;;双壳类壳体时间序列的建立方法及存在的问题[J];地球与环境;2010年02期

8 徐凤山;东海双壳类二新种[J];海洋与湖沼;1980年04期

9 吴顺宝;;湖南零陵冯家冲侏罗系及其双壳类[J];地质论评;1981年05期

10 文世宣;;一类特化的双壳类固着蛤[J];化石;198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蔡华伟;姜宝玉;;青藏高原侏罗纪双壳类生物古地理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张仁杰;;广西、湖南吉微特期双壳类生活习性及其沉积环境[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13)[C];1988年

3 黄宝玉;李玉成;;安徽寿县淮河正阳关段的双壳类[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十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4 蔡华伟;张素萍;黄宝玉;马绣同;林碧萍;张Pr;;广东饶平海山区第四纪双壳类[A];贝类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摘要[C];2003年

5 蔡华伟;张素萍;黄宝玉;马绣同;;广东饶平海山区第四纪双壳类[A];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贝类学分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全国贝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黄云飞;童金南;陈中强;;晚二叠世大灭绝后双壳类群落生态和类群演变——以贵州巷口剖面为例[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沙金庚;;侏罗纪和白垩纪两极和泛赤道分布双壳类的扩散机制和地层学意义[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蔡立哲;李清彪;谢树元;;厦门海域三种双壳类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分析[A];中国动物科学研究——中国动物学会第十四届会员代表大会及中国动物学会65周年年会论文集[C];1999年

9 沙金庚;;中生代海相双壳类(软体动物)的漂浮与假漂浮[A];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10 于菁珊;;河北侏罗、白垩纪非海相双壳类研究新进展[A];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4)[C];198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王忠田;双壳类软体动物对美出口量增加[N];中国渔业报;2011年

2 马灿;污染物限量新国标下月实施[N];中国食品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廷禄;华南深水相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双壳类动物群[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2 闫丽娜;海洋双壳类文石矿物的碳氧同位素标型特征及古环境意义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年

3 赵顺顺;海水重金属单一及复合污染对双壳类金属硫蛋白的影响和非生物因子的干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源辉;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白垩世双壳类生物地层和古生态、古环境[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任津杰;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晚期双壳类化石层形成环境研究—延长期晚期烃源岩形成环境探讨[D];西北大学;2016年

3 张茜;南海北部陆坡地区晚更新世深海冷泉双壳类动物群落及其生态环境的讨论[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7年

4 牛亚卓;华南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海相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勇江;鄱阳湖淡水双壳类的资源状况及优势种繁殖特性[D];南昌大学;2008年

6 孙士涛;双壳类贝壳微结构强韧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0665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665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5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