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技术创新的测算及其对碳强度影响研究
本文选题:低碳技术创新 + 专利统计 ; 参考:《财贸经济》2017年08期
【摘要】:低碳技术创新被视为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最关键工具之一,然而其碳强度抑制效应及影响机理却较少获得实证经验支持。本文基于全球专利数据库,利用专利统计方法,测算1992-2012年全球15个经济体的低碳技术创新水平。事实特征分析发现,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能源使用结构和碳强度在演变规律上存在密切联系。本文进一步提出理论假设,利用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探讨低碳技术创新的碳强度影响机理。实证结果表明:(1)无论是低碳技术创新,还是细分的清洁技术创新和灰色技术创新,都具有直接且显著的碳强度抑制效应;(2)低碳技术创新和能源使用结构皆为碳强度变化的关键影响因素,且低碳技术创新能够以提升清洁能源使用比例为中介渠道,发挥显著的碳强度间接抑制效应。
[Abstract]: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s regarded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ool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but its carbon intensity inhibition effect and its influence mechanism are seldom supported by empirical experience. Based on the global patent database, this paper calculates the low 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of 15 economies in the world from 1992 to 2012 by using the patent statistics method. It is found that the level of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energy use structure and carbon intensity are closely related to each other. In this paper, the theoretical hypothesis is put forward, and the mechanism of carbon intensity influence of low-carbo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discussed empirically by using intermediary effect model. The empirical results show that: (1) whether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or subdivision of clea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grey technology innovation, Both have direct and significant carbon intensity inhibition effects. (2)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energy use structure are the key factors of carbon intensity change, and low-carb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n be mediated by 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clean energy use. Exerting significant indirect inhibition effect of carbon intensity.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项目“考虑个体异质性下的山东省环境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ZR2016GB10)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异质技术和空间相关下的能源效率测度方法研究”(2016M590627)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利用资本市场力量保护环境:企业环境保护投融资决策行为机制与对策研究”(FRF-TP-16-050A1)
【分类号】:F113.2;X19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大军;;“低碳技术”的应用、推广和创新[J];四川化工;2008年03期
2 ;2009低碳技术国际学术会议动态[J];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2009年11期
3 龙振海;;低碳技术转让的资金机制问题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0年04期
4 徐发进;;积极探索低碳技术[J];施工企业管理;2010年06期
5 吕俊杰;;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年17期
6 ;低碳技术[J];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2010年02期
7 王靖宇;史安娜;;低碳技术扩散中政府管理的国际经验比较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1年05期
8 栾贵勤;杨怡;张永坤;孙成龙;;我国低碳技术扩散路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1年11期
9 张澎涛;;从系统论的角度探析低碳技术的发展路径[J];科技创业月刊;2011年14期
10 周彦霞;秦书生;马娜;;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政策支持[J];科技管理研究;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兴川;;低碳技术创新研究综述与我国低碳技术政策浅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2 高富强;刘艳春;曾令可;王慧;程小苏;刘平安;;陶瓷行业的低碳技术[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栾景丽;熊国焕;张水南;何艳明;;低碳技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2年
4 盛济川;;中国低碳技术发展和创新政策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徐文佳;陈宏坤;崔翔宇;王文思;王兴睿;;国内外石油石化行业低碳技术倾向及比较[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高琳;民革中央:加快促进低碳技术创新[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杨金志 许晓青;褚君浩代表:发展低碳技术[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3 通讯员 闫刚 记者 周爱明;江苏省低碳技术学会在宁成立[N];南京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孙雨晨;中国应积极打造低碳技术领导力[N];中国石油报;2014年
5 记者 朱振国 通讯员 侯宏虹;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中国要实现低碳技术的原始创新与推广应用[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江芸涵;川大成立低碳技术与经济研究中心[N];四川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张春燕 整理撰写;低碳技术指什么?[N];中国环境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李博;住宅低碳技术待突破[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9 记者 万晓霞;我市将举行低碳技术推介会[N];南昌日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游雪晴 高博;中国低碳技术应该有序发展[N];科技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慕艳芬;碳税政策下企业低碳技术选择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赵博;低碳技术路线图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2 陈坤;碳配额交易体系和消费者低碳意识下制造商的低碳技术选择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6年
3 张宸基;环境规制对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6年
4 周彦霞;我国企业发展低碳技术的困境与对策探析[D];东北大学;2011年
5 刘一恒;低碳技术的价值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6年
6 程小华;低碳技术的环境经济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2年
7 张澎涛;我国发展低碳技术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94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094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