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

生物膜中EPS与微生物的分布及测定

发布时间:2018-07-25 14:01
【摘要】:生物膜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其组成、结构对生物膜反应器的工作性能具有重要影响。以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实验室混合处理系统两种典型的生物膜为对象,利用荧光染色和FISH技术研究生物膜中EPS与微生物的分布特征,同时考察不同提取方法对生物膜中EPS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生物膜均呈现典型的非均相体系,内部存在非均一的空洞和孔隙;EPS呈网状结构,构成生物膜的骨架,微生物填充其中;生物膜表层由于基质充足,微生物数量较高,而在生物膜内部,由于基质扩散限制和内源呼吸作用,微生物数量较低;生物膜表层主要为异养菌,硝化菌主要生长在内层;EPS中蛋白质的含量沿生物膜深度方向逐渐减少,而多糖含量则与之相反。相比于实际生物膜,实验室生物膜厚度较大,表面粗糙,VSS/SS值较高,耗氧速率也较大。各提取方法提取的EPS含量由多到少依次为:甲醛+Na OH加热CER。
[Abstract]:The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biofilm as the carrier of microorganism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performance of biofilm reactor. Two typical biofilms from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 and laboratory were used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of EPS and microorganism in biofilm by fluorescence staining and FISH technique. At the same tim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extraction methods on EPS content in biofilm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oth biofilms presented typical heterogeneous systems, and there were heterogeneous voids and pores in EPS, which formed the skeleton of biofilm and was fill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the surface layer of biofilm was filled with sufficient matrix. In the biofilm, the number of microorganism is lower because of the restriction of matrix diffusion and endogenous respiration, and the surface layer of biofilm is mainly heterotrophic bacteria. The protein content of nitrifying bacteria in the inner layer of EPS decreased gradually along the depth of the biofilm, but the content of polysaccharide was opposite. Compared with the actual biofilm, the biofilm is thicker in laboratory, higher in VSS / SS value and higher in oxygen consumption rate. The content of EPS extracted by each extraction method was as follows: formaldehyde NaOH heated CERs.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878178)
【分类号】:X703;X8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鸿,杨平,郭勇,方章平;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脱落的机理及数学模型[J];化工环保;2005年01期

2 尚倩倩;方红卫;何国建;;水利工程中的生物膜研究进展[J];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0年07期

3 张红霞;;聚焦“生物膜的结构、功能和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1年24期

4 赵庆良,黄汝常;复合式生物膜反应器中生物膜的特性[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年01期

5 王荣昌,文湘华,钱易;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用于生物膜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2003年12期

6 本刊编辑部;生物膜过滤机理及应用[J];中国环保产业;2003年02期

7 李鱼,董德明,刘亮,杨帆,花修艺,张菁菁;自然水体生物膜生长环境与其吸附铅、镉能力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6期

8 邱海源;污染环境下的海洋生物膜[J];海洋世界;2004年08期

9 张秀玲,姜斌,李鑫钢;生物膜吸附重金属离子的模型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5年04期

10 李天成;李鑫钢;朱慎林;;生物膜形成与发展二维动态模拟(英文)[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S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波;;生物膜研究进展[A];第8届全国抗菌药物临床药理学术会议暨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集[C];2010年

2 Michael Gittins;;生物膜及其清除[A];中华护理学会第7届消毒供应中心发展论坛大会资料[C];2011年

3 吴骏逸;陆维昌;陈邦林;;新型悬浮材料上的生物膜降解氮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余光辉;;多重荧光染色结合二维相关光谱方法研究堆肥过程中的生物膜特征[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5 叶树集;;兼容多阶非线性光谱技术研究生物膜界面水分子结构[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6 刘亮;花修艺;路永正;董德明;;自然水体生物膜主要化学组分对铅、镉、铜、钴的吸附特征比较[A];中国化学会第二十五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6年

7 刘瑞轩;干爱华;王韬;张敬;李鑫钢;;电场强化生物膜净化重金属有机废水及生物膜表面脱膜更新的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8 钟卫鸿;叶海仁;陈建孟;;荧光蛋白标记细菌进行生物膜结构定量化方法研究[A];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4年

9 王璇;黄卫民;王井玉;林海波;;生物膜厚度对苯酚降解效率的影响[A];第六届全国环境化学大会暨环境科学仪器与分析仪器展览会摘要集[C];2011年

10 张敬;姜斌;;生物膜方法处理重金属离子有机废水研究进展[A];第二届全国传递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本报记者 李颖;生物膜+微孔曝气 净化水体初战告捷[N];中国花卉报;2006年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海水工厂化养殖循环水净化系统中生物膜快速构建方法[N];中国渔业报;2013年

3 蔡忠仁;移动床生物膜技术巧治污水[N];中国化工报;2011年

4 建轩;生物膜:污水处理新技术应用的先锋[N];中国房地产报;2004年

5 记者  刘传书;生物膜技术让污水变清水[N];科技日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徐占升;生物膜净水栅:让养殖池塘的水质变好[N];福建日报;2013年

7 综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有新招[N];无锡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海龙;MABR脱氮除碳效能及微生物膜特性研究[D];天津大学;2015年

2 娄军芳;单室无膜微生物电解池中电极生物膜电活性的电化学评估[D];吉林大学;2016年

3 梁伊丽;奥奈达希瓦氏菌气液界面生物膜的生长及其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4 秦松岩;德国奥德河水中生物膜形态及其生物多样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杨帆;自然水体生物膜上主要组分生长规律及吸附特性[D];吉林大学;2005年

6 李明;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过氧化氢的生成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降解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7 唐家桓;载体电化学特性对电活性生物膜胞外电子传递的影响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8 白鹤;硫酸盐还原菌生物膜生长和传质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李今;人工湿地与城市水体中生物膜特性及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5年

10 韩晓云;低温生物膜及其微生物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颖娟;基于生物膜形成的乳酸菌连续接种工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冰涵;低温对MFC产电性能及阳极生物膜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欧清梅;生物膜-qMBR工艺与膜污染缓解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4 许剑佳;光电催化—电极生物膜体系构建及其环境应用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5 郭子军;碳素纤维/电化学法在水质改善与污水处理中的应用[D];湘潭大学;2015年

6 胡亮;MABR系统处理海上采油平台废水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7 任红星;饮用水给水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时空分布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8 王贤丰;生物膜处理系统在对虾养殖排放水处理中应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9 朱雯雯;纳米TiO_2光淬灭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I-2调控Escherichia coli K12生物膜发育的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10 赵天宇;生物活性抑制剂对自然水体生物膜体系中过氧化氢产生及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降解的影响[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1440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ngtaihuanjingbaohulunwen/21440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